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来之前
前言:三年前的小文,关于秋天,那个时候笔锋有点肆意散漫,写得也乌七八糟的。
一
跟暖气片一样,防寒棉帘对于一个来自南方、十八九岁光景未经验过北方冬天的人来说,是少有的新鲜。乍一见这军绿色的棉帘悬于各食堂、教学楼大门上,仿佛触着上世纪文斗武斗的那种时代气息,又像是毒气室的一堵隔离帘。
我一直想让自己推开帷幕的动作利落点潇洒点,因为,手伸进棉帘撩开,头一钻,手一放,然后不是被这厚重的棉帘打掉眼镜,就是被这粗糙的棉布使劲擦到脸。有时进出的人一多,撑开棉帘的刹那,便与隔帘的对方撞个满怀,汉子也就罢了,大不了将自个或把别人揽怀里,“哟,同学,搁不住啊这是”。迎面碰着姑娘,就免不了一番礼让又一番耳热。
灰绿的棉帘跟光秃秃的落叶乔木、连天衰草、褐色的天空一并构成北方冬天的一组意象。被双脚和轮胎碾成碎片的枯叶,夹杂着污泥尘埃,于冷风中兀自回旋。藤蔓消瘦,披头散发,是那种没有劲道地暗黄,松散地搭在满是尘垢的建筑上,一抓一大把掉发......谈不上荒芜,却让你消受着零乱和丑陋交织缠绕的冲击力。
黄昏,从何处飘来的一阵冷雨,在雾霭中凄凄地下,如烟雨扬洒,昏惑的视觉被灯光的散景布满着,湿漉漉的地面星星点点反光着,零落的枯叶呻吟着,扑面而来的风凛冽着,毛呢大衣瑟缩着、花斑雨伞颤抖着。这,好像是南方啊。
这个南方,仅仅指我家那一方水土吧!来到北方之后,我开始习惯用南方指称我的家乡——那一座小镇,那一个村落,那一湾山坳。
“哦,在我们南方......”当我跟别人说起南方的时候,南方像是极其遥远迥异的一个地方。南方是什么像什么怎么样我心里也没底,不过是纬度低一点(大概跨越了16个纬度),地面干净点(雨稠,把灰尘都冲刷干净了),树木常青一点(常绿阔叶林),姑娘温婉一点(客家姑娘会持家又懂事)。
但你指谁的南方呢?
湖广,江浙,川渝,甚至粤港澳,南方才不专属于你呢,她是秦岭淮河以南所有羁旅之人的情人!没错,她温柔、贞洁、纤细,通圆的杏眼,光润的额头可见细细的绒毛,让人忍不住轻抚,还有像小麻雀般浑圆饱满的胸脯,随着呼吸微微起伏。瞧她的鼻子,又小又挺!她多么漂亮,她站在人群里仍然让我吃惊,美得无可挑剔。最后呢?最后我还是告别了缠绵的南方小情人,我坐着漫长的火车来到陌生的北方,除了带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头颅,别无长物。接济我的是一个输出功率强大的地方,还有一群真挚的朋友。温柔乡,英雄冢,此间乐,不思蜀,我愣是把南方情人晾在一边,不管不顾她闺怨不断。她像我手中的流萤,我无力攥紧在掌心,只是任由绿光扑腾,灯枯油烬。我是不是有点无情?男人总会使点坏的,一路上被五色眩目,被五音盲耳,一心被他情耽搁,抛家傍路,颠沛流离却甘之如饴。你可以骂他无耻无赖,但这就是男人的某种道不明的情怀。
二
情怀一醇才有市场,老男人浑身上下都散发出那种岁月的气息,令年轻姑娘微醺、着迷。少年的境况往往相反,少年对钟意的姑娘往往无法自拔,整日价沤出忧郁和苦闷的青烟,矫情之处可见一斑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被证明自己的许多烦恼就来自她们。
在北方,在过去仿佛很久的一个春天,我喜欢上一个川南的姑娘。我几乎不敢多看她,看得多了就会脸热心跳,手心出汗,说话磕磕巴巴。我开始在内心揣度自己与这样优秀的姑娘是否般配的严肃问题。但我日夜琢磨的大多是怎样快速进入相互亲近的轨道。我们见面相处的机会很多,我们在雨后夜游湖畔,为找不到一张干燥的长椅而苦恼;我们在拂晓穿越熟睡的宿舍楼,她在空荡的街衢上迈着舞步,时而轻盈时而迟缓;我们一起读书,她却蜷在沙发上睡熟,我独自看书,听她细微的鼾声,忍俊不禁。有次回来路上突然下起了雨,在我的长袖外套下躲雨,我们垫着脚尖,“黑泥白石反光水”,岑寂的冷雨夜里,她的声音纤细却温暖人心。我纵容她在天桥大喊大叫,我听她在中秋清唱水调歌头,我看她翩翩起舞,我闭着眼睛闻她逼真而切近的李子花的香味。
