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你还不打算了解一下科幻吗?
文/沉君
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Sci-Fi)。科幻小说自诞生以来,曾有过scientific romance、science fantasy、off-trail story 、different story、impossible story、scientifiction、astounding story等众多名目,最终确定为Science Fiction。科学的幻想,即根据有限的科学假设(某些东西的存在,某些事件的发生),在不与人类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如现有的科学理论,有据可考的事件记录)冲突的前提下,虚构可能发生的事件。
《辞海》上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是:“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卷定义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的小说以真实或想象的科学理论的发现为基础。”
正统科幻迷主张科学与幻想缺一不可。倘若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则只能归为奇幻、魔幻或超现实作品;反之幻想若是付之阙如,那就只是一个科学写实故事。
科幻、奇幻、魔幻、玄幻所指各有不同。
1.科幻的划分
最常拿来用作划分名称的“软科幻”与“硬科幻”,闻名知其分类的依据,“软”即作品中科学依据较少,大段的科学知识铺垫较少,更偏向于“幻”,幻想,注重情节和寓意;“硬”科幻则正好相反,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信手便可拈来繁多的科学理论知识,读来更具可信度。
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分类是“真科幻”和“伪科幻”,有些人认为软科幻作品不够严谨,算不得科幻,他们将有更多科学依据的硬科幻作为正统的真正的科幻小说。
1981年,科普出版社出版的《论科学幻想小说》中对软硬科幻的具体内容作了一个描述, “硬科幻”是指幻想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这些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是“坚硬”的科学;“软科幻”则是以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柔软”的科学为基础的。
事实上,大部分的长篇科幻作品很难区分它究竟是软科幻还是硬科幻,因为其中通常都会涉及到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本好的科幻著作,不仅要有站得住脚的理论作为基石,也要有吸引人心的故事情节——这就需要用到柔软的科学了。
2.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
20世纪的中国科幻发展史大致在时间上划分为两个时期,每一时期由一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所统治。第一时期起源于1902年,而第二时期起源于1979年。第二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苏禹、星河、刘慈欣、王晋康等,其中刘慈欣的《三体》是一座引人注目的里程碑。
1978年在大陆创办的《科学文艺》杂志是我国科幻文学最主要的期刊,编辑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该杂志后改名为《科幻世界》(SFW),在《科幻世界》杂志的推动下我国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新生代科幻作家。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科幻,读一读《科幻世界》是最好的途径。
2006年5月,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第一部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一直持续了半年多,到年底结束。同年他凭借该作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
2007年底刘慈欣完成系列续作《三体2:黑暗森林》,于2008年5月出版。
2010年10月出版第三部《三体3:死神永生》,刘慈欣再度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
《三体》系列自面世以来,一直为广大科幻爱好者所喜爱,第二部《黑暗森林》更是被称为神作,刘慈欣在书中提出的猜疑链,技术爆炸,黑暗森林理论一度引起了大范围的激烈讨论。我们致力于探索地外文明的行为是正确的吗?我们是否面临着未知的巨大威胁?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未来?
中小学生必读读物系列中有一本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在这部作品中,儒勒·凡尔纳将对海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他提出了许多在当时非常新奇的科技发明,其中一些真的被后人创造出来了。科幻,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一个新颖的想法经过严谨的论证证明,也许就能制作出一样对我们生活具有引领作用的物品。当然,科幻对于文明的社会性发展也有非常多的帮助,科幻著作中的人文性是作品的灵魂。
2015 年,《三体》获得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为其美国版撰写封面推荐语的,是鼎鼎大名的当代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逊。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2016年1月19日,被评为“2015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2017年6月25日,刘慈欣凭借《三体3:死神永生》获得了世界级科幻奖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3.我们能从科幻中学到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三体》内容,即是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中有三个核心人物,分别是三部作品的主人翁,叶文洁开启了三体时代的降临,罗辑短暂的拯救了人类却度过了孤独的一生,程心是最后的幻想中的美好。这三个性格不同,背景不同,立场不同的人在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的碰撞中,迸发出最刺痛人心的火花。我们,不被历史所铭记的普通人,在这场生存危机中,有着自己的助推力。
与道德,制度,人性相纠缠的科幻,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当巨变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宇宙大爆炸和坍缩的背景下,在光年和基本粒子的尺度上,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读一读科幻,感受一下时代的日新月异,感受一下芸芸众生中某个人的独特和复杂,科幻小说带给我们的,不应仅仅是新鲜感,更应有对自己,对未来的思考。
