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路径
不惟读书,世间事大抵相通。博而后约,由约而博,变动不居,聚讼不止。选择自己适用的,借由读书的小技(约),而通往为人成事的大道(博)。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2015级6班汤语纵
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71105/60089.shtml
去书店,总有两种情绪交杂:
一种是庄子式的浩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浓缩在一排排的书架上,知识的密集感扑面而来,落入心底则怅然若失:知果无涯。
另一种是胡适之的做派:怕什么真理无穷,近一寸有近一寸的欢喜。我用此欢喜,直奔所爱,挑拣后,放入书袋,恍若得到一个新世界。
我辈读书,常遇此困境,博览还是专精,纠缠于心,末有定论。 昔人谈“一物不知,儒者之耻”,自孔孟以来,“博学于文”的教诲遍布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篇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五柳先生传》中云,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梁鸿传》中的梁鸿,也不为章句之学;李贺在其《南园》诗中,讽刺那些寻章摘句之徒为“老雕虫”。 博览的话当然好说,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不择重点,乱翻一气,这也懂,那也知,实际上浮皮潦草,空中楼阁。此番博览,不过是雕更大的“虫”,陷在知识的泥淖。
更何况,当下知识爆炸,今日新,明日新,日日新,穷尽一生,所得不过千钟一粟,饱不了肚皮。所谓,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海。 由此观之,博览还是熟读?从来不是问题,它们并非天然的对立关系,只是选择路径不同。有人“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有人则“一通则百通”。
于我而言,博览是态度,求博观,才能有资格去探寻其中瑰宝;博览,才能精选书籍,明了其中好处。 专精是方法论,人寿有限,而知无穷。那些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作品,必定有其优美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倘若择其所长,进行熟读、精读,追寻他,理解他,辨析他,反复斟酌推敲,必定温故而知新,进而达到博的境界。
时下,人声喧嚷。碎片化阅读,嚼碎的嚼不碎的,通通下咽,坏了胃口,又容易助长“手机在手,天下皆备于我”的虚妄。殊不知,失去判断力的阅读,反而戕害读书心。 那躲进书斋,排除干扰,死磕前辈经典,又当如何?恐怕又将陷入纪昀讥讽的“墨卷黑烟”不见光芒。所以,任何试图摆脱当下的阅读,都是跪着死读书,板滞内心,终究一无所得。
倒是张岱《湖心亭看雪》说得明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站在时代的中央,虽漫天迷雾,所见也就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连缀起来,成万千世界。
不惟读书,世间事大抵相通。博而后约,由约而博,变动不居,聚讼不止。选择自己适用的,借由读书的小技(约),而通往为人成事的大道(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