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记得的成都
自我介绍一下,标准的成都妹子一名,从生下来到现在从未离开成都超过一个月,出差旅游什么的也最多十天半个月,所以能算得上地道成都人了,因为以前工作关系身边外地同事居多,常常听他们谈论成都的时候有一种恍惚感,他们说的成都真的是我心里的那个成都嘛,有种冲动时不时的冒出来,说说我记忆里的成都,可想不起从哪里说起,想想作为一个标准吃货就决定从吃说起。
那就按顿说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都的早餐变得那么没有想象力了,品种少到令人发指的程度,面馆&工厂批量生产的点心、还有各种不好吃的包子配着淡的出鸟的豆浆变成了主力,而且面馆的质量下滑的极为严重(这个以后单另谈谈)。记得某年去南京,早起出门吃早餐简直被震住了,品种之齐全口味之好让我到现在都念念不忘,什么桂花莲子羹、牛肉锅贴、各种汤包生煎、糕团馄炖不一而足,豆浆油条煎饼什么都沦为配角,感觉连吃一周绝不重样,心里就暗暗比较号称美食之都的成都你不觉得惭愧嘛。其实成都在我小时侯应该也是有好吃的早餐的,记忆里一到放寒暑假住到外公外婆家,每天早上就会被两老为了早上让我吃什么展开的激烈辩论吵醒(突然心里好暖)。
外公外婆住的地方应该是老成都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一个叫小天竺的区域,就在现在的华西医大与南一环之间很大的一块区域,纵横各九条巷子,纵向的叫巷,横向的叫路,所以小天竺共有小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路,也有小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巷,区域里散落着很多小店,茶馆是我记忆最深刻的地方,我的艺术启蒙教育就是在那里完成的,每天从早上六点到下午四五点里面永远都坐满了爷爷辈的老人,下午总有各种各样的演出:清音、道琴、评书,咿咿呀呀闹热得很,有的我能听懂有的听不懂,喜欢的多听两句不喜欢的就直接睡着,里面永远是一股蜂窝煤和水汽还有叶子烟混合在一起的怪味道,长大后有时突然闻到雪茄的味道会有点想哭也许就是因为那是记忆里爷爷的味道……(觉得有必要改天单独聊聊我记忆中的老茶馆,和各位亲来成都去宽窄巷子和锦里看到的那些个妖艳货绝对不是一路的,和你们在攻略里看到的人民公园和文殊院里的也不一样,绝对比你们想象的更活色生香,气韵悠长)。
说回早餐吧,现在记忆里那时最喜欢的早餐应该是油糕吧,油糕分两种:方油糕是咸的里面放了绿豆和kun(成都话整粒的意思)花椒,大概四五厘米厚,外面酥酥脆脆的里面是软糯的酒米,吃方油糕的乐趣就是一口咬到里面的花椒瞬间那种麻麻的感觉就弥漫在口腔里,这种有点变态乐趣应该只有吃过的人才会懂吧;另外一种叫窝子油糕,它和方油糕就像是一对情侣虽然口味不同却又互为补充,窝子油糕的馅料是红豆沙但不是细细的那种而是能吃到红豆皮的那种,讲究一些的还会加上一些红糖一起捏在里面,一口下去又香又脆,简直是......(词穷),但是记住了这两口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吃热的,必须吃热的,必须吃热的,记得小时候总觉得两个必须配对吃,不然就是厚此薄彼,但小孩子的胃总是没那么大容量贮存他们两口子,所有糯米的食品有时候都意味着口腹之欲和消化系统最尖锐的矛盾,对吧!
还有一种早餐让我念念不忘,也许那是爸爸的味道,小学的后半节因为奶奶辅导不了功课了,所以时不时要回爸爸妈妈身边住,早晨天没亮老爸就得把我带着自行车的前保险杠上出门,因为老爸骑半小时自行车送我去学校以后还得再骑四十分钟去上班,半路上有一家口蘑包子(对就是这个名字,一辈子都忘不了),就在龙舟路和三官堂交汇的地方,就是望江公园的河对面,店不大,里面永远热气腾腾,一笼包子六个,小小的,大人一口绝对能吃下一整个,在褶子的最上端永远有一颗小蘑菇,脆、鲜,包子馅是鲜肉和着斩碎的蘑菇,但蘑菇也是小指大的丁,这样才能有点脆性,包子皮是老面的,薄薄的却有嚼劲,一口下去汤汁饱满,美味无比,我和爸的标配是一人一笼口蘑包子(当然我基本只能吃四个),两碗骨头汤,骨头汤里永远没有一点肉,因为剔骨肉都包了包子了,吃完浑身暖洋洋的,支撑我们爷俩开始各自的一天。
还有些什么有点记忆模糊了,毕竟我也人到中年了(哈哈哈,虽然不想承认),现在几乎已经戒了早餐,也许是儿时的记忆过于深刻,让我对现在这些工业化的早餐都充满了不屑和成见吧。
照我这种啰嗦估计这会儿也只能写到早餐了,有空的时候继续完成午餐篇、晚餐篇、宵夜篇、零食篇、对了还有茶馆篇(提纲就这么定了吧,人生总需要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