(习作,资料部分来自百度)
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Sci-Fi)。科幻小说自诞生以来,曾有过scientific romance、science fantasy、off-trail story 、different story、impossible story、scientifiction、astounding story等众多名目,最终确定为Science Fiction。科学的幻想,即根据有限的科学假设(某些东西的存在,某些事件的发生),在不与人类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如现有的科学理论,有据可考的事件记录)冲突的前提下,虚构可能发生的事件。
《辞海》上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是:“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卷定义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的小说以真实或想象的科学理论的发现为基础。”
正统科幻迷主张科学与幻想缺一不可。倘若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则只能归为奇幻、魔幻或超现实作品;反之幻想若是付之阙如,那就只是一个科学写实故事。
科幻、奇幻、魔幻、玄幻所指各有不同。
1.科幻的划分
最常拿来用作划分名称的“软科幻”与“硬科幻”,闻名知其分类的依据,“软”即作品中科学依据较少,大段的科学知识铺垫较少,更偏向于“幻”,幻想,注重情节和寓意;“硬”科幻则正好相反,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信手便可拈来繁多的科学理论知识,读来更具可信度。
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分类是“真科幻”和“伪科幻”,有些人认为软科幻作品不够严谨,算不得科幻,他们将有更多科学依据的硬科幻作为正统的真正的科幻小说。
1981年,科普出版社出版的《论科学幻想小说》中对软硬科幻的具体内容作了一个描述, “硬科幻”是指幻想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这些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是“坚硬”的科学;“软科幻”则是以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柔软”的科学为基础的。
事实上,大部分的长篇科幻作品很难区分它究竟是软科幻还是硬科幻,因为其中通常都会涉及到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本好的科幻著作,不仅要有站得住脚的理论作为基石,也要有吸引人心的故事情节——这就需要用到柔软的科学了。
2.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
20世纪的中国科幻发展史大致在时间上划分为两个时期,每一时期由一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所统治。第一时期起源于1902年,而第二时期起源于1979年。第二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苏禹、星河、刘慈欣、王晋康等,其中刘慈欣的《三体》是一座引人注目的里程碑。
1978年在大陆创办的《科学文艺》杂志是我国科幻文学最主要的期刊,编辑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该杂志后改名为《科幻世界》(SFW),在《科幻世界》杂志的推动下我国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新生代科幻作家。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科幻,读一读《科幻世界》是最好的途径。
2006年5月,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第一部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一直持续了半年多,到年底结束。同年他凭借该作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
2007年底刘慈欣完成系列续作《三体2:黑暗森林》,于2008年5月出版。
2010年10月出版第三部《三体3:死神永生》,刘慈欣再度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
《三体》系列自面世以来,一直为广大科幻爱好者所喜爱,第二部《黑暗森林》更是被称为神作,刘慈欣在书中提出的猜疑链,技术爆炸,黑暗森林理论一度引起了大范围的激烈讨论。我们致力于探索地外文明的行为是正确的吗?我们是否面临着未知的巨大威胁?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未来?
中小学生必读读物系列中有一本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在这部作品中,儒勒·凡尔纳将对海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他提出了许多在当时非常新奇的科技发明,其中一些真的被后人创造出来了。科幻,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一个新颖的想法经过严谨的论证证明,也许就能制作出一样对我们生活具有引领作用的物品。当然,科幻对于文明的社会性发展也有非常多的帮助,科幻著作中的人文性是作品的灵魂。
2015 年,《三体》获得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为其美国版撰写封面推荐语的,是鼎鼎大名的当代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逊。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2016年1月19日,被评为“2015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2017年6月25日,刘慈欣凭借《三体3:死神永生》获得了世界级科幻奖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3.我们能从科幻中学到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三体》内容,即是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中有三个核心人物,分别是三部作品的主人翁,叶文洁开启了三体时代的降临,罗辑短暂的拯救了人类却度过了孤独的一生,程心是最后的幻想中的美好。这三个性格不同,背景不同,立场不同的人在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的碰撞中,迸发出最刺痛人心的火花。我们,不被历史所铭记的普通人,在这场生存危机中,有着自己的助推力。
与道德,制度,人性相纠缠的科幻,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当巨变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宇宙大爆炸和坍缩的背景下,在光年和基本粒子的尺度上,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读一读科幻,感受一下时代的日新月异,感受一下芸芸众生中某个人的独特和复杂,科幻小说带给我们的,不应仅仅是新鲜感,更应有对自己,对未来的思考。
(习作,资料部分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