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命78:文人上战场,若张飞归来
蒙古族人泰不华十七岁(1321年)中右榜状元,这是元朝科举制度中仅次于左榜状元的荣耀。当然,当时人们也许将这两种状元视为“平级”。 此人血气方刚,至死不变,是文人中的大将之才。二十岁时担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因为发现时任御史大夫脱颧横暴贪婪,坚决上书弹劾,直到脱颧被撵下台。九年后,泰不华见文宗皇后被封为太皇太后,大臣燕铁木儿、伯颜亦获封王,而这些全部不符合固有礼制,就联合一帮大臣上书反对—— “婶母(指文宗皇后)不宜加徽称,相臣不当受王土。” 与那两个得实惠的大臣作对也就罢了,何必阻拦文宗皇后加一个太皇太后的虚名呢?顺水推舟即便没有奖金,至少不会带来危险。果然,文宗皇后气得发抖,扬言处死这些反对者。而上朝的时候,泰不华根本不怕,对在场所有人说—— “此事由我发之,不敢索累诸公。” 这种大丈夫的凛冽豪气,既令人胆战心惊,又令人佩服。好在文宗皇后冷静下来,不但没再追究,反倒赞叹泰不华维护规矩的勇气,赏他一笔金币。 这个当年的文状元,已经迅速成长为元朝的骨鲠之臣。帝王倚重,同事钦佩,看样子前途极为辉煌。他一路当官辗转多地,为百姓的生存殚精竭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治理黄河,他甚至想出一个奇妙的点子——用“辊江龙铁扫”,把河道底下淤塞的泥沙搅动起来,让水冲进大海。可惜这个工作没能实施,他就被调去另一个岗位了。 显然,泰不华根本不是那种书呆子,对营造一个美丽世界,不但怀着充分的正义感,还有丰富的想象力。 1348年,也就是泰不华四十四岁的时候,台州出现叛乱,为首者方国珍,专门劫掠漕运。元朝数次出动兵马镇压或招安,均不得好结果。四年后,也就是泰不华四十八岁的时候,这伙匪徒又在沿海作乱,泰不华忍无可忍,对部众慷慨陈词—— “吾以书生登显要,诚虑负所学。今守海隅,贼甫招徕,又复为变,君辈助我击之,其克则汝众功也,不克则我尽死以报国耳。” 这份英勇与他当年面对文宗皇后的威胁毫无二致,深深感动并鼓舞了部下。历史记载了当时战斗幸存者的描述—— 泰不华亲自拿刀、箭上阵搏斗。射死五人,砍死两个登船的敌人。然后泰不华被匪徒劫持,就在要拖上敌船的时候,他夺过敌人的刀,又杀两人……一个文人上战场,竟然如张飞在世!可惜最后他脖子被敌人刺中了……有个场景描述比较夸张:泰不华死后“犹植立不仆”。他的遗体被匪徒抛进大海。 无论泰不华效命的对象是好是坏,他这种个人精神品格,都值得后人敬佩。作为一个文人,泰不华到达了很多武士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不过,他的文才并未完全被官场和战场湮没。早年他被朝廷召入史馆,参与修撰了辽、金、宋三史,著有《复古篇》十卷,书法也名重一时。泰不华一生可谓文武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