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这几天,眼球被《深夜食堂》给霸占了,网上坏评如潮,这样一部翻拍的电视剧何以引发大家的共同吐槽,不正是说明了这个题材的电视剧反映出了一个特定群体的特定生活和生活状态,只是这种反映不全面不客观有点做作而已。黄大厨那刀疤脸确实有失审美,看《深夜食堂》和在深夜食堂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有故事人在深夜找到一个能容纳故事的食堂,吃着黄大厨的黑暗料理,就着啤酒、红肠,我他妈的也想骂这个傻逼导演。
在大家的印象里,深夜食堂应该是路边的大排档、小吃摊,大家穿着大裤衩,蹬着人字拖,桌面上摆着烤串、小龙虾、毛豆、水煮花生、啤酒,相互吹着牛逼,喝到情深尿憋处,吆喝一声“老板,再来两个腰子,辣子多放”,人声嘈杂,烟雾缭绕,何至于是《深夜食堂》里的细声漫语、红烧肉,三明治、方便面?但凡深夜晃悠着出来吃东西的,他们身上的故事远比吃早中晚三餐的人曲折委婉动人,谁没事半夜吃东西,工作晚了?恋爱分手了?白天睡过了?夜间工作者?总之在这样一个食堂里,厨师是故事的聆听着、见证者,讲故事的是人的表情、吃相、眼神、用筷子的动作、喝酒的声音等等,有时候也会“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不是深夜食堂的体验者、爱好者,只是个老实本分的食客,吃着能下咽的食物,过着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就吃而言,佛家讲究过午不食,今天说说我吃过的那些早点,权当打《深夜食堂》的脸了。早点这个东西对人而言,是一天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餐,科学的讲究是早餐要吃好,但对多数人而言,早点因为受时间限制,不可能吃的那么营养均衡、华丽优雅。
小时候的早点,是奶奶早起在炉灶上用柴火煨出来的那碗油茶,油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油茶,对陕北人而言,将羊油和面粉在铁锅上慢火炒制,使油脂和面粉中的淀粉充分接触后让羊膻味和淀粉炒制的焦香味混合在一起,这就是陕北油茶的主要配方,有条件的人家会在炒制的过程中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等,这就高大上的五仁油茶。在锅中放入适量的水,大火烧热,加入炒制的油茶,撒上少许葱花和盐,用勺子不断搅拌,使油茶充分与水相融,按照个人的喜好选择稀稠度,奶奶煨油茶有时候会打入一两个鸡蛋,一碗飘香烫嘴的油茶即果腹又补充早起身体缺失的水分,滋养着我无数个童年的早晨。
再大一点我转到城里上学,早点总算有了花样,开始接触豆浆和油条这对千年不变的搭档,那时候神木县有一家很出品的早点铺,名字起的朗朗上口——“豆师傅”,他家的油饼很是好吃,麦香混合着胡麻油的独特香味,松软可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早点的花样也开始有了变化,我偶尔也在二中的小卖部里买点糖麻叶、面包替代早点。高中开始,神中的食堂里难以下咽的包子、稀得数的见米粒的稀饭让人印象分外深刻,那时候神木的大街小巷开始逐渐兴起羊杂碎和卤肉夹干烙,“杂碎卤肉”成为神木早点的名片,就是那几年开始的。我印象中,现在烂大街的“范胖肉夹馍”起先就是我每天路过的黄庄那块儿一个铁皮房的小店面,那时候叫“范胖一口香”,没想到一个地方小吃居然能发展到开连锁店。千禧年前后,神木的经济开始飞速发展,民众的腰包鼓了,对本地的羊肉、猪肉有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养羊、猪的多了,有卖羊肉、猪肉的必然会有卖羊下水、猪下水的,羊杂碎和卤猪头肉开始登上早点摊成为主角,走入寻常百姓家。好多第一次来神木的人对神木人大清早吃胆固醇这么高的早点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我也不可思议,偶尔吃一下还是可以的,天天吃?你不找病病找你。
