百姓爱玩皇帝爱玩,天下第一美学家竟然也爱玩
南宋画家刘松年作了一幅画名叫《唐五学士图》,着重描写了富于诗意的自然环境和士大夫的悠闲地享受惬意的生活。
《唐五学士图》 局部
那时的宋朝已然有了坐具,比如椅子、矮墩、高凳之类的家具。其实早在宋朝之前,椅子这种家具几乎很少有人使用。
在先秦时期,古人的坐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但跪礼又有了些区别,比如作揖、稽首、顿首,都是从坐姿上配合手部与头部的动作以示尊敬之意。
据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
在宋朝时期出现的椅子渐渐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礼仪方式,从那时候开始,宋朝人基本上已不行跪礼,宾客见面一般都是行揖礼,甚至百姓见了官,君臣之间已然不需要用到跪礼。
然而从元朝开始又重新推行跪礼,清朝则更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便是文天祥被擒之后,长揖而不跪,拒降后被忽必烈处死。
要知道在椅子、高凳盛行之时跪拜之礼已有屈辱之意,你瞧,家具已先进,但礼仪尊卑却在退化,所以相对元朝而言,宋朝的发展委实繁荣,民间生活该喝酒时就喝酒,该聚餐时就聚餐,该斗茶绝不含糊。
士大夫爱玩,百姓爱玩,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这时候就一定要提一下赵佶了。
宋徽宗赵佶年少英雄老年软蛋,天下第一美学家,文艺青年治世凶多吉少,我相信这一点李后主本人深表赞同。这两人要是生在现代,估摸最少是中央美院或北大文学系当个教授,谁知生在帝王家,主业搞文艺,副业做皇帝。
画作《听琴图》中,赵佶坐在矮墩上面,一身道士装扮,他轻轻拨弄承具上的古琴琴弦,姿态甚是清雅。
《听琴图》局部
在矮型家具时代,承接的自然是矮型的家具,比如茶几,案几之类。墩类家具和凳类家具流传广泛,又如低矮的凳子,比如与石墩差不多高度的长凳、方凳、圆凳、月牙凳之类。
椅与凳的差异其实并不是高与矮,而是在高家具出现后,矮凳也衍变为高型凳,最主要的一点便是椅子比凳子明显多了靠背。
最初的椅,并非椅字,而作“倚”,代表倚靠。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中的某位学士坐着的便是靠背椅,提升了舒适性和惬意感。
《十八学士图]》 局部
与靠背椅相似的是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名为“太师椅”。太师椅的来源记载特别有意思。
最早记载始源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什么意思呢,我来简单解释一下,就是有个马屁精叫做吴渊,为人贼眉鼠眼特别有眼力见儿,有一天他去见秦桧,没错就是那个害死岳飞,死后被人做成跪地模样的大奸臣秦桧。
这秦桧时任太师,有求于他的人多了去,他就跟椅子上坐着,那时的靠椅并无托首,秦桧坐在椅子上仰头,忽然就把头巾给掉在地上了。吴渊多聪明一人啊,立马屁颠屁颠地捡起来为其戴上,戴上就算了他还善于思考,这就相当可怕了。
吴渊一回到家便让人制作了一种荷叶托首,然后由工匠秦桧的靠背椅安上,如此以来头巾不仅不会坠落而且还起到了垫脖的效果。
我可不是在瞎说,有史书为证。
宋人王明清在《挥尘三录》中记载了当时其他朝臣用太师椅“仰首而寝”的情形,并说“达宦者皆用之”。也就说,这种太师椅仰头就能休息,可见舒适度不一般。
你瞧现代的家居生活中,椅子上的头枕都是有太师椅的功能很是相似。
《春游晚归图》中有一人扛着太师椅
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善于发现和钻研。
匠人的工艺秉承着传统,但传统之中蕴含创新,不再日复一日做一样的产品,而是从传统产业中发掘新的体验,为生活提供便利和舒适。
在提倡极简生活的现今,将“实用”功能与 简单、朴素、平常结合在一起,方能构建出恒久感动人的生活美感。
就像“日用之道“的设计理念,极简质朴,耐用不矫情,以最适合中国人使用的产品,摸索出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哲学。
“百姓日用即道”,贯彻身体舒适指南,听从身体的要求,是日用之道的设计方式。
一把椅子,一张沙发,还原最根本的家居生活,日用为本,适用方能长久。
![]() |