她看我的眼神,让我想到了一只猫。在我眼里,猫是最美的动物,然而它是如此的神秘,如此地费解。养过猫的人都知道,猫会毫无预兆地离家出走,你是留不住它的。对于毛毛躁躁的小伙子而言,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一份无疾而终的爱情,这简直快要了他的命。年轻人可爱之处就在于,他竟然把单纯的一种人际关系放在平行于生命的高度,那么等待他的终究是一道收不了口的伤痕。
“我多么喜欢你,可我很少像喜欢你一样喜欢一个人。”我给她拨电话,那边沉默不语,听筒里只有巴山淅淅沥沥的夜雨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少年呵,你把这些花儿抱在怀里,是要献给谁呢?
三
秋天才过去不久,我像是怀恋一位老友一样怀恋秋天,北方秋天独有的干爽空气适宜于沉思和回望。层林尽染的黄色褐色红色与高空蓝的颜料散漫搭配诠释着什么是自然的审美风格,人们纷纷在梧桐和银杏树路漫步,落叶翻飞,落在发上,肩上,脚尖,泥土里。生活,像是在观赏一幅利维坦的风景画。
空气中增添了阵阵冷肃,北风给大地吹出了皱纹,世界显得苍老很多。整日忙忙碌碌,我已好久没坐地铁,穿越半个北京城去一个朋友家了。有时,想起吕擎这样一个朋友,就会觉得幸福。没人会像我们那样重视精神生活,也自然因此有点惺惺相惜的意味。当然,吕擎他要比我高明得很,我自愧弗如。他身形修长,皮肤白净,一双单纯多褶的眼睛,一望便知他拥有丰富的心智,深刻的洞察力。他有家学背景,父亲是做学问的教授,他遗传了一个学人所该有的记忆力,自己又勤奋博览群书。他真让我羡慕,在我眼里是堪称完美的一个人。自然也有好多女孩爱慕着他。要不是他的过度沉默寡言,不然他便是王子一般的人物。
每次去他家,他都是在他那张混乱的书桌上写着长短句,屋里是闷烟的味道,他又抽过烟。我知道一根烟对于灵感的重要性,我偶尔躲在厕所抽烟,往往是因为精神无所适从,需要一根烟来缓解这种乏力和失落。但我们从来不一起抽,抽烟也称得上是很隐秘的一件事吧。我们很谈得来,从东周列国谈到马基雅维利到古典主义经济学到陈丹青,天南海北,无所界限。吕擎和我一直想在海边开办一个葡萄园,自己再盖个酒厂酿酒,再办一份杂志,平衡体力与脑力劳动。庄园、酿酒、诗与大海,多么妙不可言的设想!
吕擎就是这样温暖而富有力量的一个存在,他是诤友,对你的出格举动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有时劈头盖脸地质问你批判你,虽然很不舒服但你打心底承认过错。他对我的苛求不就是对我的期望,拳拳之心,天地可鉴,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简直类似康德,严峻的理性让人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敬畏。
外边的风太大了,风裹住你,掀起你的大衣,解开你的围巾,攫取你的热量,用冰冷发紫的唇强吻你,谁也抵挡不了!等风安宁了,我想找个上午去吕擎家,泡一壶热茶,叫上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斜靠在舒坦的沙发上,坐而论道,侃侃而谈。
四
落日喘着气摔倒在街衢的斜坡底端,在铁皮屋上一点一点黯淡残缺。这条街衢永远是人群的趋步和喧嚣,单车的急遽转弯和尖厉手刹,眼前的领结、裙裾、围巾里裹着存活在不同精神维度的人,他们有着高傲的额头和睥睨一切的眼神,沾了一个殿堂的荣光,于是无一例外沦为此间殿堂的囚徒,最后沦为自我的囚徒。这个殿堂赋予了他们知识的纵深,也就剥离了年轻的单纯,因为知识一旦延伸,对复杂性的假设也越来越深入骨髓,最后坏死在意识深处。我不由得吸口冷气。
长日的假面掩饰不了趵突的野心,我似乎对别人这点隐秘有天然的嗅觉、天然的警惕。许多令我闻之瞠目结舌的誓言最后证明不过是弱者的宣泄,弱者又是什么,对自己的理性无能为力而放任意志脱缰。理性又是什么?我们何尝正视过自己的理性?凭什么用理性来支配自己?
