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要沟通——感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爱要沟通——感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军委大叔 天天开心每月一书
NO.
感受
成龙 - 东方之珠03 爱的感觉
每一个做父母的,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我明明是爱孩子的,可说出来的话,却对小孩,造成的,是伤害。我们也经常,打着为孩子好的理由,对孩子进行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惩罚孩子,或者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观念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因为我生了你,因为我比你大,或者我比你懂,吃过的盐比你的饭多,所以总是,不由自主的让自己,处于权威的一方,站在强势地位上。当权力越大,这种强势地位越明显时,你会发现,事情不仅没有解决,往往会走向另外一个方向,甚至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们作为父母,经常会很委屈的说:我全都是为了他,我苦口婆心的对他进行教育,道理说了一大筐,孩子依然无动于衷甚至反感。
总之,认为养个小孩,真是难死了、累死了、烦死了,一句话概括,全死了。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
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缺乏技巧。
所以爱需要技巧,沟通也需要技巧。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正确地表达爱,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呢?
那么读一读这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或许就可以找到苦闷的原因。读完这本书,最深的感受是,我们作为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学会尊重孩子,学会懂得孩子的感受。
人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动物,区别其它动物,一个最大的的原因是,我们是有感受的人。
沟通,一定是先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首先我们应同情孩子,理解孩子,这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解决问题,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比如孩子有一天回家后说老师请家长,如果你听后马上暴跳如雷的吼到:你又在学校干什么了?你有给我惹什么祸了?……
这种说教与批评,只能让你与孩子之间,产生距离与怨恨。只会跟你说,或者在心里说,算了,跟你说,你也不懂。于是下次再也不会跟你说了,因为你不理解他。
如果这个时候你这样来处理,情况就会不同。听到孩子的话后,你说:哦,老师请家长,你心里一定很郁闷,也很担心,担心老师会说你什么,你的心情一定糟到了极点。
孩子听到这些话后,心里一定感觉到家的一种温暖,接下来的谈话就会顺利很多。
作者在书中也指出,我们要引导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其动机。当孩子非常生气地在乱扔东西时,我们要对孩子生气的感受作出回应,而不是扔坏东西的后果作出反应。
我们可以说:你看起来很生气!你在这件事上一定生气极了!
当孩子的情绪被人理解后,孩子会有所平静。我们就可以给予指导:你可以在这纸上任意画发泄你的气愤,表达你的愤怒。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用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那我们家长,也许会有疑问:孩子的感受是错的怎么办?我们就要教育孩子吗?那这样还要不要树立规矩了?感受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每个人都有感受,包括孩子,每个人也都需要大家去理解和尊重他的感受,包括孩子。这是做为“人”的一般规律!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给予生存条件和安全感的“爱”,也需要来自尊重、关心、理解的“爱”!
如何才能自觉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理解孩子的感受是沟通的关键环节,要说出孩子的感受、感觉,而不是给建议,更不是评价,甚至指责。
我们一定要从建议、评价、指责的角色转到理解孩子的感受,说出孩子的感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一个较好的办法是跟孩子做一个角色互换,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来扮演孩子,在扮演过程中体会孩子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也要学会,正确表述自己的感受。比如,孩子遇到麻烦时,我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而不是攻击孩子的人品和尊严。我们可以用“我……”开头,而不是一连串的“你……你……你……”,比如说:“我感觉很愤怒很生气,我心里很难受,我希望我能做什么来帮你……”
包括也要学会,拒绝的技巧。比如孩子时,学会用“我多希望……但……”,要比直接说:“不允许!你不能!”这样的语言,照顾了孩子的感受,当然会让孩子容易接受一些。
读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与孩子的交流是一个很深奥的学问,这不是说,你仅仅表达,我爱你,就够了。而这本书,恰恰就是指导我们,具体的交流沟通技巧,相信每一个,看了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收获,都要会有自己的收获。
军委大叔 天天开心每月一书
NO.
