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无双》:自由与智慧
《寻找无双》中王二的表哥说:“每个人一辈子必有一件事是他一生的主题,比方说王仙客吧,他一生的主题就是寻找无双,因为他活着时在寻找无双,到死时还要说:‘现在我才知道,我是为寻找无双而生的’。”
这就好像《月亮与六便士》里边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主题就是作画,即便是前半生他错把自己当做了一个股票经纪人。而对于王小波来说,他的主题就是写小说,即便他的人生经历是那么的丰富,即便这件事开始于不惑之年并且实际上时间也不多了,但这一切没有能够成为阻止他成为一位伟大作家的缘由。
也许每一个人都有宿命,就连兔子也有自己的命运,即使它们并不喜欢登高,更不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它们眼里,地上的洞穴、树棵子、草丛才是它们的安乐窝。它们是被人放上去的,自己下不来,有什么办法呢?
这本书成于1993年,是王小波第一部长篇。书中暗示极多,开篇就写到:“有关这篇小说,王二1993年夏天四十五岁”之后时间轴转向唐代建元年间的长安:“王仙客说,以前他在宣阳坊里住过,虽然离开了三四年……”书中又写道:“大唐时候的长安人和现在的北京人一样,都有点神秘。”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照关系,直指四年前的那件事,关于遗忘和历史。和《青铜时代》的其他两篇小说一样,故事都被安排在了唐朝,一个开明的时代,但是每一个故事又都透露出一种希腊神话中的那种命运强加于个人身上的苦难和无奈。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有意而为之,是如同《1984》中对于集权的讽刺,对于个人尊严的捍卫。
序言中,小波说到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智慧,更确切的说关于智慧遭遇的书。他在《怀疑三部曲》的序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我的三大假设都是这样得到的,凡人都热爱智慧——因为我自己就热爱智慧,虽然这可能是因为我很低能。所谓智慧,是指一种进行理性思维的快乐。当然,人有贤愚之分,但是一个人认为思维是快乐的,那他就可说是热爱智慧的。我现在对这一点甚为怀疑,不是怀疑自己,而是怀疑每个人都热爱智慧。我写《寻找无双》时,心里面是在想这个问题。”
与王小波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故事很荒诞,如同奥威尔的《1984》,有点像梦,又分明就是残酷的现实。对于这一点,小波说:“20世纪初,有一批印象派画家画了一批在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他画的天空全是红色的。观众当然以为画家有必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是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确实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应该不是我写的那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身可能比梦还要荒诞。”
只能怪真的太像是假的,而假的又太像是真的。梦和记忆复杂的缠绕在一起,让人无法分辨。《寻找无双》中更是多次表现了这种荒诞:“王仙客在寻找无双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这时候他不再觉得鱼玄机是一个梦,而是和回忆一样的东西,或者对他来说,梦和回忆已经密不可分。也许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事,只有更深一层和更浅一层的梦。”
因此面对这样一个暧昧不明的世界,我们理应质疑,到底什么才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尼采说,如果你渴望灵魂的平静与快乐,你就选择相信;如果你要做真理的信徒,那你就选择质问。
《黄金时代》中的陈清扬也有这样的疑问,“她知道沿着一条路走进山去,就会找到我。这是无可怀疑的,这是无可挑剔的事。但是越是无可怀疑的事就越值得怀疑,很可能那条路不通到任何地方,很可能王二不在山里,很可能王二根本就不存在。”
同样,在《寻找无双》中,王仙客通过基本的逻辑推理,也没搞清楚到底是别人要骗他还是他自己骗自己。王仙客也曾怀疑自己是否存在,而尊重事实,是获得思维快乐的一个根基。没有了这样一个保障,思维的快乐就无从谈起,这点小说中也给了明确的表示:“在酉阳坊的那段时间和王仙客一生最快乐的时光。这不但是因为他找到了彩萍,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而且他知道了自己是谁。”