《唐五学士图》 局部
那时的宋朝已然有了坐具,比如椅子、矮墩、高凳之类的家具。其实早在宋朝之前,椅子这种家具几乎很少有人使用。
在先秦时期,古人的坐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但跪礼又有了些区别,比如作揖、稽首、顿首,都是从坐姿上配合手部与头部的动作以示尊敬之意。
![]() |
据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
在宋朝时期出现的椅子渐渐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礼仪方式,从那时候开始,宋朝人基本上已不行跪礼,宾客见面一般都是行揖礼,甚至百姓见了官,君臣之间已然不需要用到跪礼。
然而从元朝开始又重新推行跪礼,清朝则更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便是文天祥被擒之后,长揖而不跪,拒降后被忽必烈处死。
要知道在椅子、高凳盛行之时跪拜之礼已有屈辱之意,你瞧,家具已先进,但礼仪尊卑却在退化,所以相对元朝而言,宋朝的发展委实繁荣,民间生活该喝酒时就喝酒,该聚餐时就聚餐,该斗茶绝不含糊。
士大夫爱玩,百姓爱玩,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这时候就一定要提一下赵佶了。
宋徽宗赵佶年少英雄老年软蛋,天下第一美学家,文艺青年治世凶多吉少,我相信这一点李后主本人深表赞同。这两人要是生在现代,估摸最少是中央美院或北大文学系当个教授,谁知生在帝王家,主业搞文艺,副业做皇帝。
画作《听琴图》中,赵佶坐在矮墩上面,一身道士装扮,他轻轻拨弄承具上的古琴琴弦,姿态甚是清雅。
![]() |
《听琴图》局部
在矮型家具时代,承接的自然是矮型的家具,比如茶几,案几之类。墩类家具和凳类家具流传广泛,又如低矮的凳子,比如与石墩差不多高度的长凳、方凳、圆凳、月牙凳之类。
椅与凳的差异其实并不是高与矮,而是在高家具出现后,矮凳也衍变为高型凳,最主要的一点便是椅子比凳子明显多了靠背。
最初的椅,并非椅字,而作“倚”,代表倚靠。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中的某位学士坐着的便是靠背椅,提升了舒适性和惬意感。
![]() |
![]() |
《十八学士图]》 局部
与靠背椅相似的是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名为“太师椅”。太师椅的来源记载特别有意思。
最早记载始源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什么意思呢,我来简单解释一下,就是有个马屁精叫做吴渊,为人贼眉鼠眼特别有眼力见儿,有一天他去见秦桧,没错就是那个害死岳飞,死后被人做成跪地模样的大奸臣秦桧。
这秦桧时任太师,有求于他的人多了去,他就跟椅子上坐着,那时的靠椅并无托首,秦桧坐在椅子上仰头,忽然就把头巾给掉在地上了。吴渊多聪明一人啊,立马屁颠屁颠地捡起来为其戴上,戴上就算了他还善于思考,这就相当可怕了。
吴渊一回到家便让人制作了一种荷叶托首,然后由工匠秦桧的靠背椅安上,如此以来头巾不仅不会坠落而且还起到了垫脖的效果。
我可不是在瞎说,有史书为证。
宋人王明清在《挥尘三录》中记载了当时其他朝臣用太师椅“仰首而寝”的情形,并说“达宦者皆用之”。也就说,这种太师椅仰头就能休息,可见舒适度不一般。
你瞧现代的家居生活中,椅子上的头枕都是有太师椅的功能很是相似。
《春游晚归图》中有一人扛着太师椅
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善于发现和钻研。
匠人的工艺秉承着传统,但传统之中蕴含创新,不再日复一日做一样的产品,而是从传统产业中发掘新的体验,为生活提供便利和舒适。
在提倡极简生活的现今,将“实用”功能与 简单、朴素、平常结合在一起,方能构建出恒久感动人的生活美感。
就像“日用之道“的设计理念,极简质朴,耐用不矫情,以最适合中国人使用的产品,摸索出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哲学。
“百姓日用即道”,贯彻身体舒适指南,听从身体的要求,是日用之道的设计方式。
一把椅子,一张沙发,还原最根本的家居生活,日用为本,适用方能长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