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古都
川端康成的书我看的不算多也不算少,《雪国》《山音》《伊豆的舞女》,除了《雪国》我看了两遍依旧没有理清楚整个故事,看得懵懂,但多年以后想起这本书却还是能在第一时间想象出穿着和服的艺妓看见喜欢的男子时飞奔的画面,其他的便什么也没记住了。
而川端康成的其他书,每每放下,我都要感叹一句,诺贝尔授奖词里“极其欣赏纤细的美”中“纤细”一词用的不能更恰当了,川端康成的笔触总带着浅淡悲伤和微微的尖锐,就该用纤细形容,其他的词都不准确。
《古都》是由两篇短篇组成的,古都和名人,读完方觉,将川端康成的这两篇放在一本书里,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两篇的故事是在其次的,主旋律是赞美古都的美丽和各种与“上元”“端午”一般让人听着便感觉出一种热闹繁华的气息的传统节日,是为了赞扬日本棋道的执着谨慎和对待围棋的认真、对待对手的尊重的名人精神。
<古都篇>
文如其名,古都是以古老的京都为背景的,更像是介绍京都民俗的书,从赏樱花、赏枫叶、赏杉叶,到京都古老的批发商街的干净古朴的红格子门,到北山杉磨原木,到洗神轿,葵节、伐竹会、火节、祇园节的流程,甚至各种精致的饮食。
而千重子的故事是夹杂在京都的民风民俗的介绍中缓缓推进的,虽然我比较能够欣赏故事情节紧凑的小说,但是若理解成在京都富有古典意味的慢节奏生活里,生活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生活,剩下的小部分才是在发生着故事,这么想便觉得也是另一种趣味。
于是脑海里勾勒出了千重子和真砂子一齐在北山杉村的小路上行走的样子,苍翠的绿色里,掩映出两人的身形,笔直的杉树纯粹的像是另一个世界。
甚至是千重子和有人赏樱、赏花、参与仿佛元宵花会那般让人联想到灯火通明的画面的祇园节,像是动漫《虫师》里的画面,一部充满绿意和禅意的动漫,和《古都》透露出来的氛围如出一辙,处处都是日本文化的表现。
距离上一次看川端康成的书已经过了两三年,但一翻开,还是瞬间感觉到一种熟悉的,他特有的纤细笔触。
长满青苔的大枫树,妙龄的千重子,两束不起眼的紫花地丁,翩翩飞舞的白色蝴蝶,雕有基督像的古旧灯笼,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了整个画面,仿佛亲眼所见,渗透出一股干净宁和的气息。
春天紫花地丁如约开花了,秋天金钟儿也会依旧鸣叫吧?看见千重子的想法我第一反应是觉得好笑,果然还是个孩子,笑了之后却觉得触动,才开始实习的我已经不会再去想这些自然的哲理了,我就这样失去了人生很有趣的一部分,何其遗憾。
想起在昆明的动车上,在宣传册里看到一段话——“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争吵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穿着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坐在写字楼里遇不到的人”——多少人已经只会偶尔才想起与自己单一的工作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呢?自己的世界拥拥挤挤看似奢华,于是总以为那个世界并没有人,但其实它要精彩的多。
《古都》的故事很简单,描述和叙述也常常显得混乱,读起来比较费解,但相比起川端康成其他的书要更加文艺,画面很哀伤,但字里行间都散发出古朴、诗意和美,与平时的“纤细”稍有不同。
故事的主人公千重子,是一个被如今养父母收养的弃儿,不能由自己决定的身世让她身上透出一股悲伤的气息。
而身处在那个民风远不如现在社会开化的时代,在新时代和旧时代的思想才刚刚产生碰撞不久的京都里,千重子和周围的大多数人都还有着完全服从父母的命令的思想,对他人的眼光和流言蜚语比较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千重子和她的孪生姐妹苗子的分离与相遇都显露出悲剧色彩。
批发商的独生女千重子,被父母在红格子门前捡到,抚养长大,她总爱穿着父亲设计的画稿制出的和服,虽然寡淡素净,但却很喜欢,尽管父亲在画画稿这发面并不具备多少天赋。
