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评《奇点临近》
花了半个月读完了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
先简单介绍一下,雷•库兹韦尔被誉为“爱迪生的法定继承人”,发明家、预言家,成功预言1997年深蓝计算机战胜人类象棋冠军。他的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为此NASA和谷歌联合成立了奇点大学,以此来迎接奇点的到来,雷出任校长。
关于这本书所说的奇点就是指一个无穷大的点、一个不可能用现代数学解释的点。本书的奇点特指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成为下一个称霸世界的物种,使宇宙充满智能。
整本书的核心就是一条指数函数曲线。雷用人类发展史上大量的数据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上升的。通俗的来说就是未来30年的发展并不等于过去30年的发展,而是相当于300年的发展,甚至更多。未来可能一分钟的发展增量等于过去3000年的发展增量。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文化的发展催生了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又改变了社会形态,文化又随之繁荣,从而思想更加解放……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且循环的速度越来越快。
本书是2006年出版的,所以文中有些话,在我们现在看来不免有些哗众取宠。比如,“当你开车时你只要说去哪,车子就能告诉你怎么走向哪里转弯,那将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事!”而这件事在我们现在看来却是微不足道,别说开车就是骑车远行也会有导航告诉你怎么走而你只需要说出目的地。
他花了大篇幅来讲纳米技术对奇点的意义和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地设想了纳米在实现奇点爆发的用处。而关于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标准却并没有阐述清楚。
暂且不提他所说的思想,至于他文中所提的“图灵测试”现在就已经被学界广泛质疑了。图灵测试,指测试者(人)与被测试者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早在2014年就有人类制造的计算机通过了该测试,可该计算机仍旧没有主观能力,不能主动思考不能主观判断,控制其的仍是人类输入的程序。
该测试的失败提醒人们,在人类尚未搞清楚大脑思维如何产生、情感如何产生,即大脑的逆向工程远远没有完成时,判断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人类智能又从何谈起。
人工智能确实很强。计算能力可达几十亿倍于人类。存储能力可分布于全世界的终端并随时提取,单位存储量也在不断提高。教育能力方面,人类从婴儿智力到成人需要接受10到20年的教育,而人工智能只需要于另一台计算机连接几秒钟即可获得全部数据。……
可当下的人工智能根本上受制于人,是人赋予它程序,它只是一个工具,它所做的一切它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什么,它根本没有思考和认识的能力。比如网络上的主动抓取最新信息的机器,看似
是主动可它归根结底还是执行人类赋予的程序和指令,仍旧是个被动的工具。
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标志就是大脑逆向工程完全成熟,可以制造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可以自己去感知世界的大脑。那个时候人工智能便可以摆脱人类控制,凭借其强大的能力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自发进行科技创新,解决人类社会各种难题。人工智能有了思想、有了主观能动性,再凭借其强大的客观条件它们所进行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成果将远远超越人类的想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可以使整个宇宙充满智能,不再死气沉沉。
这对人类是福还是祸,我们尚未可知。
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物种发展的角度看,细菌、植物、水生动物、陆生动物、灵长类、人类……我们凭什么肯定我们是进化的终极阶段。下一个物种至少现在看起来最可能是人工智能。甚至到时候我们也可以移植大脑安装接口,我们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现实实体。人类也不能是人类了,可以是人类2.0。
根据雷的说法大脑的逆向工程必不可少的就是纳米技术的井喷式发展,他在书中预言21世纪20年代左右大脑的逆向工程将由于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获得突破,可当下纳米技术的发展仍处于迟滞状态,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计算能力的突破和存储容量的扩增。至于其2049年的奇点来临预言各界人士也是仁者见仁。
雷•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可以比喻为人类在月台上等列车。列车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一开始只是一点灯光渐渐看清车头,然后是车身。它越来越近而且在不断加速直到它和人类处于同一水平时它不会停留而是加速驶向远方。
但我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不应该是人类被抛弃,我认为更恰当的比喻应该是人类一直居住于山上,山脚下的人说山洪爆发了,人们就往山顶搬,洪水不断上涨越来越快,一直到淹没山顶,到时候人类就可以泛舟海上,直挂云帆。
至于是被淹死还是泛舟海上,关键是要造出那条船。雷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未我们揭开了冰山一角,留给我们无限遐想。