我听到乌鸦的扑棱声,乌鸦划过的痕迹仿佛变成了抽空的一根脉管,有什么在其间缓缓流动。我盯视着和捕捉着这天宇中的一条线,如同一个少年在仰视着自己的风筝。我感到轻飘飘的,生命太虚浮了,如果没有眷恋和思念,我会一如既往地热爱这个世界吗?我会弃这个世界而不顾吗?我感到悲观,是因为我想到一些不该想的地步与范畴。一些悬而未解的命题——你无法证实更无法证伪。他们说,给点钱,给点性,人就该知足吧?活在当下多好,活在自己的世界多好。你甘心吗?这简直是泯灭自己的良知。但各种观点与意见开始左右着灵魂,我难道不能拥有独立意志吗?或者像康德式的问题,独立意志如何能存在?
我相信总有段日子,心灵或者灵魂会挤兑人的全部时间。人似乎无法别过头去忽视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但一旦深思下去,又无往不感到恐惧,那最后指向了死亡。只有死,你才不会有生之沉重与虚浮,不困不惑。但这是真的吗?肉体死去后,灵魂会不朽吗?逻辑呢?情感呢?
站在天台上的人,令他感到恐惧的,不是高度,而是他脑中一跃而下的想法。
一颗大星在西边亮起来,而冷风更加呼啸了。
2014年11月30日
一
跟暖气片一样,防寒棉帘对于一个来自南方、十八九岁光景未经验过北方冬天的人来说,是少有的新鲜。乍一见这军绿色的棉帘悬于各食堂、教学楼大门上,仿佛触着上世纪文斗武斗的那种时代气息,又像是毒气室的一堵隔离帘。
我一直想让自己推开帷幕的动作利落点潇洒点,因为,手伸进棉帘撩开,头一钻,手一放,然后不是被这厚重的棉帘打掉眼镜,就是被这粗糙的棉布使劲擦到脸。有时进出的人一多,撑开棉帘的刹那,便与隔帘的对方撞个满怀,汉子也就罢了,大不了将自个或把别人揽怀里,“哟,同学,搁不住啊这是”。迎面碰着姑娘,就免不了一番礼让又一番耳热。
灰绿的棉帘跟光秃秃的落叶乔木、连天衰草、褐色的天空一并构成北方冬天的一组意象。被双脚和轮胎碾成碎片的枯叶,夹杂着污泥尘埃,于冷风中兀自回旋。藤蔓消瘦,披头散发,是那种没有劲道地暗黄,松散地搭在满是尘垢的建筑上,一抓一大把掉发......谈不上荒芜,却让你消受着零乱和丑陋交织缠绕的冲击力。
黄昏,从何处飘来的一阵冷雨,在雾霭中凄凄地下,如烟雨扬洒,昏惑的视觉被灯光的散景布满着,湿漉漉的地面星星点点反光着,零落的枯叶呻吟着,扑面而来的风凛冽着,毛呢大衣瑟缩着、花斑雨伞颤抖着。这,好像是南方啊。
这个南方,仅仅指我家那一方水土吧!来到北方之后,我开始习惯用南方指称我的家乡——那一座小镇,那一个村落,那一湾山坳。
“哦,在我们南方......”当我跟别人说起南方的时候,南方像是极其遥远迥异的一个地方。南方是什么像什么怎么样我心里也没底,不过是纬度低一点(大概跨越了16个纬度),地面干净点(雨稠,把灰尘都冲刷干净了),树木常青一点(常绿阔叶林),姑娘温婉一点(客家姑娘会持家又懂事)。
但你指谁的南方呢?