千重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养女,但是她并不知道自己是双生子。千重子和青梅竹马真一从小就认识,温柔或者说温暖的真一对千重子有着青涩单纯而美好的喜欢,但千重子心底那份喜欢还没有到能让她对父母说出实话或者回应真一的程度吧。
在某次和女友真砂子一起去北山杉村欣赏杉树时,她们碰见了和千重子长得很像的姑娘,两人之间的联系就此展开。
终于,在祇园节的七次参拜里,千重子终于遇见了她的孪生姐妹苗子,并知道了自己身世,父母将千重子遗弃之后双双身亡,苗子被人收养,两人的地位对于注重身份的那个年代来说,相差甚远,一个是小姐,一个是工人。
但苗子始终都知道自己是双生子,对千重子的爱要更加深厚,已经是精心呵护的程度,会考虑到可能给千重子带来麻烦,而压抑住自己的思念,避免和千重子见面,会在千重子来见她时护住她避免淋雨。
生活相对艰苦的苗子心思比千重子要细腻得多,也更加敏锐,对于秀男的喜欢也总是持怀疑态度,尽管能看出来她很喜欢秀男,但却小心翼翼地生活,不去接受不该属于她的东西,是让人心疼的姑娘。
在店铺里待了一晚之后,苗子便离开了,我莫名相信她是真的离开,到最后大概也不会答应秀男,也真的会隐姓埋名。只是不知道民风开化以后,苗子和千重子还能不能找到对方。
我也是孪生的,尽管妹妹在出生时便已夭折,但我却一直告诉自己她还活着,只是去了别人家,我们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相遇,我会找回当初在母胎里和姐妹紧紧相拥时的温暖,因此,非常之能够了解苗子对千重子的爱,但是却不能理解苗子对地位悬殊的顾虑,毕竟我们生在不同的时代,能更大胆,更为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
而活着的人谁不是孤独的,内心始终有着一片广阔的平原,大风呼啦啦地吹过,但是双生子却不是,他们是仅有的不那么孤独的人,他们拥有着彼此,苗子和千重子却只能分离。
另外,秀男对千重子的喜欢,就因为给苗子织腰带就转移到了和千重子长得一样但身份差了很多的苗子身上,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能够理解,男人的思维比女性的要简单的多,没那么感性,周围的环境和对未来的考虑,以及合适程度都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喜欢在决策中占据的影响比重相比起女性要少的多,当然也不排除理性的女性。当然,我是还在学校的人,对社会人士的了解不深,因此不清楚这个我即将踏入的世界,并且,对几十年前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来说,妄谈喜欢和爱情什么的,大概也是不合适的。
书中还有一点大概是作者的状态导致的,即千重子的父亲的厌世情绪,对于自己的能力的不足,以及从花电车偶遇带着小千子的上七轩茶馆老板娘这一情节隐约可见的太吉郎的风流过往,让他产生了厌世情绪,这大概也是作者当时的想法,这也是书中大量出现自然的美的原因之一。
胡枝子白花、樟树,或许是为了衬托古都的古和体现自然的美,书中盎然绿意和各种开的漂亮的花随处可见,令人赞叹,这是一个和现在的浮躁时代完全不同的时代,能够欣赏这些美好的树和花的人,自然而然也带上了古典雅致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起了《菊与刀》,我始终没有看完菊与刀,但如书所说,日本民族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既崇尚武力,又注重美和武士精神、大义等精神的民族。
<名人>
《名人》一篇,从中不仅仅可以看出这场“备受瞩目”的围棋比赛,也可以窥探出本因坊秀哉名人的一生,更可以看出日本的棋道精神,个人觉得最后一点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
