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观展记录
五年如一瞬,上一届卡塞尔文献展给我的伤害未平,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又来了。卡塞尔文献展,是纳粹政府倒台后,由德国艺术家阿诺德.博德(Arnold Bode) 牵头搞的德国现代艺术站,目的是接续因为纳粹执政期产生的艺术断层。第一届文献展还是1955年,其时德国艺术界已然苏醒,这个展清理横跨第三帝国时期的近五十年的艺术发展脉络,故名文献展。压抑几十年的艺术冲动一晌爆发,观众艺术家都是饥渴得不行了,威力可想而知。前三届文献展,展示现代艺术,承接过去,盛况空前。第四届开始回到当代,这德国当代艺术的文脉就算是接上了。前四届都由创始人阿诺德·博德策展,很是牛逼,由此,文献展成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参观人数超过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
也正因为文献展是为了填补纳粹执政期间的断层,这个展览政治意味就很浓了,比如今年就叫“向雅典学习”,先在雅典分会场展览,然后回到卡塞尔继续,政治含义很明显。
这次卡塞尔文献展我特别注意了参展人员构成,除了当代艺术展一如既往的年轻人之外,中年人和老年人也是相当的多,毛估估达到了30%的比例,想想如果上海双年展里出现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人,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个现象也可以从文中我拍摄的相片和录像中观察到。
今年的文献展利用了主场馆Fridericianum前的草坪做了一个巨型装置,五年前他们没有利用这块草坪,结果被青年艺术家们的帐篷占领…今年学乖了,用被各种政府禁过的书做了一个1:1比例的帕特农神庙,效果相当震撼。我的观展之旅,便从这个作品开始。

这个作品视觉效果是很好的,他其实是用塑料膜蒙出来的,然后再塑料膜里整齐的挂上禁书,一比一的比例按照雅典卫城帕台农神庙搭建,我们不妨称之为禁书神庙。远看晶莹剔透,如缀满宝石的水晶。禁书神庙,自然是象征了智慧的丰碑,其实他的完成态并非白天,而是夜晚。到了晚上,透明薄膜内部的灯光亮起,熠熠生辉,这个寓意也很直白了:禁书是黑暗中的光明神庙。

卡塞尔文献展的主场馆是Fridericianum美术馆,原本他的门楣上标的是“Museum Fridericianum”,这一次文献展被涂成了“Being save is scary”:


进入场馆的第一件作品是 Nikos Alexiou 的作品 "The End"。 是制作成动画的拜占庭马赛克图案,几何构成的铺地图案,这件作品显然是在探讨现代科技对古代艺术进行的再创作。刚进去的时候,头顶上的投影仪安安静静的把动画投射在地板上,很完整。

视频效果更佳,很迷人:
这时候大家心里的想法都是:可以走上去吗…卡塞尔文献展是当代艺术展,年轻人很多,关注当代艺术的年轻人,总有几个不怕突破规则的,我们这边还在疑窦丛生,那边已经有一群叽叽喳喳的妹子站过去了…然后越来越多的人站上去了,场面一度失控…心想这还看个球的展,图案投射在人群里,搞得乱七八糟的。结果万万没想到,居然出现了如下的神奇效果:


动画投射在人群中,人群的影子投射在动画上,这种古代图案和现代人的互相投射,产生了一派光怪陆离的情景,站上去的观众一个个都在好奇的观察动画投射在自己身上产生的奇异装饰效果。至此,古代艺术终于在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重新创作下,被彻彻底底的解构了。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古代艺术现代化的反思:古代艺术被玩成这样,还剩下了多少古代的东西呢?所以题目就是 "The End"。
黑幕系列作品
这次文献展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策展人挑选了很多互相关联的展品。其中第一个被我注意到的,就是和"黑幕"有关的三件作品。
这件 Stathis Logothetis 的 “E273”

从正面看,可以看出来这个作品和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有直接渊源:

而委拉斯凯兹的这幅肖像正是以刻画了教皇暗黑深邃的内心世界而闻名的。那么这个作品显然是和权力有关了,红色的衣服,姿态端正,扣子扣的紧紧的,这是威权,权力所有者的象征。背后是令人生畏,难以捉摸的,深不见底的黑暗。为什么他没有头?权力背后的黑暗是什么?转过一个角度,权力背后的黑暗中隐藏的真相赤果果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原来这个权力的所有者,只是这一片黑暗的代理者,是这片黑暗外显的,具象的触角。那么黑暗是什么呢?黑暗就是权力天然的恶,是根植于人内心深处的欲望,人的肉身不过是他的木偶,是被他控制的玩具。所以这个权力的代理人没有头,从正面看,似乎那一片黑暗就是他的头。也就是说,他没有思想,他没有属于自己的脑子,他的思想就是那片黑暗,他的肉身是黑暗的寄生所。
第二件作品是Takis的作品“锣”。锣从正面看就是一块黑色的大铁片

