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消费:你的物质依赖症到晚期了吗?
双十一又快到了,朋友圈里照例刷起了各种“买什么”的清单,好像双十一如果不买点什么,就错过了一个亿,吃了天大的亏。
而我朋友的烦恼,不是不知道买什么,而是她婆婆又开始瞎买东西了,去年打折抢的洗衣液,到现在还没用完,双十一又屯了几箱,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听来的三无保健品也塞满购物车,更奇的是,连民间信贷都开始赶到双十一做活动,忽悠婆婆只要把钱放在他们那里,就可以拿到比高利贷更高的利息。
这些东西,在朋友看来,交的都是智商税,但婆婆完全拦不住,硬要买,而与此同时,婆婆更看不惯媳妇的消费,她购物车里塞满的那些高级化妆品,国外旅游,名牌手包,在婆婆看来完全就是不值那个价,就是败家精,浪费钱。双方都满腹怨气,婆媳矛盾简直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朋友问我,到底是谁对,谁错?
我告诉她,这个真不是简单粗暴的判断对错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个矛盾看似简单,但其实背后有深层的心理原因和文化原因。你们需要的,不是立刻分出输赢对错,东风压倒西风,而是去理解彼此的消费心理,也同时反思自己的消费观。
上一代的消费观:拿钱买安全感
父母那一辈人,尤其是经过60年代大饥荒的那批人,多数体验过非常严重的物质匮乏,那个时候他们还是小孩,就要经常面临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恐惧,以至于他们的余生都留下了对物质匮乏的心理阴影。
反映到行为上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在小事上特别节俭,什么都不舍得丢,剩菜不舍得倒,买菜的塑料袋不愿意扔,但凡感觉可能还有一点用的东西都要留着,以防要用的时候找不到,还要花钱去买。
什么都喜欢拣便宜的买,遇到打折就猛屯东西,屯的越多越开心,越有安全感,只要买贵了一点点都能心疼好半天。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在小钱上特别节省,大钱上却常一掷千金。比如特别容易被各种功效的保健品忽悠,动辄花出去成千上万,又或者很容易被各种高额利息的投资项目吸引,而这种多半是骗子的把戏。于是,催生出各种专门针对老年人消费心理,牟取暴利的行业,被称之为“银发收割”。
在这些看似盲目甚至愚蠢的消费行为的背后,是他们内心安全感的极度匮乏。他们内心有深深的恐惧,恐惧没钱,恐惧物质的匮乏。他们怕浪费钱,所以爱买便宜货,怕得病了要花钱,所以乱买保健品,更怕自己守着一点积蓄坐吃山空,所以贪恋高额利息,才容易上骗子的当。
新一代的消费观:拿钱买存在感
而与父母一辈的消费观念完全不同,80、90后的一代,基本是在不缺乏基本生活物资的环境下长大的,很多孩子更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是家里所有优质资源集于一身的人。所以,对物质匮乏的恐惧,往往不是这一辈人的消费动机。
他们的消费,通常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存在感,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感。为了体验更多,享受更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买最高级的东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的附加价值,比如品牌,档次,这一代人有一个普遍的潜规则:用什么样的东西,代表你就是什么价值,处在什么阶层的人。