![]() |
理解孩子的感受是沟通的最关键环节。 |
感受
成龙 - 东方之珠03 爱的感觉
每一个做父母的,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我明明是爱孩子的,可说出来的话,却对小孩,造成的,是伤害。我们也经常,打着为孩子好的理由,对孩子进行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惩罚孩子,或者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观念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因为我生了你,因为我比你大,或者我比你懂,吃过的盐比你的饭多,所以总是,不由自主的让自己,处于权威的一方,站在强势地位上。当权力越大,这种强势地位越明显时,你会发现,事情不仅没有解决,往往会走向另外一个方向,甚至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们作为父母,经常会很委屈的说:我全都是为了他,我苦口婆心的对他进行教育,道理说了一大筐,孩子依然无动于衷甚至反感。
总之,认为养个小孩,真是难死了、累死了、烦死了,一句话概括,全死了。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
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缺乏技巧。
所以爱需要技巧,沟通也需要技巧。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正确地表达爱,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呢?
那么读一读这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或许就可以找到苦闷的原因。读完这本书,最深的感受是,我们作为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学会尊重孩子,学会懂得孩子的感受。
人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动物,区别其它动物,一个最大的的原因是,我们是有感受的人。
沟通,一定是先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首先我们应同情孩子,理解孩子,这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解决问题,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比如孩子有一天回家后说老师请家长,如果你听后马上暴跳如雷的吼到:你又在学校干什么了?你有给我惹什么祸了?……
这种说教与批评,只能让你与孩子之间,产生距离与怨恨。只会跟你说,或者在心里说,算了,跟你说,你也不懂。于是下次再也不会跟你说了,因为你不理解他。
如果这个时候你这样来处理,情况就会不同。听到孩子的话后,你说:哦,老师请家长,你心里一定很郁闷,也很担心,担心老师会说你什么,你的心情一定糟到了极点。
孩子听到这些话后,心里一定感觉到家的一种温暖,接下来的谈话就会顺利很多。
作者在书中也指出,我们要引导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其动机。当孩子非常生气地在乱扔东西时,我们要对孩子生气的感受作出回应,而不是扔坏东西的后果作出反应。
我们可以说:你看起来很生气!你在这件事上一定生气极了!
当孩子的情绪被人理解后,孩子会有所平静。我们就可以给予指导:你可以在这纸上任意画发泄你的气愤,表达你的愤怒。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用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那我们家长,也许会有疑问:孩子的感受是错的怎么办?我们就要教育孩子吗?那这样还要不要树立规矩了?感受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每个人都有感受,包括孩子,每个人也都需要大家去理解和尊重他的感受,包括孩子。这是做为“人”的一般规律!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给予生存条件和安全感的“爱”,也需要来自尊重、关心、理解的“爱”!
如何才能自觉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理解孩子的感受是沟通的关键环节,要说出孩子的感受、感觉,而不是给建议,更不是评价,甚至指责。
我们一定要从建议、评价、指责的角色转到理解孩子的感受,说出孩子的感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一个较好的办法是跟孩子做一个角色互换,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来扮演孩子,在扮演过程中体会孩子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也要学会,正确表述自己的感受。比如,孩子遇到麻烦时,我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而不是攻击孩子的人品和尊严。我们可以用“我……”开头,而不是一连串的“你……你……你……”,比如说:“我感觉很愤怒很生气,我心里很难受,我希望我能做什么来帮你……”
包括也要学会,拒绝的技巧。比如孩子时,学会用“我多希望……但……”,要比直接说:“不允许!你不能!”这样的语言,照顾了孩子的感受,当然会让孩子容易接受一些。
读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与孩子的交流是一个很深奥的学问,这不是说,你仅仅表达,我爱你,就够了。而这本书,恰恰就是指导我们,具体的交流沟通技巧,相信每一个,看了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收获,都要会有自己的收获。
![]() |
为阅读成为一种兴趣,让分享成为一种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