就在你莫名其妙的围观这块东西,并咒骂作者这锣是个什么鬼时,这货会忽然以极大的声音发出一声巨响“咚!”。声响之大,震得人直往后退。然后马上又安静了,变成了一块沉默的黑幕。过一段时间,又会咚。像这样:
就我的理解,这个作品是在控诉不透明的政治,正如他的所表达的,不透明的政治外面看就是一块黑幕,但他背后还是在运作,所以时不时的,随机的,就会搞出点幺蛾子,整出个政策啥的,吓你一大跳。这种惊吓的感觉非常的真切,因为这声音太大了,一个展厅基本看了这个就走了,时不时地来一下,小心脏实在受不了。大概面对不透明政治,感觉也差不多。当然咯这作品也不是针对谁,只是说在座的各位……
他的原理是这样的:

看视频:
第三个作品是 Kostis Velonis 的作品 Life without Democracy,从正面看还是一样的,一块黑幕。

仍然一脸懵逼……
但从反面看

反面可以看到一个一个的楔形阶梯状木块摆在格子上。

以我的理解,这是象征着议会里各个党派的“席位”。所以这是一个控诉假民主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楔形席位底部的入口都是悬空的,是够不到的,“不接地气”。说白了,一般人就别想挤到这些席位里去了,议员不是谁都能当的。用更直接的题目,这个作品不妨就叫“民主的黑幕”。
以上就是三个和“黑幕”有关的作品呢,他们都位于展厅第一层,具有很明显的内在联系。这一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人很注重这种内在的联系。另外有一层,是视觉传达相关的主题。也体现了这种强调内在联系的布展思路。
视觉传达主题展厅
这一层最容易理解的是这幅Panos Kokkinias的摄影作品《Nisyros》,Nisyros是一个希腊的小岛,度假胜地。这个摄影作品照了游客们摆pose的全景图:

这个作品有1.5米x3米那么大,这里面的小人其实是很清楚的,观众很容易就能沉浸到对局部的观察中去。他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卷轴画,你会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小空间:
放大一个尺度看是这样的,从这个尺度看效果就已经出来了

再放大一个尺度,你就又能进一层,整个场景真是越来越滑稽:

再放大:

到了这个尺度,我们基本上能够想象出来游客们照出来的相片大概会是什么样子了。
简单的说,这张作品包含了很多很多张作品,包含了很多很多个视角。这想法应该说是不难的,很多人去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玩,都会不怀好意的照那些摆pose的游客们。但要能挂到文献展上去,就得搞到极致。这张相片,你去看,眼神会津津有味的从一群人移到另一群人,会去猜他们在拍什么样的相片。目测得好几百人吧,各种空间穿插那是相当复杂,很好的呈现了各种视角的复杂性。一般游客去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拍能出这样的效果么?不能。作者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可谓用心良苦,他从远处拍基本就是仿射几何的视角(无穷远视角),这样所有的小人都是同等大小,而且都很清晰,于是他们的视角也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这样观众才能在不同的视角之间游移。如果透视太强,你只会盯着焦点处的几个人看,就不会有这种可以游动观看的体验了。
总之呢,联系之后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了,这个作品探讨的是视角在视觉传达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平面视觉传达中视角占有决定性地位。
肯定有人要说了,这明明是在讽刺游客在一个超级挤全是人的沙滩上装逼拍旅游照嘛!当然不可否认作者有这个意思,但因为策展人的把这个作品安排在这一层,在和其他探讨视觉传达和媒介的作品相互对照之后,把这个作品中包含的讽刺意味大大冲淡了。策展人其实是在用其他作品暗示观众,不要被作品的讽刺性一叶障目,这就对观众思考的方向进行了暗示,相当于给这个作品进行了没有文字的说明,非常的巧妙。
在同一层展厅,另一件作品更加厉害,这件Carlos Garaicoa的作品《Photo-Topography》,乍一看是这样的:



看到这个,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觉得这是什么城市的模型之类的玩意吧?而且破破烂烂的,感觉是什么废墟场景的模型。一共有九个这样的泡沫模型。后来细看说明才知道,这是从九张相片的灰度图三维化的:

墙上是九幅原图,泡沫塑料是“投射”出来的三维泡沫模型。
比如第一幅原相片是这样的:

