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旅行者?

曾经,旅行是一场壮丽的冒险,法显西行,鉴真东渡,玄奘求法,都青史留名。
曾经,旅行是一个奢侈的梦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盘缠不够,则老死故乡。
曾经,旅行是远方的一盘回锅肉,香味扑鼻,油而不腻,嚼之爽口,真回味无穷。
如今,旅行成了人人可为之事。买一张机票就像翻一页书一样容易,很多时候一本书没看完一个国家已经玩完。旅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梦想、情怀、诗和远方。
旅行变得越来越容易的同时,旅行也在遭人诟病。有人打着旅行的旗号骗情怀,有人本来找不着工作却说主动辞职周游世界,有人还没变成旅行达人前先变成了旅行婊……
这年头,谁还没有点爱好。如果没有,就说自己热爱旅行,总不会错。
旅行不再是那油而不腻的回锅肉,旅行变成了一块油腻的大肥肉,哗哗地渗出了地沟油。

我看着“旅行”二字从一个中性词慢慢变成了一个让人仰望的褒义词。如今,它似乎已经到达了曲线的顶点,马上将会被狠狠地抛下去,沦为一个遭人诟病的贬义词。
我多么希望旅行是坐标轴上那条斜率为零的直线。
很多人质疑:中国是否有真正的旅行者?
这个问题以后再说。在旅行变得油腻之前,先不要让自己变得油腻吧。
那么,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旅行者呢?我总结了8条。
第一,不要打着禅修、学佛的名义旅行。在印度和尼泊尔,你可能会看到有人挂个佛珠、穿双布鞋,就说自己是佛教徒,然后跟街头小贩斤斤计较,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你问他们八大圣地去了哪处?结果人家一个都没听说过。
我仰望真正学佛之人,他们不计较、不争执、不炫耀、不夸张,甚至不让人知道。他们内心平静,与世无争,不急不躁,心静自然凉。
但是在印度、尼泊尔遇到的这些人,我都看不下去。
第二,不要以旅行为幌子做代购。代购作为一种挣钱方式和谋生手段,在各国之间互通有无,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本来是在做生意,却说是在旅行。而且,有人代购给“朋友”的价格,比市场价还高。
“限量版明信片!一张只要60块!”
“来来来,这是撒哈拉的沙子,一瓶280元!”
……
第三,不要打黑工,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打黑工会影响你的同胞们拿签证。就算你不为别人考虑,只想着自己,也应该慎重。打黑工并不安全,也不赚钱,黑工的价格通常比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还要低,而且干得都是最差的活。在欧洲很多国家,一旦被查到是黑工或者有黑工史,那么你的居留卡就要小心了,全欧盟红灯,以后别想再来了。
打工是有合法途径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都对中国开放了打工旅行签证,美国也有J1打工签证,可以工作90天,在美国玩30天。符合条件可以申请。这既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也可以赚到旅费,还可以了解风土人情。
第四,办签证不要不守规矩。本来不需要给小费的,你给小费。本来只需要给20人民币的,你给100人民币,“不用找了”。是的,你有钱。你让后面的穷人怎么办!结果是,后面的中国人不给这个钱连材料都递送不了!!
签证材料,很多国家是不需要复印签证页的,有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把去过国家的签证页都给复印一份递上去了,然后,你过了。结果是,从此以后,要办签证的中国人都得去复印签证页!尼玛,我一整本护照都贴满了呢!
第五,不要签证过期出境。还是那句话,你不考虑别人,也要考虑一下自己。在有些国家比如伊朗,滞留是有大笔罚金的,也会影响你下次入境,甚至给所有中国人拿签证都带来麻烦。曾经就有人在某个中东国家超期半个月,果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都拿不到签证了。有人就说她,她说,“反正以后我不去xxx了,管我什么事!”
第六,不要约炮还问人要钱。旅途中的艳遇非常美好,有时也在所难免。如果双方都没有结婚,或者没有男女朋友,你情我愿,这个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有人做完事之后,还问人家要钱。要钱的这个人可能还是个男的。
第七,不要以穷游之名蹭吃蹭喝。我不反对穷游,穷游是积蓄不足的年轻人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非常让人佩服。但是,有人就把穷游当正义了,搭个车还要吃司机的、喝司机的,住人家屋里面像个大爷,完全视为理所当然。
我这个人最怕给人添麻烦,所以沙发客旅行方式只尝试过一次,权当体验。但我并不反对沙发客,毕竟这是一种很好的接触当地人的方式。但最好做到有来有往,至少,有点感激之心吧。
第八,不要为了出名刷国家。在网红经济的今天,“旅行”是可以出名的一条路,这个无可厚非。这些想出名的人分两种,一种人写了很多的攻略,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方面帮助了别人,一方面成全了自己。不管你管他的行为叫梦想、情怀或者别的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后来者有所得,有所启发,有所感悟,这是值得尊敬的。另一种人仅仅是为了出名,他本身不喜欢旅行,或者不那么喜欢旅行,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策略。并且,这个策略的指导思想是“速成”——有人三两天玩一个国家,有人七天号称走遍印度,有人转个机也算一个国家。今天,不管是吃过亏的还是没吃过亏的中国人,对“速成”二字都存着天然的警惕,就差写到基因里遗传给后代了。关于这点,想来不用我再费笔墨。

三十年代,有个裁缝叫潘德明,他从上海出发,历时七年,行程数万里,游历40多个国家,见过20多国元首,成为徒步和骑行环游世界的第一人。回国后,他一直定居上海,声明不彰,无人知晓,长期失业,艰难度日。1976年,四人帮倒台,他大喜过望,多喝了几杯酒,心肌梗塞辞世。他死后三年,有个体育编辑在一堆即将销毁的废纸堆里发现了他当年的出国护照,这段尘封往事才被人知晓。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真正的旅行者眼里,旅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用炫耀,也无需贬低,它只是坐标轴上一条斜率为零的直线,是一盘远方的回锅肉,不要把它弄得太油腻了。
文:鲈鱼正美,公众号:地图上的蓝眼睛。转载需联系作者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