湖广,江浙,川渝,甚至粤港澳,南方才不专属于你呢,她是秦岭淮河以南所有羁旅之人的情人!没错,她温柔、贞洁、纤细,通圆的杏眼,光润的额头可见细细的绒毛,让人忍不住轻抚,还有像小麻雀般浑圆饱满的胸脯,随着呼吸微微起伏。瞧她的鼻子,又小又挺!她多么漂亮,她站在人群里仍然让我吃惊,美得无可挑剔。最后呢?最后我还是告别了缠绵的南方小情人,我坐着漫长的火车来到陌生的北方,除了带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头颅,别无长物。接济我的是一个输出功率强大的地方,还有一群真挚的朋友。温柔乡,英雄冢,此间乐,不思蜀,我愣是把南方情人晾在一边,不管不顾她闺怨不断。她像我手中的流萤,我无力攥紧在掌心,只是任由绿光扑腾,灯枯油烬。我是不是有点无情?男人总会使点坏的,一路上被五色眩目,被五音盲耳,一心被他情耽搁,抛家傍路,颠沛流离却甘之如饴。你可以骂他无耻无赖,但这就是男人的某种道不明的情怀。
二
情怀一醇才有市场,老男人浑身上下都散发出那种岁月的气息,令年轻姑娘微醺、着迷。少年的境况往往相反,少年对钟意的姑娘往往无法自拔,整日价沤出忧郁和苦闷的青烟,矫情之处可见一斑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被证明自己的许多烦恼就来自她们。
在北方,在过去仿佛很久的一个春天,我喜欢上一个川南的姑娘。我几乎不敢多看她,看得多了就会脸热心跳,手心出汗,说话磕磕巴巴。我开始在内心揣度自己与这样优秀的姑娘是否般配的严肃问题。但我日夜琢磨的大多是怎样快速进入相互亲近的轨道。我们见面相处的机会很多,我们在雨后夜游湖畔,为找不到一张干燥的长椅而苦恼;我们在拂晓穿越熟睡的宿舍楼,她在空荡的街衢上迈着舞步,时而轻盈时而迟缓;我们一起读书,她却蜷在沙发上睡熟,我独自看书,听她细微的鼾声,忍俊不禁。有次回来路上突然下起了雨,在我的长袖外套下躲雨,我们垫着脚尖,“黑泥白石反光水”,岑寂的冷雨夜里,她的声音纤细却温暖人心。我纵容她在天桥大喊大叫,我听她在中秋清唱水调歌头,我看她翩翩起舞,我闭着眼睛闻她逼真而切近的李子花的香味。
她看我的眼神,让我想到了一只猫。在我眼里,猫是最美的动物,然而它是如此的神秘,如此地费解。养过猫的人都知道,猫会毫无预兆地离家出走,你是留不住它的。对于毛毛躁躁的小伙子而言,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一份无疾而终的爱情,这简直快要了他的命。年轻人可爱之处就在于,他竟然把单纯的一种人际关系放在平行于生命的高度,那么等待他的终究是一道收不了口的伤痕。
“我多么喜欢你,可我很少像喜欢你一样喜欢一个人。”我给她拨电话,那边沉默不语,听筒里只有巴山淅淅沥沥的夜雨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少年呵,你把这些花儿抱在怀里,是要献给谁呢?