所以,他们更愿意花费老一辈看来是完全不值的价格,去置办行头,去买经验,去买感觉。这种消费观如果还在理性范围内,也许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一旦过了头,陷入无止境的攀比,甚至借钱去消费自己完全负担不起的奢侈品的时候,就真的有必要反思一下了,这消费行为的背后,是否也与老辈人一样,隐藏着一种恐惧?一种害怕失去存在光芒,害怕被人甩在身后,被人瞧不起的虚荣心。
消费升级:无止境的刺激与攀比
时下都在倡导消费升级,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在你已经花过钱的地方,再想办法挖掘需求,让你再花一轮。这背后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无止境的攀比,和对消费反复的刺激。
首先的刺激当然是来源于大众媒体和广告业。什么是成功的广告?广告学回答,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能够充分的刺激和调动观众的焦虑,以及恐惧。
广告的做法,是先找到一个痛点,然后夸大它,比如想推销一个无烟锅,就会拼命的告诉你,油烟是多么的可怕,它会伤害你的皮肤,会让你得癌症,让你全家人每天吃着有毒的食物,毁掉你和家人的一生。
当你产生恐惧之后,再做出承诺,只要你买了我们的产品,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招,非常类似江湖算命的,先告诉你有血光之灾,等你着急了,再告诉你,只要花一笔钱,就能帮你破解,祝你渡过难关。
又或者,请人来代言和推广这些产品,比如你最喜欢的明星啊,皮肤超好的美女啊,有型有范的名模啊网红啊,总之是和你心目中的理想自我非常接近的形象,让你产生一种“只要我买了这个商品,就能变的和她一样”的错觉。
于是本来你生活的挺好,但是被这些广告一刺激,你就坐不住了,觉得自己的生活简直是千疮百孔,无法直视了,赶快买买买吧,买一般的还不行,必须得最好的,才能有效果。人们心甘情愿的,争先恐后的掏出钱来,买最高级的车,最天价的护肤品,最昂贵的保健品,仿佛唯有如此,才能重新获得生活的掌控感,青春永驻,健康长留。
另一重刺激,来自于身边的朋友,尤其是微信朋友圈。这里成了另外一个攀比的大戏台,大家都在拼命忙着展示自己生活中最光鲜的一面,又买了什么奢侈品,吃了什么昂贵的美食,老公给发了多少红包。看着别人都生活的如此精彩,你不觉得有点怅然若失吗?不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吗?不觉得自己可能会被看不起吗?
别人挎着名牌包,你却只穿布裙子,人家一年两次欧洲游,你节假日却只混周边的农家乐,看着精彩纷呈的朋友圈,你觉得自己真是可怜,苍白,白活了,完全没东西可晒,完全不引人注意,简直没脸跟人打招呼。所以,你焦虑了。于是别人有什么,你也必须有什么,人家消费升级,你也必须升级,生怕哪一步落了后,就要被人看不起,瞬间就跌入万劫不复的更low的阶层。
所以,本来也许你并不需要的东西,全都变成了你的必需品,你必须买买买,才能踉踉跄跄的跟上朋友的节奏,不至于显得太low,甚至有时还要狠狠心,咬咬牙,买点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东西,也享受一下被人仰视的快感。
其实你买的,根本不是这个商品本身,你买的只是它的附加价值,买的是安慰剂,也是心理优势,是一种被人尊重的,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而已。
另外,消费还直接和感情的深浅挂钩。“男人不肯为你花钱,一定是不爱你”,这简直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不光是求婚时的钻石才代表永恒与坚贞,平时的各种大小节日,也都不能忘记,情人节,圣诞节,七夕,生日,任何一个节日都成了消费节,仿佛不买点什么,就是对这段感情的藐视,就不能证明你时时刻刻都是他心尖上的人。
所以,迫于这些四面八方,无孔不入的消费压力,人们必须拼命的赚钱,拼命的工作,郑也夫曾经说过:“资本主义让每个人都成了双重人格,一重人格是工作狂,另一重人格是消费狂。两重人格是天然的联手,如果你不疯狂的消费,你还会疯狂的工作吗?你真的需要挣那么多钱吗?”
反思消费:你的物质依赖症到晚期了吗?
