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翻了一些书
她以为在这流转世间,不变的只有她俩的姐妹情,但一路行来,失落繁多。
——《一样的月光》吴念真
看书,一为疗愈,二为读书。疗愈方面,两天没更文,用来舒缓心疾了。曾经有多念他,心若要复原,便也要付出同等代价,当然不可能恢复如初,至少能够镇静下来,压制戾气,压制恨意,有意锁住那些人与那些事。
读吴念真的舞台剧漫画版《一样的月光》,他写下,活在人间需要条件——爱,像月光,在天地最暗的时候,它最亮。
对于故事,他这样感慨:她以为在这流转世间,不变的只有她俩的姐妹情,但一路行来,失落繁多。读到这句子的时候,想起葛亮的文风其实与吴先生的颇像,相比之下,葛亮的文字更多了一些哀愁,他却是半哀半愁,度数刚好。我其实更爱吴的了。所以你看,我这个人也是会见异思迁的,只不过用在了读书上。
吴的文字朴实,其文风舒适、古意又兼具民国感。“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半夜睡不着,就想等待天亮的那一刻。想看清楚天由黑转亮的那一瞬间。只是,时常一个晃神,就错过那一刻。天悄悄亮了......爱情,也是这样,一个不经意,就爬上了心头。”
曾经有一个人,问喜欢的缘由。这个问题,说难不难,说得简单,却是答不上来,人的意识不好说,潜意识亦是不好察觉,积浅到深,日子长了,才从那明显的变化里品出味道来。吴就这样写出来了。诶,你在做什么。我在陪你啊。一句话而已,海风从远处吹进夜幕,拂过这听海的人,灵魂与自然就这样呼应了吧,只是,海风吹过的方向不同。
读顾城的诗集,忘了是哪位写的序。“自幼易被感动,一滴露水,一只蚂蚁的搬运,一声老人的叹息;也为宏大的事物震撼,闪电,很多人的叫喊,无尽的夜空。对世界充满期待,也充满疑问;不时沉浸在全身心的思考里,眼光注视着终极,也闪耀在所有细小的事物中。”
“喜欢读书,不喜欢学校,喜欢和人交心,不喜欢和人只讲道理。十一二岁起开始有意识地写诗。经历了文革初期的动乱和农村和荒蛮生活,当过木匠、杂工、电影院广告绘画、编辑、记者。诗 生命,是他写诗的理由,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一九八七年五月出国,讲学和思考,热爱新西兰岛上的不断依凭自己的双手开辟出的新鲜生活。”
顾城写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件谁也不知道的事情。
写人,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感性即自然的理性 生命与生活无关
写星象,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写哲理,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然而情似毒药,他永远37岁。
实习的时候,有幸采访到一位作家,他是顾城的朋友,访谈之外,我们闲聊起来。情感纠葛的矛盾,在情人与妻子的相继逃离中爆发,红色的血液在新西兰的地板上流淌,其中叫嚣着的是顾城内心的害怕与孤独。人不习惯离群索居。闹市之中,被热闹与繁华包围,尽管还是孤寂些,应该也比一个人在天外游荡好受些。
过往皆成笑话。古语有言,上善若水。又有成语,心如止水。岿然不动大概不可能,持心守性是办得到。
——《一样的月光》吴念真
看书,一为疗愈,二为读书。疗愈方面,两天没更文,用来舒缓心疾了。曾经有多念他,心若要复原,便也要付出同等代价,当然不可能恢复如初,至少能够镇静下来,压制戾气,压制恨意,有意锁住那些人与那些事。
读吴念真的舞台剧漫画版《一样的月光》,他写下,活在人间需要条件——爱,像月光,在天地最暗的时候,它最亮。
对于故事,他这样感慨:她以为在这流转世间,不变的只有她俩的姐妹情,但一路行来,失落繁多。读到这句子的时候,想起葛亮的文风其实与吴先生的颇像,相比之下,葛亮的文字更多了一些哀愁,他却是半哀半愁,度数刚好。我其实更爱吴的了。所以你看,我这个人也是会见异思迁的,只不过用在了读书上。
吴的文字朴实,其文风舒适、古意又兼具民国感。“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半夜睡不着,就想等待天亮的那一刻。想看清楚天由黑转亮的那一瞬间。只是,时常一个晃神,就错过那一刻。天悄悄亮了......爱情,也是这样,一个不经意,就爬上了心头。”
曾经有一个人,问喜欢的缘由。这个问题,说难不难,说得简单,却是答不上来,人的意识不好说,潜意识亦是不好察觉,积浅到深,日子长了,才从那明显的变化里品出味道来。吴就这样写出来了。诶,你在做什么。我在陪你啊。一句话而已,海风从远处吹进夜幕,拂过这听海的人,灵魂与自然就这样呼应了吧,只是,海风吹过的方向不同。
读顾城的诗集,忘了是哪位写的序。“自幼易被感动,一滴露水,一只蚂蚁的搬运,一声老人的叹息;也为宏大的事物震撼,闪电,很多人的叫喊,无尽的夜空。对世界充满期待,也充满疑问;不时沉浸在全身心的思考里,眼光注视着终极,也闪耀在所有细小的事物中。”
“喜欢读书,不喜欢学校,喜欢和人交心,不喜欢和人只讲道理。十一二岁起开始有意识地写诗。经历了文革初期的动乱和农村和荒蛮生活,当过木匠、杂工、电影院广告绘画、编辑、记者。诗 生命,是他写诗的理由,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一九八七年五月出国,讲学和思考,热爱新西兰岛上的不断依凭自己的双手开辟出的新鲜生活。”
顾城写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件谁也不知道的事情。
写人,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感性即自然的理性 生命与生活无关
写星象,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写哲理,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然而情似毒药,他永远37岁。
实习的时候,有幸采访到一位作家,他是顾城的朋友,访谈之外,我们闲聊起来。情感纠葛的矛盾,在情人与妻子的相继逃离中爆发,红色的血液在新西兰的地板上流淌,其中叫嚣着的是顾城内心的害怕与孤独。人不习惯离群索居。闹市之中,被热闹与繁华包围,尽管还是孤寂些,应该也比一个人在天外游荡好受些。
过往皆成笑话。古语有言,上善若水。又有成语,心如止水。岿然不动大概不可能,持心守性是办得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