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希望”与“反抗绝望”
昨天老师讲鲁迅,提到这样一种说法:鲁迅的一生不是追求希望的一生,而是反抗绝望的一生,“追求希望”与“反抗绝望”,这两者是不同的。 课下舍友跟我讨论起鲁迅的作品,说小的时候读不懂,到今天才发现其中蕴含着那么多深意。我很自然地接了一句:其实看了许多遍和许多解读后,你会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舍友听后不以为然。虽然是不起眼的对话,但我很早以前就已感到,我们背后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我想她现在甚至永远不会懂我这句话乃至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人生态度,哪怕她理解了,大概也会用一种务实的观点来批评我说:你不能这样。就像她多次用生硬的态度直接告诉我:zh,我建议你还是不要信教。我感觉到这句话掺杂着冷酷、偏见和误解,对我伤害很大,每次都几乎使我火冒三丈;同时我也感到,我跟她是解释不通的,首先我是一个非教徒,对于宗教不甚了解,只能抱有探索和批判的态度,其次很早以前我就留意到,作为一个局外人,她对宗教这种东西抱有的是一种并不中立的态度。我唯一希望的是,再也不要听到从她嘴里突然冒出这句话,否则真的令人崩溃。 我们喜欢谈论文学,然而每次我都感到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横亘在我们中间,一种是现实的和伦理的,一种是浪漫的和审美的。我更倾向于用宗教般的眼光审视事物,尽量避免做道德化的判断从而努力保持事实本身。她比较务实,行动积极,有什么通知都会及时看到并提醒我们,为人很热心,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如此。恰恰相反,我对于周围的事物反应迟钝甚至是麻木的,也深知自己的内心太容易产生虚无感,因而不得不时刻与当下的虚无来对抗。简单说来,就目前的处境,我活着,不是因为生活中有那么多新奇美好的事物使我期待,而仅仅是因为我还没有死去,活着需要状态和方式来呈现,而已逝之人可以一躺永逸。这大概是“追求希望”与“反抗绝望”的不同。这在一般人看来可能是十分可怕的,我自诩为不是一般人是否自恋呢?一般人大概不会有这种病态的想法,显然我也不是自恋。并不是读了庄子或者圣经才使我如此,而是有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驱使着我去读这类作品,我喜爱这类作品,憧憬精神的圣光,向往神秘的彼岸世界,而这种倾向,正源于我觉得现实生活太过无聊,准确的说,是因为我没有能力体会生活的乐趣,但我不觉得过好此岸与向往彼岸这两种人有什么优劣之分。就像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与圣经所讲“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只是处事方式的不同,两种文化的不同,何必非要判断谁是谁非,孰高孰下,以二元对立的方式看问题?但我可以说,前者是功利的世俗的做法,后者蕴含着浪漫超脱的因素。 “反抗绝望”使我们与世俗生活隔开了距离,这比“追求希望”的活法痛苦百倍,然而也深刻百倍,前者看清了事实的真相和悲剧的本质,却仍然要走艰难的反抗之路,否则等待他的就是放纵、堕落、颓废乃至死亡。这或许是一种思想洁癖,一味追求真实,但绝对的真实又难以存在甚至让人难以忍受,就像刮骨疗毒,明有麻醉剂却弃之不用,以痛感为快感,然而唯有如此,也才是真正的斗士。这样的斗士,有着敏感而强大的内心,鲁迅正是这样可以与尼采同行的人。大学的第四年对于文学院的学生而言,可以说是精神的末路,这对大多数人意味着在这四年,不管精神飞升得多高也要被打落到尘埃中去,飞得越高也就摔得越痛。不知道别人如何,我对末路之感如此敏锐是自有其因的。一不考研,二不考公,谓之自断两条出路,此为一痛;过去未获得任何荣誉,未担任任何职位,找不到作为社会人的自我价值,此为二痛;面试失败,唯一出路渺茫无期,此为三痛;爱胡思乱想,内心敏感孤僻,常常自造困境,此为四痛。考研考公的还有奔头,没有时间伤春悲秋,有奖学金荣誉或者职位种种俗世欢乐的,尚可以使自己迷醉。因而我怀疑有这种痛,或者痛苦积郁到一定程度,或者能如此明白又如此自虐般地贪嚼痛苦滋味的人,当极少。精神世界将要抛弃你,世俗世界又不接纳你,往者不可谏,来者不可追,这种境况下似乎做什么皆为徒劳,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找不到任何自我价值的痛苦,看别人什么都是好的,看自己什么都是差的,无法实现自我认同,这种痛感深入骨髓,有药难医,跟老师眼中坏透顶的学生大概是一样的性质,一文不值,做什么都是错的。不一样的是,这个老师是我,这个坏学生也是我。对于失败有一颗敏感的内心,有成为斗士的一半特质,却无力冲出现状,于是另一半只有堕落。因为不能成为斗士,我只好宁愿早日过上肤浅的“追求希望”的世俗生活,盼望早日谋生。然而如今的境况,在这即将毕业而又无可毕业之际,迫使我过“反抗绝望”的人生,我又该如何呢?朋友说我消极,我想说,如果你了解过去的我,就该原谅现在的我;如果我的痛可以说给你听,你就该知道,这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消极”可以形容的。然而我懂得,无论如何,人是不应该堕落的,我唯一值得骄傲的是,我自觉有成为斗士的先决条件。 舍友无法理解我,而我自觉懂得她思考问题的方式,然而她或许也同样以为我不懂她,她眼中的自己与我眼中的她,甚至有可能完全相反。我们喜爱同样的事物,对这件事物的理解却天差地迥,我们做了将近三年的舍友,然而实话是,我们注定只能做舍友,不能做知己。这或许启示我们重新思考,成为知己或者伴侣,到底是兴趣爱好专业相同重要,还是虽然爱好不同而脾性相投、相互包容理解更重要。
最后开个玩笑,恕我直言,周围的人,都令我感到乏味。
反思:
1.你是否对别人有过不包容的行为?是否对某些事物有偏见?请认真倾听别人的喜好,因为对他来说很珍贵,包容他情感的冲动。但少跟别人说你喜欢的明星,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2.怎样对待朋友对别人不太善意的做法?说明自己的做法,但评价她的做法时语气不要生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千年不变的真理。
3.不要跟熟人因为琐碎的小事斗嘴,这是成为长舌妇的先兆。口舌之快虽爽,然而无益。开玩笑似的说一句“我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