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养生学体系而言,发源于中国的中医养生学体系由于受到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不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蕴含丰富的哲学思维模式,因而更显其博大精深。该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汇集儒、道等先秦各家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益寿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光辉。本文旨在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解析其建构之路,为中医养生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养生需求。
1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背景
1.1社会背景
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类祖先,当他们在劳动中使用贬石时发现石头的棱角长时间刺激某处,会使身体某处的不适消失,这种现象重复多次后,人们就会有意识地用贬石来缓解不适,以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可以说古代养生即肇始于此。据《尚书。洪范》记载,殷末周初的人们已经向往健康长寿的生活,但限于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浅显的意识水平,始终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养生思想和体系。当历史行进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当时道、儒诸家的学说对养生理论的建构产生过重要影响。
以秦皇汉武为代表的帝王们不知疲倦地追求长生不老,帝王以下的士大夫阶层,甚至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也受其影响加入到追求长生的队伍中。正是这种基于大众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自身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使得养生模糊而又不可或缺的存在着。对神仙的盲目崇拜和对长生不老的不懈追求是人们在养生道路上所走的弯路,我们可以对这种现象做出客观的评价,但是不应该完全否定它的存在,毕竟中医养生体系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它对后世养生学具有启蒙作用。
1.2哲学背景
哲人们常说,“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当然,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过程也离不开哲学的沃土。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中医养生体系在其建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医养生体系核心的原则和方法也处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
1.2.1《周易》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影响着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形成以易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的哲学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中医的发展,自然也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发挥着其影响力。不管是“医源于易”还是“医易同源”,毋庸置疑的是《周易》中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中医养生理论建构的重要哲学基础。其中的贵人重生、居安思危、天人相应、中和平衡观,渗透入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之中,影响着该理论体系的建构。
1.2.2道家
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思想均不同程度地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有所影响。比较而言,道家思想的影响尤为明显而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道家开创了中医养生之先河。道家的早期老庄养生法,含有消极的思想,主张消极的顺应自然,这与中医养生理论中积极地适应自然,达到强身健体的思想不同,但是,毕竟瑕不掩瑜,道家自然养生思想中的道法自然、以柔为贵、清净无为、与道同体观以及程下道家所倡精气学说,对中医养生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道家重视养生的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起着奠基的作用。
1.2.3儒家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发挥着深刻影响。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仍然存在,几乎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代名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一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中的养生理论丰富和充实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其养生方法也被汲取纳入中医养生体系之中。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中和思想、重德思想指导并渗透入中医养生理论之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上所论各家思想,或有相类,或有重叠,说明中国古代各学派的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互不相关,而是兼容并蓄、相互补充,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实证精神缺乏的历史条件下,医学家们在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时,充分汲取古哲们的哲学思想,使原本零散的养生文化超越了原始的经验直观而具有了理性思维的品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容,从而建构出自成体系的中医养生理论。
1.3医学背景
在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学的关系比较密切,两者虽然不同,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无奈而又艰难地并存着。直至周末,巫与医出现分流,并于春秋战国时期,医最终摆脱了巫的束缚而独立存在。随着巫与医的分流和医疗实践的积累,哲学逐渐向医学领域渗透,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理论逐渐形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元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春秋时期医和的“六气”致病学说等。到春秋战国时期,医疗经验已积累到相当程度,用药品种日益增多,药物学知识不断丰富。在这样的医学背景下,中医养生学在经历了漫长的沉淀和积累后,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通过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社会、哲学和医学背景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内经》成书以前,未形成养生的理论体系,养生尚处于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原生态阶段,《内经》之前的养生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原生态养生文化,《内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的问世,总结、升华了先秦时期及以前的丰富而零散的养生实践经验,也汲取了诸子对生命认识的大量知识,将秦汉以前不系统的养生文化适时而又完备地纳入到中医养生理论中来,使养生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发展,从而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养生学。
2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1体系建构的标志一《内经》成书
《内经》的问世,全面对先秦诸子的养生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总结,从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诸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首次站在医学的角度来讨论养生问题。《内经》全书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正是其对养生高度重视的原因所在,《内经》的问世是中医养生学形成的标志。
2.1.1强调精、气、神的作用
《内经》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灵枢。本神》谓:“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精微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正如《灵枢。决气》所言:“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神为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内经》在强调精、气、神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命学说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使养生学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
2.1.2寿天论和衰老论
《内经》在对人体生长、发育、衰老过程及其机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寿天论”和“衰老论”的学术思想,为养生保健提供了人体自身特点方面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论寿天论和衰老论,虽未直言养生,但所蕴含的对人体生长、发育、衰老规律的客观认识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科学的生理基础和理论依据,尤其为老年养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2.1.3前瞻性地提出“治未病”理念
《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思想的当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的理念,可以说是治病的一种极高境界,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精华所在。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其中前者更接近养生的真谛。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对后世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雏形,又经后世医家的发展和补充,逐渐走向完善。从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发展阶段,也是佛家、道家养生文化的兴盛时期,出现了炼丹术、神仙术、服石法、房中术之类的养生法。
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的佛教,其中的一些养生观点和方法被汉唐时期的养生家们纳入到了中医养生体系之中。东汉以降,张仲景、华佗、葛洪、陶弘景、孙思邀等著名医家,以及后来的金元四大家、明清诸医家,均站在医学角度,从不同方面和层面充实、发展了中医养生理论。
