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萨尔茨堡的一些故事
(因为某胖子的失误,这篇稿子没法发表,就先贴在这里好了
不过说实话,真不喜欢写这样的东西
反正就是东抄点西抄点)
一、盐堡萨尔茨
萨尔茨堡(Salzburg)的萨尔茨(Salz)在德语里是“盐”的意思,早在公元前四千年,这里的居民就开始用带有咸味的泉水制盐了。在萨尔茨堡周围有许多盐矿,其中离市区最近的名为“哈莱因”。公元前六百年,凯尔特人率先在这里采盐,自打那时起,该盐矿几经易主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工作。正是因为这个盐矿,萨尔茨堡才获得了“盐堡”这个名字。直到1989年,这个拥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盐矿才完成了它的使命,被改造成了旅游景点。据官方估计,从十二世纪到1989年哈莱茵盐矿停工,该盐矿共向外运送了1200万吨盐。现在,哈莱茵盐矿主打的是体验式游览。来到这里,游客们将换上灰白色的工作服,下到矿井深处,跟着身穿中世纪服饰的讲解员回顾盐矿的历史。
盐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官方专营商品。它能调味,又能防腐,在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萨尔茨堡的统治阶级也发现了食盐官营的重要性,他们控制着盐矿,用穿城而过的萨尔茨河将山里的盐运往各地,换来了无数珍宝钱财,所以盐又被当地人称为“白金”。在过去统治阶级所住的萨尔茨堡城堡中,还有一间专门用来存放盐的仓库。盐为萨尔茨堡带来了财富,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萨尔茨堡于十四世纪在神圣罗马帝国总主教的授权下,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和当时的奥地利平级。直到1816年,萨尔茨堡才正式成为奥地利的一部分。
二、莫扎特之城
萨尔茨堡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莫扎特之城。1756年,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一个小广场旁的公寓里。现在这座鲜艳的黄色建筑上挂着奥地利国旗,前面总是围着一大群拍照的游客。走近一些我们就能发现,大楼门口有一个标牌,上面写着: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于此大楼里。
从这里出发到萨尔茨河对岸,还有一座莫扎特故居。莫扎特17岁时,他的父亲为了给他创造更好的创作环境,把一家人搬到了这栋粉红色的大楼里。在这里,莫扎特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相当多的交响乐、钢琴曲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莫扎特在这里居住了7年,直到他24岁时离开萨尔茨堡,前往维也纳。其实,原建筑在二战时被摧毁了一大半,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是国际莫扎特基金会按照原样重建的。这里现在成为了莫扎特故居博物馆,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展品要数莫扎特曾经使用过的锤击钢琴。不少音乐学子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能看一眼这架曾在大师指尖奏出优美乐章的钢琴。
除了这两处之外,可以说整个萨尔茨堡老城区就是一个开放的莫扎特博物馆。在莫扎特广场上,莫扎特纪念像已经在这里站了170多年。不远处8号楼房中有莫扎特遗孀住过的公寓。而老集市拐角处的Café Tomaselli,曾经也是莫扎特家人居住过的地方。除了参观,我们还可以用味蕾品尝莫扎特。1890年,皇家糕点师Paul Fürst发明了一种里面是开心果和杏仁糖,外面裹上黑巧克力的球形巧克力,并以莫扎特的名字命名。如今,奥地利各地都能买到这种用印有莫扎特头像的糖纸包裹的巧克力球,但最美味的还要数萨尔茨堡Café Fürst制作的。这家咖啡店的莫扎特球使用的巧克力特别优质,因此口感格外醇厚。
三、《音乐之声》取景地 米拉贝尔花园
还记得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唱《哆来咪》的场景吗?她们围着飞马喷泉边唱边跳,然后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来到玫瑰花园。这个场景的取景地就是萨尔茨堡的米拉贝尔花园。这个花园是米拉贝尔宫的一部分,说起这个宫殿还有一段并不被传为“佳话”的爱情故事呢。
米拉贝尔宫原叫“阿尔特瑙宫”,“阿尔特瑙”之名取自这段爱情故事的两位主角的名字——情妇阿尔特和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莱特瑙。莱特瑙与阿尔特相识于一次宴会,这听起来和其他爱情故事大同小异。可鉴于莱特瑙的大主教身份,他的婚姻并不由他做主。两人在一起后,圣神罗马帝国的总主教却拒绝承认他们的婚姻,阿尔特也被她的父母赶出家门。但这并没有阻挡两人的相爱,为了让自己的爱人和孩子生活地更舒适,莱特瑙为阿尔特建造了一座宫殿。这座宫殿里有花园,有被誉为全世界最美婚礼厅的大理石厅,有精美的雕塑,阿尔特本该在这里愉快地度过一生。可惜,莱特瑙在一场政治斗争中被捕入狱,马上阿尔特也被赶出了宫殿。可他们的感情并未止于此,他们虽然从此再也没能见面,却从未停止过通信。莱特瑙去世后,阿尔特换上丧服,至死都没有再穿过其他颜色的衣服。
这个故事听起来颇为浪漫,可留下的影响却不怎好。建造这座宫殿的资金全来自萨尔茨堡教区对盐矿的垄断经营,而当时矿井下工作条件艰苦,不少劳动人民因此丧命。后来,为了淡化这段历史,这座宫殿被改名为米拉贝尔,在意大利语里意为“惊人的美”。宫殿现在成为了萨尔茨堡市政府,而那个被誉为是全世界最美婚礼厅的大理石厅现在常用于举办音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