高中的时候我去青海玩,路过兰州吃了一回兰州早点,路边的拉面摊,老远就看见吃早点的车排起的长队,一碗兰州拉面,清汤下安静的卧着二细的淡黄色面条,萝卜片和牛肉片掩映在辣椒油的红和蒜苗绿之间,凉爽的早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兰州拉面,夫复何求。拉面的价钱是两块半,你可以单独加一份牛肉或者一个卤蛋,五块钱汤饱肚圆,给即将出发的旅人充足了电。进入青海后,我在乐都县待了两天,每天天不明就被姜黄花卷的独特香味诱惑醒,附近一个早点摊只卖姜黄花卷,小麦粉和青稞粉按比例混合发酵后,抹上菜籽油、姜黄粉,放笼屉上大火蒸,离老远就能闻见姜黄花卷的独特味道,一块钱一个碗大的花卷,一口咬下去,麦香、油脂香、姜黄的药香混合在口齿间,我能一次性消灭两个。从乐都去化隆回族自治县要翻过海拔3700余米的昆仑山余脉青沙山,大清早出发,汽车在盘山路上行进着,云雾缭绕,看山不见山,车停在一处山坳里,一家主营牛肉汤的店突兀的出现在眼前,司机是这里的熟客,我和司机一人点了一份牛肉汤带饼,就着清晨的水雾和清风,嘴慢慢嘬着用牦牛骨和牦牛肉熬制了一晚上的牛肉汤,一口汤一口现烤的青稞面饼,仿佛世界在那一刻都停滞了,吧唧嘴的声音和不知名的鸟叫声相互辉映,原来吃早点也可以这么美。
上大学以后,西农的东门有一家卖手撕饼的,买上一块钱的饼就着一碗胡辣汤也是一顿早点,学校教职工调剂食堂的一个煎饼果子、一杯豆浆亦是一顿早点。糙人自有糙食,有一次和本西安的同学在北院门喝胡辣汤,早上三点多起床步行从同学家出发,赶在胡辣汤的店面喝第一碗胡辣汤,同学从小就在一个铺子上吃,和老板熟的很,喊上一声,老板按惯例多打上一点牛肉丸,一碗胡辣汤、一块白饼,饼泡汤,给冷清的黎明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气。
毕业后每年都外出旅行,有一年去洛阳看牡丹,我住的锦江之星附近有一家牛肉汤老店,中原地区的牛肉汤不同于西北地区的牛肉汤,洛阳的牛肉汤味道浓烈,同样搭配着饼,但饼薄如金丝饼,一碗汤一块饼,吃的人说不出的舒畅,还扛饿,顶的我步行在龙门石窟走了一天口中还是牛肉汤的味道。有一年在十堰吃过一回特色早点,热干面,芝麻酱把热干面的味道全部掩盖了,让人仿佛感觉只知芝麻不知面,当时感叹,这湖北人真奇葩。第二次进藏的时候,在珠峰大本营吃过这辈子海拔最高的早餐,一碗高压锅做的白米粥,一碗白粥也是一顿早点,站的越高吃的反而越少越简单。和爱人在结婚前去厦门拍婚纱照,在潮福城体验了一把潮汕人的早茶,果然是地域决定饮食,南方人吃的精致、华丽,你能吃到早茶中的慢、细、甜,结账的时候按消费额收取10%的服务费,生平第一次知道原来真的可以单独收服务费的。
最近这两年,因为有了儿子的缘故,外出的少了,早点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吃着固定的食物,这是人生另一种简单。
早点,看似仅仅是早上的一顿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早点,不同的食客,不同的故事,你要的是早点?为味道?为食物中蕴涵的故事和哲理?还是为一起吃早点的那个人?
早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大家的印象里,深夜食堂应该是路边的大排档、小吃摊,大家穿着大裤衩,蹬着人字拖,桌面上摆着烤串、小龙虾、毛豆、水煮花生、啤酒,相互吹着牛逼,喝到情深尿憋处,吆喝一声“老板,再来两个腰子,辣子多放”,人声嘈杂,烟雾缭绕,何至于是《深夜食堂》里的细声漫语、红烧肉,三明治、方便面?但凡深夜晃悠着出来吃东西的,他们身上的故事远比吃早中晚三餐的人曲折委婉动人,谁没事半夜吃东西,工作晚了?恋爱分手了?白天睡过了?夜间工作者?总之在这样一个食堂里,厨师是故事的聆听着、见证者,讲故事的是人的表情、吃相、眼神、用筷子的动作、喝酒的声音等等,有时候也会“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不是深夜食堂的体验者、爱好者,只是个老实本分的食客,吃着能下咽的食物,过着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就吃而言,佛家讲究过午不食,今天说说我吃过的那些早点,权当打《深夜食堂》的脸了。早点这个东西对人而言,是一天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餐,科学的讲究是早餐要吃好,但对多数人而言,早点因为受时间限制,不可能吃的那么营养均衡、华丽优雅。
小时候的早点,是奶奶早起在炉灶上用柴火煨出来的那碗油茶,油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油茶,对陕北人而言,将羊油和面粉在铁锅上慢火炒制,使油脂和面粉中的淀粉充分接触后让羊膻味和淀粉炒制的焦香味混合在一起,这就是陕北油茶的主要配方,有条件的人家会在炒制的过程中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等,这就高大上的五仁油茶。在锅中放入适量的水,大火烧热,加入炒制的油茶,撒上少许葱花和盐,用勺子不断搅拌,使油茶充分与水相融,按照个人的喜好选择稀稠度,奶奶煨油茶有时候会打入一两个鸡蛋,一碗飘香烫嘴的油茶即果腹又补充早起身体缺失的水分,滋养着我无数个童年的早晨。