这一篇的叙述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某些小说何其相似,叙述的顺序并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的,甚至不是简单的倒叙插叙,时间轴仿佛是乱的,作者想到哪里,思绪顺到了哪里便讲一段故事,但最后却又能毫无违和感地把故事说完,从头到尾不遗漏任何情节,我喜欢这种写法,仿佛只是作者在回忆一个真实的故事。
虽然整篇基本都在以名人代称主人公本因坊秀哉,但是名人说的不仅仅是本因坊秀哉,也是说他所代表的棋道精神、名人精神,一种“现今社会看不到的一种平静,令人感到如同明治时代的遗老”。既有身为名人的骄傲和任性,也有一旦投入与棋局中的平静和对对手的尊重。
不知道自己得了心脏病的本因坊名人,比起大竹七段的聒噪来说,名人在比赛中更加安静,不会哗众取宠,秉持名人该有的对棋局和技艺的忠诚,本因坊名人才强撑病体,支撑自己继续对弈。
从这次棋局的时间也比其他棋局要长的多这点,可以看出本因坊名人没有胜负的考虑,而仅仅是希望能畅快地下一盘棋,否则会选择时间较短的局,以对身体不适的自己有利。
因此,尽管觉得两人都各有自己的优点,例如说在生活中对家人的关爱,以及不同方面的幽默,又尽管名人在最后对别人总有种冷淡的感觉,但依然觉得作者对大竹七段有些不耐,责怪于他对名人的不谦让和棋局上的聒噪。
想来也是,作者不仅仅是在对名人的逝去深感惋惜,也是对本因坊所代表的最后的名人精神的逝去感到惋惜,今后快节奏的功利的社会将不会再见到这样古典的类似于匠人精神的名人精神了。
当然,对于此书,虽然可以稍微学习到关于围棋的知识,但也会觉得有些地方叙述的不通,例如说大竹七段和吴清源六段曾向心灵学家求教,问赢棋时该持有何种心态,回答却是说在对方思考如何落子时应该专心致志。而后又说了几个棋艺高超的棋手对局的态度,在死前对弈,心态很好,但不久就死了。完全想不出求教和死前对弈这事和对局态度有何关联。
另外,我对作者笔下的某些精神也是无法理解的,例如作者写到,本因坊名人的妻子会因为某些小事而感到宽慰,而不至于对名人的死感到太难过,但这终究是镜花水月,真能对此感到安慰?
诸如此类,听说作者写这故事时因病长期服药,导致语法混乱语序不当,于是可以理解了,但终究是觉得哪怕是为了了解日本的文化和精神,这书也是值得一读的。
#申请“中国人寿悦读奖”#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092/
而川端康成的其他书,每每放下,我都要感叹一句,诺贝尔授奖词里“极其欣赏纤细的美”中“纤细”一词用的不能更恰当了,川端康成的笔触总带着浅淡悲伤和微微的尖锐,就该用纤细形容,其他的词都不准确。
《古都》是由两篇短篇组成的,古都和名人,读完方觉,将川端康成的这两篇放在一本书里,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两篇的故事是在其次的,主旋律是赞美古都的美丽和各种与“上元”“端午”一般让人听着便感觉出一种热闹繁华的气息的传统节日,是为了赞扬日本棋道的执着谨慎和对待围棋的认真、对待对手的尊重的名人精神。
<古都篇>
文如其名,古都是以古老的京都为背景的,更像是介绍京都民俗的书,从赏樱花、赏枫叶、赏杉叶,到京都古老的批发商街的干净古朴的红格子门,到北山杉磨原木,到洗神轿,葵节、伐竹会、火节、祇园节的流程,甚至各种精致的饮食。
而千重子的故事是夹杂在京都的民风民俗的介绍中缓缓推进的,虽然我比较能够欣赏故事情节紧凑的小说,但是若理解成在京都富有古典意味的慢节奏生活里,生活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生活,剩下的小部分才是在发生着故事,这么想便觉得也是另一种趣味。
于是脑海里勾勒出了千重子和真砂子一齐在北山杉村的小路上行走的样子,苍翠的绿色里,掩映出两人的身形,笔直的杉树纯粹的像是另一个世界。
甚至是千重子和有人赏樱、赏花、参与仿佛元宵花会那般让人联想到灯火通明的画面的祇园节,像是动漫《虫师》里的画面,一部充满绿意和禅意的动漫,和《古都》透露出来的氛围如出一辙,处处都是日本文化的表现。
距离上一次看川端康成的书已经过了两三年,但一翻开,还是瞬间感觉到一种熟悉的,他特有的纤细笔触。
长满青苔的大枫树,妙龄的千重子,两束不起眼的紫花地丁,翩翩飞舞的白色蝴蝶,雕有基督像的古旧灯笼,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了整个画面,仿佛亲眼所见,渗透出一股干净宁和的气息。
