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斯蒂芬《莎士比亚式的探讨》是新历史主义方法论的重要著作。其主要内容并不是来讨论莎士比亚,而是以历史逸闻引文,通过丰富的例证来说明这些“逸文”并不是子虚乌有,而是却有其社会背景和真实反映的。
新历史主义在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产生了不少观点。文学和历史彼此开放,作家可以自由在历史中书写,甚而操纵历史。中国的“先锋派”等作家的有关历史作品的历史观念变化,如《白鹿原》《活着》等,是与新历史主义观点相契合的,因此评论界称之为“新历史主义小说”。
传统历史观将历史看做客观实在,但新历史主义认为在历史编排中会产生各种偏差。如在历史撰写中,会在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资料中进行选择,人是历史的阐述者。
于是新历史主义作家认为,人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积极介入者,客观历史主体化在此类作家作品中是一种趋势,在作品中会有“对话者”的存在,而这种历史参与感也会让读者的主体性进入其中。
另一方面,新历史主义认为,人本属于特定的历史,受到社会制度各方面的影响,不可能完全独立。它反对如“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把文本视为纯粹的符号系统,与历史无关”的论断,致力于将文本置于历史纬度之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股新历史小说潮,涌现出大量的如莫言“红高粱”系列,苏童的《妻妾成群》,和上文提到的《白鹿原》《活着》等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相比,这些小说里的“历史”无从考证,但在文本所在的历史时期却可能真实发生,作家们是借用了特定的历史时空来进行创作。
以《白鹿原》为例,《白鹿原》在“小社会”的旋转变化中隐含着“大时代”的变迁,试图通过文化来理解历史,书中的家族兴衰之外包含着那个时代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大事件,共同书写了白鹿原这片土地上的兴衰。在本书中,历史和文本融合到了一起。
在内容上,新历史小说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但其中又囊括对传统道德的摒弃,《白鹿原》《丰乳肥臀》中不仅没有回避爱情,而且有大量赤裸裸的性爱描写。西方思潮的涌入对传统道德礼教产生了极大冲击。
新历史主义在历史小说上极大地解放了作家的桎梏,作家们不必以“正统”为纲,可以多元化地叙事;不必拘泥于历史的“客观”,可以更自由地参与进来,与历史对话,与读者对话。
不过在新历史小说的发展中,犬儒主义大行其道,某些作品中的历史被颠覆性地篡改戏说,近年来盛行的穿越作品大多完全不顾真正的历史事实,历史彻底失去了应有的庄严,变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新历史主义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而且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和重建。如今的新历史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