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大了,朋友感弱了
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很大的微信朋友圈,少的几十上百人,有的各式群加一起则有数百上千人,好像用手机织成了一张巨大的交际网,每天关注着圈里群里蹦出的消息和动态,几乎已经达到了“天涯若比邻”的境界,细想一下“圈里真的存知己”吗?
记得上小学初中的时候,那是90年代,我们村镇学校里还没有手机,小朋友们整天土里泥里打来打去,学着刘关张桃园结义,一起捣蛋,一起对付甚至“欺负”老师。有一次班上新来了个女老师,大家一起在课堂上打哈哈,弄得老师脸红着哭跑出教室,新老师很羞涩,班主任很生气,接踵而来的就是一顿暴批,挨批不好受,可是小伙伴“同甘共苦”后关系更铁了。还有一次,生物老师课后布置作业,考课上讲得内容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哥几个眼神一交流,有的在纸上画了奥迪,有的画了奔驰,各种光怪陆离上了讲桌,生物老师很无语,物理老师(班主任)很恼火,随之黑云压城、暴风骤雨,不过哥几个放学后依旧谈笑风生,嘴里蹦出韦小宝的那句口头禅“好兄弟,讲义气”。
高中的时候,手机开始流行起来,不过那时还多是发短信打电话,每个人都没有患现在的依赖症,同学间互发个信息相约课后抓紧到操场投几个篮,结果被教导主任拿着锥子追着满操场跑,主任很生气,篮球也被扎漏了气,没事哥几个心齐,没人凑点钱再买一个继续来。即使后来上了大学,大概2005年左右,手机几乎人手一部了,可能是开发得还不深入,同学们依然能够经常纠集到一块打反恐、打魔兽、打篮球,偶尔也喝个小酒畅聊个心事和理想,每个人至少都有三五个投机的好朋友。
工作以后,朋友们通过手机、qq仍然保持着亲密联系,下班后放假时大家互相聊几句近况,讲几件新鲜事,心里特别的亮堂和畅快。不知道什么时候,微信朋友圈一夜之间风靡,3G4G网络不断更新换代,这下更方便快捷了,甚至不用直接联系就能看到朋友们的动态,而且远的近的老的少的只要认识的,统统网罗进了该圈,曾几何时我也感叹,这真是个无所不能、几近神奇的大圈。不过在圈里久了,又一种感觉愈加强烈,圈里的朋友很多,真正经常联系贴心知己的朋友很少,大家变得很熟悉但又很陌生,至少那些被刷刷添加进朋友圈的多数人都是衣架一样晾在那没动静,偶尔看见了一条动态,跟看新闻看鸡汤没什么差别。
有难之时找好友,甘苦与共见真情。在我为数不多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我打开了万能庞大的朋友圈,翻来翻去,搓上搓下,电话和消息还是传给了中学和大学同学,一起苦过笑过的兄弟,大家也都没什么说的,慷慨解囊,有力出力,我真心特别感激我的这些兄弟。慢慢的我认识到,朋友圈是放在那看的,不看也无关痛痒,好朋友是用来处的,光转“圈”不行,闲暇的时候彼此聊一聊,出差或旅游的时候能够聚一聚,朋友有困难的时候尽力去帮一帮,友情就好比陈年的酒,越酿越醇,越陈越香。说到底,虚拟的朋友圈毕竟是虚拟的,现实的朋友圈才是真实的。有时候网络世界看似把朋友拉得更近了,其实也推得更远了;看似把联系简化了,其实情谊也淡化了。望大家珍惜友谊,彼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