三
秋天才过去不久,我像是怀恋一位老友一样怀恋秋天,北方秋天独有的干爽空气适宜于沉思和回望。层林尽染的黄色褐色红色与高空蓝的颜料散漫搭配诠释着什么是自然的审美风格,人们纷纷在梧桐和银杏树路漫步,落叶翻飞,落在发上,肩上,脚尖,泥土里。生活,像是在观赏一幅利维坦的风景画。
空气中增添了阵阵冷肃,北风给大地吹出了皱纹,世界显得苍老很多。整日忙忙碌碌,我已好久没坐地铁,穿越半个北京城去一个朋友家了。有时,想起吕擎这样一个朋友,就会觉得幸福。没人会像我们那样重视精神生活,也自然因此有点惺惺相惜的意味。当然,吕擎他要比我高明得很,我自愧弗如。他身形修长,皮肤白净,一双单纯多褶的眼睛,一望便知他拥有丰富的心智,深刻的洞察力。他有家学背景,父亲是做学问的教授,他遗传了一个学人所该有的记忆力,自己又勤奋博览群书。他真让我羡慕,在我眼里是堪称完美的一个人。自然也有好多女孩爱慕着他。要不是他的过度沉默寡言,不然他便是王子一般的人物。
每次去他家,他都是在他那张混乱的书桌上写着长短句,屋里是闷烟的味道,他又抽过烟。我知道一根烟对于灵感的重要性,我偶尔躲在厕所抽烟,往往是因为精神无所适从,需要一根烟来缓解这种乏力和失落。但我们从来不一起抽,抽烟也称得上是很隐秘的一件事吧。我们很谈得来,从东周列国谈到马基雅维利到古典主义经济学到陈丹青,天南海北,无所界限。吕擎和我一直想在海边开办一个葡萄园,自己再盖个酒厂酿酒,再办一份杂志,平衡体力与脑力劳动。庄园、酿酒、诗与大海,多么妙不可言的设想!
吕擎就是这样温暖而富有力量的一个存在,他是诤友,对你的出格举动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有时劈头盖脸地质问你批判你,虽然很不舒服但你打心底承认过错。他对我的苛求不就是对我的期望,拳拳之心,天地可鉴,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简直类似康德,严峻的理性让人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敬畏。
外边的风太大了,风裹住你,掀起你的大衣,解开你的围巾,攫取你的热量,用冰冷发紫的唇强吻你,谁也抵挡不了!等风安宁了,我想找个上午去吕擎家,泡一壶热茶,叫上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斜靠在舒坦的沙发上,坐而论道,侃侃而谈。
四
落日喘着气摔倒在街衢的斜坡底端,在铁皮屋上一点一点黯淡残缺。这条街衢永远是人群的趋步和喧嚣,单车的急遽转弯和尖厉手刹,眼前的领结、裙裾、围巾里裹着存活在不同精神维度的人,他们有着高傲的额头和睥睨一切的眼神,沾了一个殿堂的荣光,于是无一例外沦为此间殿堂的囚徒,最后沦为自我的囚徒。这个殿堂赋予了他们知识的纵深,也就剥离了年轻的单纯,因为知识一旦延伸,对复杂性的假设也越来越深入骨髓,最后坏死在意识深处。我不由得吸口冷气。
长日的假面掩饰不了趵突的野心,我似乎对别人这点隐秘有天然的嗅觉、天然的警惕。许多令我闻之瞠目结舌的誓言最后证明不过是弱者的宣泄,弱者又是什么,对自己的理性无能为力而放任意志脱缰。理性又是什么?我们何尝正视过自己的理性?凭什么用理性来支配自己?
我听到乌鸦的扑棱声,乌鸦划过的痕迹仿佛变成了抽空的一根脉管,有什么在其间缓缓流动。我盯视着和捕捉着这天宇中的一条线,如同一个少年在仰视着自己的风筝。我感到轻飘飘的,生命太虚浮了,如果没有眷恋和思念,我会一如既往地热爱这个世界吗?我会弃这个世界而不顾吗?我感到悲观,是因为我想到一些不该想的地步与范畴。一些悬而未解的命题——你无法证实更无法证伪。他们说,给点钱,给点性,人就该知足吧?活在当下多好,活在自己的世界多好。你甘心吗?这简直是泯灭自己的良知。但各种观点与意见开始左右着灵魂,我难道不能拥有独立意志吗?或者像康德式的问题,独立意志如何能存在?
我相信总有段日子,心灵或者灵魂会挤兑人的全部时间。人似乎无法别过头去忽视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但一旦深思下去,又无往不感到恐惧,那最后指向了死亡。只有死,你才不会有生之沉重与虚浮,不困不惑。但这是真的吗?肉体死去后,灵魂会不朽吗?逻辑呢?情感呢?
站在天台上的人,令他感到恐惧的,不是高度,而是他脑中一跃而下的想法。
一颗大星在西边亮起来,而冷风更加呼啸了。
2014年11月30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