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读书简记18——童年的秘密之三:阶段性(五)
教育无法使孩子跨越成长的自然阶段——孩子的“婚姻和情人”的故事
我们一直在讲,要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很多不是孩子本阶段该掌握的能力,成人通过“教”是教不会的,教会的呈现的也是一种“假象”!
请阅读一个实例,我们可以的看出不同年龄的孩子与他们的认识、思维之前的明显差异。故事背景是一群4到6岁的孩子关于“婚姻和情人”的谈话:
【实例】
冬(4岁)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唱《你的我的情人》这首歌。
一天,冬正唱着“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此时老师正好进来了。
冬满脸甜蜜的说:“丽(老师名),你是我的情人。”
亮(4岁)、肖(4岁)、毅(5岁)、志明(6岁)听了,都模仿这么说。
师:“谢谢你们,我很荣幸。”
志明一本正经的说:“不能这么多人有一个情人,情人是一对一对的,丽是我的情人!”
冬严肃的说:“不行,你都跟琦琦结婚了。”(请大家回想掌上读书简记13婚姻敏感期里的实例1,就是那个主人公志明和琦琦)
志明反驳道:“我跟琦琦是拜过天地的,属于夫妻。可是情人就不同了,情人是什么样的人都行,只要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没有拜过天地的就可以。我和丽没有拜过天地,所以我们可以做情人。”
毅:“你已经有老婆了,你还想要情人,你太霸道了吧!”
冬觉得志明说的有道理,但是又怕情人被抢走了,就用了小朋友玩耍的原则“谁先拿到的东西谁先使用”说:“我先说的,所以丽是我的情人。”
这一下可把志明镇住了,这个方法真灵。
毅:“冬,丽是我们俩的情人吧?”(冬、毅是好朋友,好东西一起分享,这一回“情人”也不例外)
冬爽快的答应了。
肖也来凑热闹:“也是我的吧?”
冬:“才不是你的呢!”
志明:“你们连情人节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都没有送给别人礼物,你们就没有权利当别人的情人。”(志明是大班最博学的,这次论据都延伸了)
毅:“我会送一朵玫瑰花!”
冬:“会送巧克力还有很多奥特曼。”
志明:“情人呀,是一个人对一个人,这一天,是一对情人过,可是你们两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没有办法过情人节,这不叫情人。”(天才逻辑学家啊)
毅有些为难:“怎么办啊,冬冬?”
老师在一旁笑着等待,想看看他们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肖:“还有我呢!”
毅有些不耐烦:“肖,你去一边待着。”
肖开始讨价还价:“那就一个上午,一个下午,行吗?”
毅:“那我就让给冬吧,因为我还有一个好朋友,我可以跟盈盈过情人节!”(退一步海阔天空)
冬兴奋的挑起来;“噢耶,丽,我们一起去过情人节吧。”
师:“到情人节的时候再说吧,还早呢,情人节在2月14日。”
孩子们;“哦,2月14日是情人节啊。”
志明:“对,2月14日是情人节,到时候,我还要打电话约琦琦呢。”
亮;“情人节是给情人过的,不是给夫妻过的。”
志明:“夫妻也是情人,夫妻比情人还要好,情人拜过天地就可以成为夫妻了。”(天才逻辑学家有点乱了,似懂非懂的感觉。)
……
【分析】
四岁的冬、亮、肖,由于年龄的局限,还无法将“人的归属”与“物的归属”正确的区分,也不明白“情人”与“夫妻”的概念。而经历了婚姻敏感期的志明,已经建构起了这方面的初步概念了。毅5岁,认知水平比4岁的小朋友高一些,比志明又低一些。虽然他们共同经历了志明和琦琦的“结婚”事件,但认知水平仍与各自年龄相当。
如果成人妄想用“教”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情人不能用“你一上午我一下午”这样物品分配的原则处理,把正确的方式灌输给他,背下记下的话。孩子会逐渐丧失研究和探索世界的欲望,甚至将来遇到这个问题时,孩子就会按图索骥、生搬硬套的去处理,但往往这样的处理大多会以失败告终,而失败又会使孩子丧失信心而感到自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故事中的老师,一直没有打断孩子们的讨论,也没有制止孩子们讨论这个敏感的话题,而是顺着孩子们的思路,为孩子讨论“婚姻和情人”的这个谈话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各位家长要引以为鉴。
还是那句话:清楚孩子在每一个阶段不同的特征,才不会无意中阻碍孩子的发展。
(读李跃儿《懂得,是最好的爱》读书笔记简记、加工、概述)
我们一直在讲,要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很多不是孩子本阶段该掌握的能力,成人通过“教”是教不会的,教会的呈现的也是一种“假象”!
