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猎场》谈影视里的演讲
昨晚开播的猎场,看了第一集。第一印象可惜不好。
当然,一部国产电视剧,看了开头,甚至看下一半,还难下好坏的结论,注水成风的当下,先声夺人,继之中道崩殂的,太多了。
这第一印象,来自开头胡歌的企业动员演讲。这演讲的目的,在唤起企业员工爱厂如家的热情。
演讲的效果,无疑是成功的。演讲者意气风发,台下的员工热泪盈眶,领导拍手点头。一切都像经过了严密的彩排(事实确实如此)。
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影视剧里的演说或者会议发言,所有人都积极配合,说了什么并不重要。换句话说,我们一遇到国产剧里的演说桥段,内容几乎都是缺席的。姿势最重要。
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指望通过扎实的演讲内容,来打动观众。
具体到猎场,胡歌的演讲,败在两个方面。
第一,演讲者的身份。剧中的胡歌,用万茜的话说,就是一只窘迫的流浪猫,靠耍嘴皮子赔吆喝混饭吃。直白地说,他的身份没有说服力。既不是成功人士,也不是职业演讲师。请问,你会相信一个混得可能还不如你的人给你的人生如何成功的告诫吗?
第二,故事太烂。演讲是为了讲好一个道理,讲好道理,需要讲一个好故事。胡歌讲了自己从一个失意的高考落榜生,一度迷茫痛苦,通过加入这家企业(该企业前员工),在企业理念的感召下,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亲身经历(真假不论)。中间引用了莎士比亚的“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来表达自己的低落。全篇都是高分作文级别的修辞风格。
但这似乎并不妨碍台下穿着统一工装的员工听得如痴如醉。只能感叹,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真好。
笼统地说,这个故事叫不接地气。展开可概括为两点,一,没有细节。二,没有转折。
这种忽视演讲内容,只是包装演讲效果,会让观众产生巨大的不信任感。人物的牛逼缺乏说服力。
同样的情况,还有欢乐颂第一季,顶着霸道美女总裁人设的安迪第一次开会,diss手下报告做得不好,同时展现自己超强工作能力这出戏。
在这场将近2分钟的会议时间里,安迪背各种数据秀能力占去了40秒(也行,记忆好也是工作能力一部分),接下来,旁白出现了!用了一分多钟告诉你,安迪多厉害,“对数据抽丝剥茧的探究”。至于如何抽丝剥茧,抱歉,这不重要。而且,说了你也不懂。
说完了反面,来举个正面的例子。
美剧大西洋帝国第一季,该剧背景设置在上世纪20年代,联邦颁布禁酒令时期。史蒂夫布西密是大西洋城的无冕城主(身份具有说服力)。表面拥护禁酒令,背地干走私酒水的勾当,黑白通吃。这天,他来到教堂演讲,台下是一众妇孺贫民。演讲的主题是,禁酒令使人类进步这种意思。
他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这座城里有一个小男孩,爸爸死于酗酒,他独自肩负起整个家庭的生计(对比下猎场里,因为得了重感冒高考发挥失常的胡歌)。那天下了一场如圣经里描述的特大暴风雪,全家为风雪所困,饥寒交迫,他出门寻找食物。好,前提就交代到这里。
来看这些细节:
他脚裹碎布,大衣里裹着报纸当内衬(这是细节),蹒跚走过齐胸厚雪(这是细节)。他来到铁路站,徒手跪地,铲平煤渣(这是细节),想从破麻袋里找些土豆,可惜没有。
来看这个转折:
绝望中,小男孩拿起废弃的扫帚柄,捕杀了船舱上的三只老鼠。这顿晚餐,让全家人活了下来。
一个小男孩的爱与残忍与无助,在短短的叙述中爆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唤起了每个听众心中的小男孩。
当下面发出一片惊叹声,史蒂夫布西密问道,那么,那个小男孩呢?他就是今晚站在讲台上,为大家演讲的人。
当看到镜头扫过台下妇孺泛着泪水的脸庞,我觉得真实自然。他们谁没有一个因为酗酒耽误了支撑家庭生计重任的丈夫或爸爸呢?
演讲的艺术,我不了解,但作为观众,我知道好的演讲应该有足够的发自内在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