3传统思维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
3.1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
中国传统思维,在商周时期即已确定了它的基本走向,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已基本趋于成型,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思维方法,不但影响着中医养生理论的发生,并且直接参与该理论的建构,甚至渗透到该理论的各个层面。
3.1.1整体性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两大主干的儒、道两家,无论是老子的“天人合道”还是孔子的“天人合德”都强调了统一整体的观念。这种思维特征在具体内容上表现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宇宙观。
整体思维的最大特征就在于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整个人类社会,包括人类主体自身在内,统统看作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
3.1.2中国传统思维又表现为直觉性、取象性、辩证性和经学性倾向
直觉思维是指依靠个人的意会和体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迅速、直接地理解和掌握的思维过程。中国哲学史上重要流派和哲学家大都推崇直觉。而直觉思维也贯穿于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中,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突出特征。
取象思维是一种运用相似、象征手段进行思维运动的思维模式,其最明显的体现可见于易学和汉字。取象思维也是古代医家获取知识、经验,建构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内经》通过对“象’,的把握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进而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蕴涵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看作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强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不只是中国人对物质世界的总看法,而且还体现在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之中。
经学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崇拜圣人和崇拜经典,这种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在观念上把传统视为绝对权威,同时又外化为一种具有明确形式的经学模式。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有儒、道、释三大体系,它们各自有自己所尊崇和信奉的经典。
3.2传统思维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
3.2.1整体思维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
从根本上说,养生是一种整体干预,它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四时的变化,调和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沟通人体各部的联系,使人体处于天人相应、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详而言之,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中的整体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养生理论中,使其建立了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在天人合一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顺应自然养生原则与方法主要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时起居”等。
形神整体观:形和神是标志人的结构和生命本质的一对范畴。在该观点的影响下,中医养生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没有割裂形神关系,而是在形神一体的整体思维模式下,建构了更为客观和全面的形神共养的养生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形神共养”、“保养真气”、“调畅情志”等。
人身整体观:人体生命活动是以脏腑功能为中心进行的。在脏腑功能活动过程中,十二脏腑还通过经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心的主导下,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因此,协调脏腑功能在养生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该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养生理论有“协调脏腑”、“积精全神,保养真气”等。
3.2.2取象思维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
取象思维,是通过“象”的直观与比类,并运用心智的体悟把握被研究对象的一种思维活动。主要包括观物取象、据象类比、据象类推和据象比附四种基本形式。这四种形式,也是类比思维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但它们在实际运用中,密不可分,统一于取象思维之中。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中的取象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顺应四时。《吕氏春秋。尽数》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而年寿得长焉。”可见,一年之中自然气候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这对生物界有很大影响,由此推论人体阴阳气血同样受到天时变化的影响。②调和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强调协调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③协调脏腑。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相应地要受自然界的影响,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通于土气。”在中医养生理论中,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协调是健康的重要保证,尤其重视对作为先天之本的肾和作为后天之本的脾的调养。
3.2.3辩证思维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
辩证思维也是影响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主要思维模式,其中蕴涵的辩证观点赋予中医养生以客观、哲理化的特征。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受程下道家“精气说”的影响,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要素,而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自存在,而是与形体同生共荣,故养生时要形神共养。该养生方法也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辉。正气为本,外避邪气。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正气可以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同时也认识到邪气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灵枢。刺法论》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该养生原则体现的是趋利避害的思想,其中也蕴含一定的辩证思维。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全面运用了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然后经过历代医家的哲学思辩而最终上升为理论。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在指导中医养生理论建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取象思维本身就有牵强附会之嫌,当用其指导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时,难免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理论的客观性,但毕竟瑕不掩瑜,我们应当客观看待这个问题。
事实上,每个中医养生原则的建立往往不是受单一思维模式的影响,经常是多种思维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每种思维模式与养生原则不能简单化为一对一的对应。本文之所以在每种思维模式下罗列数种养生原则和方法,并非是想将养生原则与思维模式明确归属,而是旨在更清楚地说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
4结论
养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实践,一切理论都是空谈;但是一个学术体系的建立又必须具备独立的理论系统。因此,起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为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也不例外,其实践基础是先民们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养生经验,理论基础是先哲们的哲学思想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医理论,并在建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比较明显的当数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些思维模式渗透到中医养生理论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医养生理论的特色和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罗广来,胡兴柳.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当代养生方式研究[J]. 光明中医,2015,30(06):1149-1151. [2017-09-25].
[2]郑彦华.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应如何有效建构[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5):131-132. [2017-09-25].
[3]谭颖颖,刘昭纯. 《周易》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04):11-12. [2017-09-25].
[4]谭颖颖,刘昭纯.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1):45-48. [2017-09-25].
[5]谭颖颖.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6] Luis P.Backfill. A Theory of Distribution Camel Structure[J].press of Caliph.0niaUniVersity,2001,21.
[7] Louis Stem and Ambary.Marketing Chillier.5thed.Upper Saddle Riving[J],yinghuiyun.com,prentice Hall,2003,14-15.
[8] Coughlin, Anent, Erin Anderson, Louis W. Stefan. El-Ambary. Marketing Channels (6thed)[M].Beijing: Tsinghai University Press,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