春天紫花地丁如约开花了,秋天金钟儿也会依旧鸣叫吧?看见千重子的想法我第一反应是觉得好笑,果然还是个孩子,笑了之后却觉得触动,才开始实习的我已经不会再去想这些自然的哲理了,我就这样失去了人生很有趣的一部分,何其遗憾。
想起在昆明的动车上,在宣传册里看到一段话——“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争吵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穿着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坐在写字楼里遇不到的人”——多少人已经只会偶尔才想起与自己单一的工作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呢?自己的世界拥拥挤挤看似奢华,于是总以为那个世界并没有人,但其实它要精彩的多。
《古都》的故事很简单,描述和叙述也常常显得混乱,读起来比较费解,但相比起川端康成其他的书要更加文艺,画面很哀伤,但字里行间都散发出古朴、诗意和美,与平时的“纤细”稍有不同。
故事的主人公千重子,是一个被如今养父母收养的弃儿,不能由自己决定的身世让她身上透出一股悲伤的气息。
而身处在那个民风远不如现在社会开化的时代,在新时代和旧时代的思想才刚刚产生碰撞不久的京都里,千重子和周围的大多数人都还有着完全服从父母的命令的思想,对他人的眼光和流言蜚语比较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千重子和她的孪生姐妹苗子的分离与相遇都显露出悲剧色彩。
批发商的独生女千重子,被父母在红格子门前捡到,抚养长大,她总爱穿着父亲设计的画稿制出的和服,虽然寡淡素净,但却很喜欢,尽管父亲在画画稿这发面并不具备多少天赋。
千重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养女,但是她并不知道自己是双生子。千重子和青梅竹马真一从小就认识,温柔或者说温暖的真一对千重子有着青涩单纯而美好的喜欢,但千重子心底那份喜欢还没有到能让她对父母说出实话或者回应真一的程度吧。
在某次和女友真砂子一起去北山杉村欣赏杉树时,她们碰见了和千重子长得很像的姑娘,两人之间的联系就此展开。
终于,在祇园节的七次参拜里,千重子终于遇见了她的孪生姐妹苗子,并知道了自己身世,父母将千重子遗弃之后双双身亡,苗子被人收养,两人的地位对于注重身份的那个年代来说,相差甚远,一个是小姐,一个是工人。
但苗子始终都知道自己是双生子,对千重子的爱要更加深厚,已经是精心呵护的程度,会考虑到可能给千重子带来麻烦,而压抑住自己的思念,避免和千重子见面,会在千重子来见她时护住她避免淋雨。
生活相对艰苦的苗子心思比千重子要细腻得多,也更加敏锐,对于秀男的喜欢也总是持怀疑态度,尽管能看出来她很喜欢秀男,但却小心翼翼地生活,不去接受不该属于她的东西,是让人心疼的姑娘。
在店铺里待了一晚之后,苗子便离开了,我莫名相信她是真的离开,到最后大概也不会答应秀男,也真的会隐姓埋名。只是不知道民风开化以后,苗子和千重子还能不能找到对方。
我也是孪生的,尽管妹妹在出生时便已夭折,但我却一直告诉自己她还活着,只是去了别人家,我们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相遇,我会找回当初在母胎里和姐妹紧紧相拥时的温暖,因此,非常之能够了解苗子对千重子的爱,但是却不能理解苗子对地位悬殊的顾虑,毕竟我们生在不同的时代,能更大胆,更为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
而活着的人谁不是孤独的,内心始终有着一片广阔的平原,大风呼啦啦地吹过,但是双生子却不是,他们是仅有的不那么孤独的人,他们拥有着彼此,苗子和千重子却只能分离。
