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噪比与自以为然

前两天我偶然想起以前我挺欣赏的一个人写的一篇东西,因为写的极好,我又重读了一遍,接着重新关注他了。这次关注只持续了一天,接着我又取消关注了。
这里我想到一个概念,叫做“信噪比”,又称讯噪比,指的是电子系统中信号与噪音的比例。信噪比越高的设备越能处理更多的信号而表现更少的噪音,反之噪音就过多,甚至比原信号还多。虽然世界上不存在无噪音的系统,但信噪比越低,受人欢迎的程度只会越低。
昨天我和人打了个比喻,我说为什么有人在朋友圈很招人烦/被很多人屏蔽,就是因为他发了太多只能取悦自己,对他人毫无价值的信息。你每发一条这样的内容,看似只是自己朋友圈的一小部分,事实上却浪费了所有阅读者的时间。这个数据膨胀的时代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每个人想让自己的资源不被浪费掉的焦虑都很严重。你不假思索的给人添麻烦,别人只能毫不犹豫的讨厌你。
我关注的这位我欣赏的人,在24小时以内的时间里,先是明显误读《降临》的剧情还大言不惭,接着又针对某些技术问题大放厥词,和人评论的内容每评一条要往外发一条微博,不是“挂”这个就是“挂”那个,末了又说自己看《银翼杀手2049》提前退场了,理由是“现在的电影还在用70年代的叙事模式”。这让我很不适,因为我回想起很久以前他曾经攻击以笔杆子为生的都是“没有其他本事发财,只能动笔酸成功人士”的人(考虑他曾是制作人还是编剧,作品又做的极好,他以上的表现就更加让人费解)。如此种种,虽然他偶有令人振聋发聩之语,我还是觉得只可远观不可近赏较好,再次和他就此别过。
以往我曾在《每日人物》读过一篇专稿,读完惊为天“文”,赶紧关注了作者。过了很久,只见他平日信息流并无什么干货,也无思想结晶,倒是抱怨《菊与刀》“只述理论,不讲故事”的手法“实在接受不了”。文章的作者,是讲故事一等一的高手,但仅因此就要摒弃所有不讲故事的文字了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接着联想到很多像以上举例这样的人,由于数量众多,且想问题的方式总是如此,久而久之我也归纳出了个所以然。这些人不外乎都在自己最擅长的一样或几样事情上做到了很好,有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论。但一套方法论就像一把锤子,并非可以锤世界上所有的钉子,更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物品都当钉子锤。坏就坏在,这么以为乃至这么做的人有很多,大多数情况——正如我所观察到的——那些在某类事情上很有成就的人也无法免俗。
所以我得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结论,就是一个人看的越多,经历的越多,思索的越多,乃至拥有越多值得得意的事情,越要提示自己不要妄图把自己成事的理论套用到所有自认为可以套用的事情上,也不要将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功当做自己在所有问题上都可妄言一番的资本。如果一个人单单自言自语,也许还有幡然悔悟的机会。一旦陷入争论之中,很有可能会形成迫害妄想症般的自卫心理和仅存于幻想中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最后像讨论某些问题时的方舟子和崔永元一般陷于偏执和固执,那就只能沦为众人嘲弄的笑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