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时代在某一天终将来到
在终结后,你能看到天国的光。

马勒(Gustav Mahler, 1860 - 1911)曾这样描述自己——“奥地利人把我当作捷克人,德国人把我当奥地利人,全世界都把我当犹太人。”

马勒是出生于波希米亚地区的犹太人,用同为犹太裔的指挥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的话来说,马勒是个矛盾体。他天真又世故,既是犹太人又是基督徒,处于信仰和怀疑论的矛盾中。在当时,作为指挥家的马勒,甚至比作曲家的马勒更加能够得到认可,他的音乐,曾因犹太人背景,在历史上的某些黑暗时期,甚至一度被禁。这个自嘲为“三重无家可归者”的音乐家在活着的时候却已坚信,他的时代在某一天终将来到。
一个改宗天主教的犹太指挥家
1878年,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的马勒辗转于欧洲各个大大小小的歌剧院谋得指挥职务,而作曲反而成为了不那么显著的副业。马勒的创作范围并不像其他作曲家那样广,他只集中于交响曲和歌曲上。而且他的九部交响曲(不包括《大地之歌》)篇幅都很长,规模庞大,编制复杂——马勒会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增加超编的乐器和人声,而号称《千人交响曲》的《第八交响曲》更是在其超编管弦乐团外,增加了8位独唱家和两个合唱团,交响曲标题也是由来于此。


作为职业指挥家,马勒最想获得的是维也纳宫廷歌剧院(Wiener Hofoper),也就是如今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的总监一职,这是他梦寐以求的。而在德奥反犹风盛行的当年,犹太人马勒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歌剧院的不成文规定——这个位置不会交给非天主教徒。作为一个青少年时期就前往维也纳发展,并未那么信守传统而渴求更广阔平台的音乐家来说,做出某些改变也是可以接受的。

1896年12月21日,马勒正式向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经理Joseph von Bezecny申请这一职务,他在信件中写道:“也许我必须告诉您,不久前,为了解决长久以来困扰我的问题,我已经皈依天主教信仰。”当然,他在申请时候的遣词略显心急。事实上,马勒正式的圣洗圣事是在1897年2月23日才领受的。同年,马勒如愿以偿,获得了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总监一职。

有人会指责这一做法颇具功利,也许还包括了同为犹太裔的指挥家伯恩斯坦。领洗之后,马勒告诉自己的好友Ludwig Karpath,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本能的自觉”。

在终结后,你能看到天国的光
1899年,马勒开始着手创作一部新的交响曲。相对于马勒其他体态臃肿的庞然大物而言,这部新作已经显得颇为小巧玲珑了。这部《第四交响曲》不知是否在马勒著名的建于1900年的“创作小屋”中所创作,但最终是在1901年才正式完成。而它也创下了在马勒所有的交响曲公演中,多达61场的演出之最。

在第四乐章中,马勒加入了女高音独唱部分。这并非先例,在第二“复活”,第三和后来的第八“千人”交响曲中都运用了人声。这个末乐章中所唱到的《天国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来源于德国民歌集《少年魔号》(Des Knaben Wunderhorn),而这段原本是《第三交响曲》的末乐章在长时间字斟句酌后被移至此,足见马勒对其的格外费心。
“圣乌尔苏拉,最严肃的圣徒,在这崇高的境界中,也不由得嫣然一笑。她的微笑仿佛教堂中躺着的古老骑士的雕像,他们的手交叉在胸前,他们的神情安详,好像得到了上界的恩惠;庄严、充满福祉的平和;严肃、温柔美好的欢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性格;但它也有极深沉的悲哀时刻,此时人就想起尘世的生活,而欢愉也转变为激烈的冲动。”
——马勒

在《天国的生活》歌词中,提及了诸多圣人的名字,以及只有天主教徒才能意会的梗。天主教徒作曲家马勒阐明这部交响曲末乐章其“完全欢乐、童真的表达”,而乐曲中所歌唱的那些美好祥和的天国之境和纯洁的灵魂也颇具有象征意义。
歌词中提到了两位知名的圣女,不妨多介绍两句:圣乌尔苏拉(St. Ursula),4世纪虔诚信仰基督的一位不列颠公主,因其父King Dionotus之命不得已将嫁给异教徒布列塔尼公爵Conan Meriadoc。她携带了一万一千名童贞女,乘船穿越英吉利海峡前往公爵所在的Armorica,而海上的风暴将她们送达了尼德兰的莱茵河入海口。乌尔苏拉遂称,她将在婚前进行一次欧洲范围内的朝圣之旅。她们溯河而上,经过了科隆和巴塞尔,远赴罗马朝圣。当她们在返程途径科隆时遭遇入侵的匈奴人,最终被集体斩首殉教。

[注]圣髑盒(Reliquary),装有那些圣品和真福品圣人的遗骨、血液或生前所使用的器物及殉道刑具残片的容器,通常以贵金属和珍稀宝石加以制作和装饰。


圣则济利亚(St. Cecilia, 2nd century AD)是一位罗马的贵族之女,即便迫于压力出嫁也发誓一生守贞洁,因拒绝背教而而殉道于剑下。她是音乐家的主保圣人,常以手持乐器的形象出现。虽然这些圣人们殉教的故事在常人听来离奇且难以理解,但纯洁的灵魂在历经了痛苦而升华于至高的境地,而这正是马勒在末乐章中所要展现的。

1907年,马勒的两个女儿患上了猩红热和白喉,其中一个在数周后宣告不治而夭折,作曲家本人在此后也确诊患上了心脏病。痛苦和死亡,是人类束缚于肉身局限性所不得不面对的。马勒曾疑问,生命的意义是否最终会由死亡来揭示?然而对于皈依天主教的他,和歌唱到的圣徒们来说,真正的生命却是在死亡之后才能获得的。《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最终在弱音中结束,归于寂静;而于无声之处,则有光明在其间显现出来。


(原载于公众号 琴台音乐厅,2015年11月)
| 缈沨
乐龄1995年至今,世界美术史研究专业,手抄本圣像画匠;控古典音乐|Bach|中世纪美术;宗教信仰:天主教,圣名Teresa (of Ávila).
微信公众号 | scriptorium缮写室
-
里头turb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7 10:32:07
-
Celine 项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0 05:49:56
-
我在未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5 15:26:39
-
杏仁奶很不错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6 20:39:05
-
骨头骨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9 12:24:20
-
以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6 23:22:52
-
美好的明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6 19:33:18
-
到此一游 e/acc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4 05:46:0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1 16:42:29
-
土豆泥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9 18:27:35
-
Pagius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4 22:29:34
-
清风不识字1979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24 17:14:55
-
豆友75597720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23:15:05
-
朱阿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20:45:09
-
幕遮离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17:42:17
-
连殳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11:32:50
-
嘉禄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09:43:05
-
zuolan1991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09:20:44
-
余骚斋主温醉貘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01:53:48
-
Ch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00:52:49
-
Sapphire Wu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00:51:31
-
Marcelprous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00:29:17
-
拉狄克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0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