先简单介绍一下,雷•库兹韦尔被誉为“爱迪生的法定继承人”,发明家、预言家,成功预言1997年深蓝计算机战胜人类象棋冠军。他的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为此NASA和谷歌联合成立了奇点大学,以此来迎接奇点的到来,雷出任校长。
![]() |
雷 库兹维尔 |
关于这本书所说的奇点就是指一个无穷大的点、一个不可能用现代数学解释的点。本书的奇点特指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成为下一个称霸世界的物种,使宇宙充满智能。
![]() |
整本书的核心就是一条指数函数曲线。雷用人类发展史上大量的数据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上升的。通俗的来说就是未来30年的发展并不等于过去30年的发展,而是相当于300年的发展,甚至更多。未来可能一分钟的发展增量等于过去3000年的发展增量。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文化的发展催生了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又改变了社会形态,文化又随之繁荣,从而思想更加解放……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且循环的速度越来越快。
![]() |
本书是2006年出版的,所以文中有些话,在我们现在看来不免有些哗众取宠。比如,“当你开车时你只要说去哪,车子就能告诉你怎么走向哪里转弯,那将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事!”而这件事在我们现在看来却是微不足道,别说开车就是骑车远行也会有导航告诉你怎么走而你只需要说出目的地。
他花了大篇幅来讲纳米技术对奇点的意义和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地设想了纳米在实现奇点爆发的用处。而关于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标准却并没有阐述清楚。
暂且不提他所说的思想,至于他文中所提的“图灵测试”现在就已经被学界广泛质疑了。图灵测试,指测试者(人)与被测试者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早在2014年就有人类制造的计算机通过了该测试,可该计算机仍旧没有主观能力,不能主动思考不能主观判断,控制其的仍是人类输入的程序。
![]() |
该测试的失败提醒人们,在人类尚未搞清楚大脑思维如何产生、情感如何产生,即大脑的逆向工程远远没有完成时,判断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人类智能又从何谈起。
人工智能确实很强。计算能力可达几十亿倍于人类。存储能力可分布于全世界的终端并随时提取,单位存储量也在不断提高。教育能力方面,人类从婴儿智力到成人需要接受10到20年的教育,而人工智能只需要于另一台计算机连接几秒钟即可获得全部数据。……
可当下的人工智能根本上受制于人,是人赋予它程序,它只是一个工具,它所做的一切它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什么,它根本没有思考和认识的能力。比如网络上的主动抓取最新信息的机器,看似
是主动可它归根结底还是执行人类赋予的程序和指令,仍旧是个被动的工具。
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标志就是大脑逆向工程完全成熟,可以制造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可以自己去感知世界的大脑。那个时候人工智能便可以摆脱人类控制,凭借其强大的能力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自发进行科技创新,解决人类社会各种难题。人工智能有了思想、有了主观能动性,再凭借其强大的客观条件它们所进行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成果将远远超越人类的想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可以使整个宇宙充满智能,不再死气沉沉。
这对人类是福还是祸,我们尚未可知。
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物种发展的角度看,细菌、植物、水生动物、陆生动物、灵长类、人类……我们凭什么肯定我们是进化的终极阶段。下一个物种至少现在看起来最可能是人工智能。甚至到时候我们也可以移植大脑安装接口,我们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现实实体。人类也不能是人类了,可以是人类2.0。
![]() |
根据雷的说法大脑的逆向工程必不可少的就是纳米技术的井喷式发展,他在书中预言21世纪20年代左右大脑的逆向工程将由于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获得突破,可当下纳米技术的发展仍处于迟滞状态,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计算能力的突破和存储容量的扩增。至于其2049年的奇点来临预言各界人士也是仁者见仁。
![]() |
雷•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可以比喻为人类在月台上等列车。列车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一开始只是一点灯光渐渐看清车头,然后是车身。它越来越近而且在不断加速直到它和人类处于同一水平时它不会停留而是加速驶向远方。
但我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不应该是人类被抛弃,我认为更恰当的比喻应该是人类一直居住于山上,山脚下的人说山洪爆发了,人们就往山顶搬,洪水不断上涨越来越快,一直到淹没山顶,到时候人类就可以泛舟海上,直挂云帆。
至于是被淹死还是泛舟海上,关键是要造出那条船。雷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未我们揭开了冰山一角,留给我们无限遐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