消费主义,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和商品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焦虑与紧迫感,哪怕有了满满一柜子的衣服,仍然觉得不够穿,东西永远买不完,钱永远不够花。
为了把那些愿望清单上的东西全部买到手(实际上永远买不完,只会越来越长),多少人一生做着自己完全不喜欢的工作,一生感觉不到自由,从未将内心的潜力真正释放,因为不敢掉队,不敢从这个一切向钱看的世界里抽身,去思考或追寻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当然,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并不意味着你就完全不需要物质。要马上停止购物,或者扔掉你所拥有的东西,对消费的反思,最重要的是能在心态上脱离物质带来的心瘾。
了解到物质不是万能的,够用就好,能够满足生活使用就足够,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有的时候,物尽其用,没有的时候,也能处之泰然,不至于让自己被物质牵着鼻子走,让自己成为失去了什么就活不下去的物质的奴隶。
汪曾祺在随笔中,多次写到过沈从文先生的往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对物质的态度。因为研究古玩,他眼光奇准,收过许多名贵器物:漆器,均窑,雍青花...但从不久留,谁看了喜欢,就随手送掉。他喜欢美好的物质,也懂它们,却从不为物所累,永远拿的起,放的下,当断则断。
然而,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扔东西,断舍离。因为断舍离不只是一个扔东西的行为,而是拒绝把物质当成信仰的心理过程。如果你不能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物质依赖,认识到消费过度的恶性循环,而只是跟风去搞“断舍离”,那可能并不会真正让你从消费的陷阱中解脱出来,甚至还可能误入更深的歧途。
首先,一时兴起的断舍离,很可能让你扔掉一些你并不真正想丢的东西,等过一阵子,当你兴头过了之后,又会后悔不迭,把曾经扔过的东西又重新买一遍,这其实反而是更大的浪费。
其次,人们对断舍离的理解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断舍离就是扔掉不好的,去卖更好的,人会被鼓励去买更昂贵,更精致,溢价更高的产品,而这种消费升级一但提高了,就很难再降回去,最后的结果,很可能非但没有让你摆脱消费的束缚,反而让你花了更多的钱,承担更沉重的经济压力。
什么你必须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你必须的东西呢?说到这里,又要祭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了,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物质能够满足的,只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你如果总是试图用消费去满足更高的需求,就很容易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因为消费本质上只能缓解这三种需求带来的焦虑,并不能真正解决它们,所以,没必要对买买买寄予不切实际的期待,把金钱当成万灵药。
你以为被爱,被尊重,自我实现都能够被买买买所解决,但其实从本质上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短暂的消费满足,带来的只会是更强烈的贪欲,它像吸毒一样,不断调高你的兴奋阀值,你的消费水平一旦升高,就很难再降低,那时你会把很多你本来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当做你的“必需品”,失去了就不能活,到了这个时候,就不是你在消费商品,而是成了被商品消费的奴隶。
占有,就是被占有。这个道理虽简单,很多人一生也不会明白。
想起古希腊时代,破衣麻鞋的苏格拉底,走过雅典繁华的集市,叹息道:“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我看到的,是他灵魂的富足与高贵。还有那住在街角的第欧根尼,当亚历山大站在他的面前,问他:“我是世上最有权势的君王,我可以为你做什么?”他只懒洋洋的说了一句:“你可以站开一点吗?不要挡着我的阳光。”
当然,还有两袖清风,长啸于山林的嵇康,又或是70多岁退隐山居,开始学画的黄公望,所有这些人,最终被世界铭记的理由,都不因为他们赚了多少钱,又或者用过多少了不起的奢侈品,而是他们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认真的思考过许多永恒而深刻的价值,他们的灵魂光芒万丈,哪怕肉身一无所有。
而如今,铺天盖地的,只剩下双十一的各种购物推荐,还有各种小额贷款APP,在疯狂的鼓动人们借钱去买买买。这份久远的,不被金钱和物质所左右的骄傲,潇洒和自由,变的越来越稀少,终于淹没在甚嚣尘上的资本浪潮中,再也无迹可寻了。
而在这片声音中,愿我们还能不断提醒自己:真正能够让人获得尊严、爱和自我实现的,永远是你内在的价值,你的品格,你的智慧。你影响世界的能力,并不在于你带了多少万的手表,又或是背着多少万的名牌包。你的价值,取决于你创造了什么,而不是消费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