另外,秀男对千重子的喜欢,就因为给苗子织腰带就转移到了和千重子长得一样但身份差了很多的苗子身上,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能够理解,男人的思维比女性的要简单的多,没那么感性,周围的环境和对未来的考虑,以及合适程度都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喜欢在决策中占据的影响比重相比起女性要少的多,当然也不排除理性的女性。当然,我是还在学校的人,对社会人士的了解不深,因此不清楚这个我即将踏入的世界,并且,对几十年前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来说,妄谈喜欢和爱情什么的,大概也是不合适的。
书中还有一点大概是作者的状态导致的,即千重子的父亲的厌世情绪,对于自己的能力的不足,以及从花电车偶遇带着小千子的上七轩茶馆老板娘这一情节隐约可见的太吉郎的风流过往,让他产生了厌世情绪,这大概也是作者当时的想法,这也是书中大量出现自然的美的原因之一。
胡枝子白花、樟树,或许是为了衬托古都的古和体现自然的美,书中盎然绿意和各种开的漂亮的花随处可见,令人赞叹,这是一个和现在的浮躁时代完全不同的时代,能够欣赏这些美好的树和花的人,自然而然也带上了古典雅致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起了《菊与刀》,我始终没有看完菊与刀,但如书所说,日本民族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既崇尚武力,又注重美和武士精神、大义等精神的民族。
<名人>
《名人》一篇,从中不仅仅可以看出这场“备受瞩目”的围棋比赛,也可以窥探出本因坊秀哉名人的一生,更可以看出日本的棋道精神,个人觉得最后一点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
这一篇的叙述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某些小说何其相似,叙述的顺序并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的,甚至不是简单的倒叙插叙,时间轴仿佛是乱的,作者想到哪里,思绪顺到了哪里便讲一段故事,但最后却又能毫无违和感地把故事说完,从头到尾不遗漏任何情节,我喜欢这种写法,仿佛只是作者在回忆一个真实的故事。
虽然整篇基本都在以名人代称主人公本因坊秀哉,但是名人说的不仅仅是本因坊秀哉,也是说他所代表的棋道精神、名人精神,一种“现今社会看不到的一种平静,令人感到如同明治时代的遗老”。既有身为名人的骄傲和任性,也有一旦投入与棋局中的平静和对对手的尊重。
不知道自己得了心脏病的本因坊名人,比起大竹七段的聒噪来说,名人在比赛中更加安静,不会哗众取宠,秉持名人该有的对棋局和技艺的忠诚,本因坊名人才强撑病体,支撑自己继续对弈。
从这次棋局的时间也比其他棋局要长的多这点,可以看出本因坊名人没有胜负的考虑,而仅仅是希望能畅快地下一盘棋,否则会选择时间较短的局,以对身体不适的自己有利。
因此,尽管觉得两人都各有自己的优点,例如说在生活中对家人的关爱,以及不同方面的幽默,又尽管名人在最后对别人总有种冷淡的感觉,但依然觉得作者对大竹七段有些不耐,责怪于他对名人的不谦让和棋局上的聒噪。
想来也是,作者不仅仅是在对名人的逝去深感惋惜,也是对本因坊所代表的最后的名人精神的逝去感到惋惜,今后快节奏的功利的社会将不会再见到这样古典的类似于匠人精神的名人精神了。
当然,对于此书,虽然可以稍微学习到关于围棋的知识,但也会觉得有些地方叙述的不通,例如说大竹七段和吴清源六段曾向心灵学家求教,问赢棋时该持有何种心态,回答却是说在对方思考如何落子时应该专心致志。而后又说了几个棋艺高超的棋手对局的态度,在死前对弈,心态很好,但不久就死了。完全想不出求教和死前对弈这事和对局态度有何关联。
另外,我对作者笔下的某些精神也是无法理解的,例如作者写到,本因坊名人的妻子会因为某些小事而感到宽慰,而不至于对名人的死感到太难过,但这终究是镜花水月,真能对此感到安慰?
诸如此类,听说作者写这故事时因病长期服药,导致语法混乱语序不当,于是可以理解了,但终究是觉得哪怕是为了了解日本的文化和精神,这书也是值得一读的。
#申请“中国人寿悦读奖”#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092/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