三维模型:

仔细对比你就能发现,三维模型的高度其实就是黑白相片对应的像素点亮度的大小,最中间最亮的部分,显然是255的亮度值,已经溢出了。而两边的片状结构显然是相片中反射高光的立柱。
再来看一组:


这个作品也是探讨视觉传达的,三维泡沫模型和二维黑白相片,他们蕴含的信息量其实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取值范围0-255的像素点,但传达给我们人的内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维和三维,是不是也可以算两种不同的“视角”呢?最原始的废墟场景,经过一层胶片的转录,变成了极具“废墟感”的摄影作品,这一层转录就已经让信息产生了畸变;在经过第二层二维到三维的转录,信息再次畸变。但最为奇特的是,虽然经过两次转录,或者说两次“视角”的转变和对信息粗暴的扭曲,这种“废墟感”居然仍然存在。
下面这组作品是Costas Tsoclis的《肖像》

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几幅肖像,这是录像,录制的时候人基本是站立不动的,让你产生一种这是静止图像的错觉。但刚刚就在你看了半天看不出所以然的时候,画面中的人像会忽然动一下,比如下面我录制的这个视频,左边的男性肖像在第7秒的时候头会动一下。就这么动一下,给整个作品带来了太多的内涵。
首先我的第一感觉是,原来刚才这么久这个摄像头前的人一直是在很紧张的“装”,摆出一副“肖像”的样子,然后松了一口气换了个姿势,又开始“装”了。这不由得让人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人觉得在拍“肖像”的时候必须是要一本正经的?这又让人联想到,平日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何尝不是如此战战兢兢的呢?
为了引导观众把思路打开,正中间还有一条鱼的肖像,它正在被一根鱼叉插住,痛苦的抽搐。它的行为模式跟其他几幅肖像一样,就是如同一条死鱼一般,半天不动,忽然之间似乎感觉到了鱼叉的刺痛,抽搐一下。显然这条半死不活的鱼是用来比拟两边衣冠楚楚的“肖像”的,鱼一动不动,是被鱼叉插得半死不活,只能偶尔挣扎一下。人一动不动,是被社会艹的人模狗样,只能偶尔动一动,透透气。
《肖像》显然也是和视角有关的作品,把我们平常看肖像的“静”的视角变成“动”的视角,观看的体验到的内涵会很不一样。
还有一个类似的作品,是Bill Viola的《竹筏》。是一个录像作品,内容是一群各种职业的人在候车,大家都各行其是,非常安静,和谐。忽然来了大水,把人群冲的七零八落,最后人们湿漉漉的重新站了起来。

这个作品放在今年卡塞尔文献展,那绝对是说的难民问题了。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渡过地中海,湿漉漉的在希腊登陆的难民,片中丰富的人种构成似乎也是为了强调这一点。作品给人的冲击力非常大,让你能细致的体会到被冲散的各种人从衣冠楚楚变得狼狈不堪的过程,拍的质量也很高,估计用的机器相当的好,但表达的还是太直白露骨了,个人认为算是精致的作品,完全度很高,但创意有限。
来看一个作者访谈:
还有一个有趣的作品,Chryssa的Newspaper Book:

这件作品其实很简单,就是金属玻璃框里夹报纸。但他的“报纸”并不是真实的报纸,报纸的排版很密集,乍一看似乎这些报纸都是一样的,但仔细看内容却又都不相同。艺术家显然是要创造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但观众怎么来理解这种“千篇一律”那就见仁见智了。比如可以理解为newspaper里面并没有什么“news”,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无非就是那点鸡毛蒜皮罢了,所以哪一天的newspaper其实都一样的。你也可以反过来理解,newspaper里的新闻看起来就是那点事情说来说去,但需要仔细看才能看出其中蕴含的信息等等。我个人倾向于前一种理解。。。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作品和主场馆,卡塞尔文献展还有无数其他场馆和作品,遍布整个卡塞尔,东西太多,实在说不过来,感兴趣的可以去官网documenta14.de进一步了解。
© 本文版权归 einsteinli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王军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15 20:59:27
-
メ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2-06 05:06:37
-
太阳记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2-03 13:38:42
-
芳菲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2 13:15:06
-
vivi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2 07:20:53
-
茉莉的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2 05:52:58
-
Luke Du 转发了这篇日记
就是今年catalog价格很离谱 没狠下心买一本 现在有点后悔 虽然之后去Münster买了Skulptur Projekt的catalog 15欧非常平易近人
2017-11-09 16:19:06 -
盲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09 1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