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中国桥,独此一家!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遗存着一座废弃的古桥,根据历史传说,文物部门将其命名为“娼妓桥”,这也是全国唯一以“娼妓”命名的桥梁。
文物部门命名“娼妓桥”
在北京西部,去往戒台寺的盘山公路转弯处,有许多岩石裸露出地表,道路坎坷不平,故而得名苛萝坨。苛萝坨村有一古桥,为当地青石构筑,现存单孔石拱券,桥长大约10.5米,宽4.5米。这座貌不惊人的残破古桥,便是全国唯一一处以“娼妓”命名的桥梁。

在古桥桥头,2007年曾经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一面是“古桥”两个描金大字,另一面则刻着“娼妓桥”简介。石碑没有落款,不知是何人所立。2013年苛萝坨村拆迁,这块石碑连碑座被人推倒、碎成6块。

2013年,文史学者毛锐曾在桥头拍摄到不锈钢文保牌,文保标识明示“娼妓桥”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落款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不过后来这块牌子也随拆迁消失。
“娼妓桥”的来由
据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沈榜所撰《宛署杂记》记载:“戒坛是先年僧人奏建说法之处,自四月初八至十五止,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竞往逐焉,俗云赶秋坡。”由于娼妓身份低贱,只可从后门进寺。那时山沟里的水很大,女子们鞋弓袜小多有不便,为了方便上山,便捐资兴建此桥,情愿将此桥作为自己的替身,让千人踩、万人踏,一是赎罪,二是积累功德,只盼来世不再坠入娼门,故名“娼妓桥”。

《文博探索》更是刊出贺玉明的文章《古道上的娼妓桥》讲述,“据老人说,这桥有股子邪气,但凡男子睡在这桥上,大都会春梦绵绵……”
学者质疑 缺乏历史依据
在一些学者看来,各种故事都来自于传说,将古桥命名为娼妓桥,缺乏足够的历史依据。

据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梁欣立先生介绍,他1997年第一次去苛萝坨村,发现这座古桥早已废弃。梁欣立先生在其著作《北京古桥》一书中,并未使用娼妓桥的名号,而是称呼这座古桥称为“苛萝坨石桥”。梁欣立认为,从目前掌握的史料信息来看,还不足以将此桥命名为娼妓桥。在古桥周围,尚未发现古代碑记,娼妓捐资建桥,也仅限于传说。将苛萝坨古桥命名为娼妓桥,只能说是一种民间俗称,但并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