再大一点我转到城里上学,早点总算有了花样,开始接触豆浆和油条这对千年不变的搭档,那时候神木县有一家很出品的早点铺,名字起的朗朗上口——“豆师傅”,他家的油饼很是好吃,麦香混合着胡麻油的独特香味,松软可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早点的花样也开始有了变化,我偶尔也在二中的小卖部里买点糖麻叶、面包替代早点。高中开始,神中的食堂里难以下咽的包子、稀得数的见米粒的稀饭让人印象分外深刻,那时候神木的大街小巷开始逐渐兴起羊杂碎和卤肉夹干烙,“杂碎卤肉”成为神木早点的名片,就是那几年开始的。我印象中,现在烂大街的“范胖肉夹馍”起先就是我每天路过的黄庄那块儿一个铁皮房的小店面,那时候叫“范胖一口香”,没想到一个地方小吃居然能发展到开连锁店。千禧年前后,神木的经济开始飞速发展,民众的腰包鼓了,对本地的羊肉、猪肉有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养羊、猪的多了,有卖羊肉、猪肉的必然会有卖羊下水、猪下水的,羊杂碎和卤猪头肉开始登上早点摊成为主角,走入寻常百姓家。好多第一次来神木的人对神木人大清早吃胆固醇这么高的早点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我也不可思议,偶尔吃一下还是可以的,天天吃?你不找病病找你。
高中的时候我去青海玩,路过兰州吃了一回兰州早点,路边的拉面摊,老远就看见吃早点的车排起的长队,一碗兰州拉面,清汤下安静的卧着二细的淡黄色面条,萝卜片和牛肉片掩映在辣椒油的红和蒜苗绿之间,凉爽的早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兰州拉面,夫复何求。拉面的价钱是两块半,你可以单独加一份牛肉或者一个卤蛋,五块钱汤饱肚圆,给即将出发的旅人充足了电。进入青海后,我在乐都县待了两天,每天天不明就被姜黄花卷的独特香味诱惑醒,附近一个早点摊只卖姜黄花卷,小麦粉和青稞粉按比例混合发酵后,抹上菜籽油、姜黄粉,放笼屉上大火蒸,离老远就能闻见姜黄花卷的独特味道,一块钱一个碗大的花卷,一口咬下去,麦香、油脂香、姜黄的药香混合在口齿间,我能一次性消灭两个。从乐都去化隆回族自治县要翻过海拔3700余米的昆仑山余脉青沙山,大清早出发,汽车在盘山路上行进着,云雾缭绕,看山不见山,车停在一处山坳里,一家主营牛肉汤的店突兀的出现在眼前,司机是这里的熟客,我和司机一人点了一份牛肉汤带饼,就着清晨的水雾和清风,嘴慢慢嘬着用牦牛骨和牦牛肉熬制了一晚上的牛肉汤,一口汤一口现烤的青稞面饼,仿佛世界在那一刻都停滞了,吧唧嘴的声音和不知名的鸟叫声相互辉映,原来吃早点也可以这么美。
上大学以后,西农的东门有一家卖手撕饼的,买上一块钱的饼就着一碗胡辣汤也是一顿早点,学校教职工调剂食堂的一个煎饼果子、一杯豆浆亦是一顿早点。糙人自有糙食,有一次和本西安的同学在北院门喝胡辣汤,早上三点多起床步行从同学家出发,赶在胡辣汤的店面喝第一碗胡辣汤,同学从小就在一个铺子上吃,和老板熟的很,喊上一声,老板按惯例多打上一点牛肉丸,一碗胡辣汤、一块白饼,饼泡汤,给冷清的黎明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气。
毕业后每年都外出旅行,有一年去洛阳看牡丹,我住的锦江之星附近有一家牛肉汤老店,中原地区的牛肉汤不同于西北地区的牛肉汤,洛阳的牛肉汤味道浓烈,同样搭配着饼,但饼薄如金丝饼,一碗汤一块饼,吃的人说不出的舒畅,还扛饿,顶的我步行在龙门石窟走了一天口中还是牛肉汤的味道。有一年在十堰吃过一回特色早点,热干面,芝麻酱把热干面的味道全部掩盖了,让人仿佛感觉只知芝麻不知面,当时感叹,这湖北人真奇葩。第二次进藏的时候,在珠峰大本营吃过这辈子海拔最高的早餐,一碗高压锅做的白米粥,一碗白粥也是一顿早点,站的越高吃的反而越少越简单。和爱人在结婚前去厦门拍婚纱照,在潮福城体验了一把潮汕人的早茶,果然是地域决定饮食,南方人吃的精致、华丽,你能吃到早茶中的慢、细、甜,结账的时候按消费额收取10%的服务费,生平第一次知道原来真的可以单独收服务费的。
最近这两年,因为有了儿子的缘故,外出的少了,早点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吃着固定的食物,这是人生另一种简单。
早点,看似仅仅是早上的一顿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早点,不同的食客,不同的故事,你要的是早点?为味道?为食物中蕴涵的故事和哲理?还是为一起吃早点的那个人?
早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本文版权归 hongjianna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