然而正如宣阳坊的君子们一样,我们身边有好多人,他们的生活就是编一个故事,不管真的假的,完全编在一起,讲来娓娓动听,除了这个故事,他再不知道别的了。可悲的是,他不以为自己在编故事,还以为是回忆起来的。就像《黑客帝国》里Zion中获救的人类一样,对于这个世界发出质疑的人永远是一小部分。毕竟人类就像奥威尔在《1984》中所评价的一样,“人类有两种选择,即自由和幸福,而对大多数人而言,选择幸福比较好”,大部分还是选择了无关痛痒的活着,这样挺好。
给人以希望的是,总有那一部分人热爱思维的快乐,即使苦涩依旧。王仙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种质疑直至他生命的尽头,王仙客临终的时候说,他始终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梦。在他看来,苦苦的思索无双在哪里,就像是现实,因为现实具有一种苦涩味。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具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除了这种感觉上的差异,他说不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这样的结果,多少透露着王仙客的痛苦和悲哀。
“何况尘世嚣嚣,我们不管干什么,都是困难重重。所以我估计王仙客找不到无双。”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开篇的时候说到:“王仙客到长安城去找无双那一年,正好是二十五岁。人在二十五岁的时候,什么都想干,但是往往一事无成。人在二十五岁时,脑子聪明,长得也漂亮,但是有时候会胡思乱想,缺乏逻辑并且相信一些鬼话。我在二十五岁时是这样,王仙客也是这样。”其实何止是王仙客,鱼玄机也是这样,她自由不羁,就连罗老板二十年前都会干出荒唐事。
寻找智慧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王仙客知道这一点。王仙客到了宣阳坊里,马上就知道无双很难找到。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一时找不到无双不会让他气馁。与他相比,宣阳坊的各位君子对他会旷日持久地寻找下去却缺少思想准备。而奸党们不知道这一点,所以罗老板,侯老板,孙老板和王安老爹全都变成的庸俗的市侩。
寻找智慧的遭遇又是艰辛的,一方面来自周围人群的压制,一方面来自权力的迫害,而这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起初王仙客想找到了无双把她带回去当老婆,后来这个目标就淡化了。后来他又急于知道是不是有一个无双,后来这个目标有淡化了。等到找到了彩萍,他已经有了一个老婆,又知道世界上有一个无双。按说,他该不急于找到无双了。但这件事的发展和按说很不一样,他更急于找到无双了。”
关于彩萍出场小波插了一段鱼玄机的故事,表面的联系在于鱼玄机和无双的侍女都叫彩萍,如同freedom和wisdom都有个dom一样。但王仙客随即又否定了,因为长安城叫彩萍的有五六千之多,后缀是dom的单词也不少。显然无双和鱼玄机之间有着更深一层的联系,就如同鱼玄机的名字一般,其中大有玄机。如果说无双代表的是智慧,而鱼玄机代表的就是自由主义。
鱼玄机的性格特征是自由不羁和又乖又甜,两个看起来矛盾的方面统一在她身上了,这一点,红拂,陈清扬也与之相仿。书中说王仙客老觉得打听鱼玄机就是寻找无双。他相信鱼玄机和无双之间一定存在某种未知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她们侍女同名的关系,而是自由与智慧的关系。克里希那穆提说:“智慧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一旦有了恐惧,就失去了智慧,这正是宣阳坊诸君子的精确写照。
是什么就说什么,是一件需极大勇气的事。鱼玄机大逆不道的自由主义思想最终改变了世界,使得三绞毙命的人的临终遗言由俯首认罪变成了操/你妈。经常感到有一些话早该有人讲出来,但始终不见有人讲,这大概是因为少了一个合适的人去受三绞毙命之刑吧。
然而寻找无双却最终只能是一个悲剧,如同文中所写根据最新研究成果IQ高达200的刘天德,最后被车裂了;一生执着于西夏文,并以语言天才自居,五七年被打成右派的姓李的语言学家,傻掉了;爱情诗人鱼玄机,受三绞毙命之刑。
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就是像兔子一样,他们长错了智慧,不知道危险来自何方,更不知如何躲避。他们只知道盯住一个问题死想,人活在世界上,如同站在一个迷宫面前,有很多的线索,很多岔路,别人东看看,西望望,就都过去了。但是他们就一定要迷失在里面。这是因为他们渺小的心灵里,容不下一个谜,一点悬而未决的东西。所以他们就把一切疑难放进自己心里,把自己给难死了。
王仙客寻找无双也一样,他根本就是掉进了这个死胡同:无双到哪儿去了?活生生一个人,总不能说没有就没有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