请阅读一个实例,我们可以的看出不同年龄的孩子与他们的认识、思维之前的明显差异。故事背景是一群4到6岁的孩子关于“婚姻和情人”的谈话:
【实例】
冬(4岁)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唱《你的我的情人》这首歌。
一天,冬正唱着“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此时老师正好进来了。
冬满脸甜蜜的说:“丽(老师名),你是我的情人。”
亮(4岁)、肖(4岁)、毅(5岁)、志明(6岁)听了,都模仿这么说。
师:“谢谢你们,我很荣幸。”
志明一本正经的说:“不能这么多人有一个情人,情人是一对一对的,丽是我的情人!”
冬严肃的说:“不行,你都跟琦琦结婚了。”(请大家回想掌上读书简记13婚姻敏感期里的实例1,就是那个主人公志明和琦琦)
志明反驳道:“我跟琦琦是拜过天地的,属于夫妻。可是情人就不同了,情人是什么样的人都行,只要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没有拜过天地的就可以。我和丽没有拜过天地,所以我们可以做情人。”
毅:“你已经有老婆了,你还想要情人,你太霸道了吧!”
冬觉得志明说的有道理,但是又怕情人被抢走了,就用了小朋友玩耍的原则“谁先拿到的东西谁先使用”说:“我先说的,所以丽是我的情人。”
这一下可把志明镇住了,这个方法真灵。
毅:“冬,丽是我们俩的情人吧?”(冬、毅是好朋友,好东西一起分享,这一回“情人”也不例外)
冬爽快的答应了。
肖也来凑热闹:“也是我的吧?”
冬:“才不是你的呢!”
志明:“你们连情人节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都没有送给别人礼物,你们就没有权利当别人的情人。”(志明是大班最博学的,这次论据都延伸了)
毅:“我会送一朵玫瑰花!”
冬:“会送巧克力还有很多奥特曼。”
志明:“情人呀,是一个人对一个人,这一天,是一对情人过,可是你们两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没有办法过情人节,这不叫情人。”(天才逻辑学家啊)
毅有些为难:“怎么办啊,冬冬?”
老师在一旁笑着等待,想看看他们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肖:“还有我呢!”
毅有些不耐烦:“肖,你去一边待着。”
肖开始讨价还价:“那就一个上午,一个下午,行吗?”
毅:“那我就让给冬吧,因为我还有一个好朋友,我可以跟盈盈过情人节!”(退一步海阔天空)
冬兴奋的挑起来;“噢耶,丽,我们一起去过情人节吧。”
师:“到情人节的时候再说吧,还早呢,情人节在2月14日。”
孩子们;“哦,2月14日是情人节啊。”
志明:“对,2月14日是情人节,到时候,我还要打电话约琦琦呢。”
亮;“情人节是给情人过的,不是给夫妻过的。”
志明:“夫妻也是情人,夫妻比情人还要好,情人拜过天地就可以成为夫妻了。”(天才逻辑学家有点乱了,似懂非懂的感觉。)
……
【分析】
四岁的冬、亮、肖,由于年龄的局限,还无法将“人的归属”与“物的归属”正确的区分,也不明白“情人”与“夫妻”的概念。而经历了婚姻敏感期的志明,已经建构起了这方面的初步概念了。毅5岁,认知水平比4岁的小朋友高一些,比志明又低一些。虽然他们共同经历了志明和琦琦的“结婚”事件,但认知水平仍与各自年龄相当。
如果成人妄想用“教”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情人不能用“你一上午我一下午”这样物品分配的原则处理,把正确的方式灌输给他,背下记下的话。孩子会逐渐丧失研究和探索世界的欲望,甚至将来遇到这个问题时,孩子就会按图索骥、生搬硬套的去处理,但往往这样的处理大多会以失败告终,而失败又会使孩子丧失信心而感到自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故事中的老师,一直没有打断孩子们的讨论,也没有制止孩子们讨论这个敏感的话题,而是顺着孩子们的思路,为孩子讨论“婚姻和情人”的这个谈话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各位家长要引以为鉴。
还是那句话:清楚孩子在每一个阶段不同的特征,才不会无意中阻碍孩子的发展。
(读李跃儿《懂得,是最好的爱》读书笔记简记、加工、概述)
![]() |
图片来自微博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