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A期)
之前看到有人吐槽展览的题目不知所云,我猜想多半是没能去看的遗憾所致吧= =。在我看来能引起歧义的是在于“国宝”二字没有打上引号,好告诉(台湾地区以外的)人家这是一种文物级别,类似于日本的国宝、重要文化财;大陆这边的话就是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了。 因此所谓“国宝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展览探究这些可为大众呼作“国宝”的作品被创作出来的过程,而是向当地的公众科普它们如何被一个政府机关“文化部”定级的事情——若直书“国宝的定级”,倒是不容易有歧义,但会显得有些冷冰冰吧——然后下面的逻辑才可以成立:并非所有展品全部都是“国宝”级别,也有若干“重要古物”级别,和若干未经正式公布定级、而由故宫内部暂定级别的书画作品。所以如果非要说这题目是一种噱头,我觉得也无法否认。
布展方面我觉得还可以改进的地方在于,可以把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做对比啊(就现场情况来看,相比作品的时代,更多是拘泥于其尺度),下面的讨论我就打算这么干。
顺说,自从台北故宫开放图片库(自由版权)之后,配图方便多了。。。
注:“-”前为展品所在房间号,“-”后按照我的参观顺序从1开始编号。
212-1 元 吳鎮 雙松圖 軸

我觉得最为精彩的就是这个中景,过渡自然、空间关系交代得还算清楚。第二期有王渊的《松亭会友》,以及同样藏于台北故宫的曹知白《双松图》,都是这个题材的名画,可惜无缘得见了。
212-2 元 趙雍 駿馬圖 軸

为什么我觉得这画要比北京故宫那两幅他爹画的马图要好看呢。。。可能是因为这幅画太大了,而且有充分的时间让我驻足观看,所以难免主观倾向它一些吧。除了马之外,树木(树叶子整整齐齐、毫厘不爽,显得略微呆板)、丛石、荆条也都可圈可点;远山太高了,看不太清楚。而且这画中的人物也特别可爱,嗯,他在打盹儿~图片可能看不清,但是原画特别生动。
接下来看一看前人是如何画人马图的。
210-8 唐 韓幹 牧馬圖 冊頁

上下两图同是传为韩幹画的马,区别嘛还是显而易见的,上图刻画特别细腻,下图则重于神采(要我说,光看网络上图片的话,照夜白的腿有点怪怪的);所以现在故宫已经将上图改定为宋人摹本。不过就马匹来说,两图丰臀短腿的身形还是比较接近的。原本当是唐画。

再来看一下画上的人物和其他细节。

此画根据故宫的说明资料,认为从奚官的相貌(上图右上)和马匹的形态(丰臀短腿)可以判断是唐代风格,但衣服上折纹的画法(上图左上和左下)、以及马鞍上的锦织图案(上图右下),又无不流露出政宣时代的特色,因而将之定为北宋末年的摹本。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摹本,那么徽宗(没考证过这个时代的织物图案,姑从之;或假设画上的题签为真)是出于什么心态,要题上“韩幹真迹”这几个字为其背书?难不成是为了增加北宋内府书画藏品的国际影响力?又,既然奚官的相貌和马匹的形态能够画得和唐墓壁画风格如此一致,为何独独在锦织上露了马脚(姑且把衣纹画法区别视作技巧的发展好了)?是画家担心后人分辨不出原迹与摹本才这么贴心吗?不然,这一说法是有其他这样的作品作为例证吗?
若此画为宋摹本,那么将与之衣纹画法相仿佛的下面这幅画定为唐人作品又是何故?
212-6 唐人 宮樂圖 軸

上图左侧为右侧三人衣纹画法(中间一幅为右边那颗头身后侍女之衣纹),可能没那么程式化,但线条也有点僵直啊!反过来说,《牧马图》的衣纹褶处还打了点阴影呢。此画据说原定为元人画——不知依据在哪里——但因为考虑到画中人物的造型、器物的时代气息,而改定为唐人作品。上图右侧的发髻样式从上至下当即故宫材料所说花冠(扬之水认为是碧罗冠,参《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 卷一》,中华书局,2010)、垂髻和堕马髻;三人皆画细眉、眉心点花钿,额上涂黄,正是元和时世妆(可参: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一文讨论此画;或参:孙机《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载《中国古舆服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则不管此本是否为唐画,其原型所据总是中晚唐所画没错的。
212-3 宋人 畫秋塘雙雁 軸

头一回看到双拼绢这么大尺度的花鸟画,还画得这么好,真的超震撼。去看展之前只觉这画黄黄黑黑,没甚好看,结果现场惊艳到我了,所谓“纤毫毕现”就是形容这画中的双鹅啊!按照画面内容严格来说,应该还有双鸟——可惜两只翠鸟体量又小、位置偏又在画面稍上,无法尽情欣赏。上图左上的荷叶画法,恰可与上博现在展出的南宋扇页《荷塘鹡鸰图》对比参看,虽然尺度相去甚远,技法上仍多相似之处。
回头再看陈琳的《溪凫图》,号称有赵孟頫为之修改,虽仍可称生动,绘画的趣味却完全改变了。
210-2 元 陳琳 溪鳧圖 軸

要言之,宋人喜欢“状物”,让你觉得很像,同时又看不出笔法;而元人呢,明明也挺像的啊,但是放眼望去:哦,鸭子腿上、羽毛上如此这般排线,胸部、尾羽再泼点浓墨上去,每一处落笔都有迹可循,是在直白地炫技呢。
210-16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 卷
本来我是对这种边陲之地的无名小画家有点不屑一顾的,虽然早有耳闻这是存世最长画卷(1636.5公分),但我心想长又怎么了?——好吧长本身确实没什么,事实上这一长卷当是分开绘制,最后拼接在一起的;关键是这画确实很美啊!简直闪着佛光~!而且每一段都画得很细致,赞叹古人的想象力!且放几段来看:
卷首第一段是帝王(段智兴,对,没错,就是他= =)礼佛图,尽绘南诏、大理国文官武将。

第二段是各种佛教人物。什么罗汉、禅宗祖师、各种佛、各种菩萨、各种天王。






第三段是十六国王,现场未及展开,网上也没有看到图。。。
元人佛像画又是另一种气象了。
210-4 元人應真像 軸

大家表情都好丰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衣纹的画法已经让我联想到明人了,比较粗犷不羁嘛~下面这个就是,不过也蛮有趣的。
210-21 明 商喜 四仙拱壽圖 軸

“四仙”是指上图的寒山、拾得,以及下图的铁拐李和刘海蟾,真是佛道共处、其乐融融。拱寿嘛,就是指四人同看的南极仙翁啦(太小了,看不清,没截图)。

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只看过传为商喜的《宣宗行乐图》(上回北京故宫的“石渠宝笈”特展),再看这个只有一个感觉:哇,这人性情大变了嘛?!
210-3 元 衛九鼎 洛神圖 軸

这个比上面那张稍好一点,但也是拍卖行逻辑——因为画家的存世作品仅此一件,才引起重视吧。反正我觉得也很一般。。。另外,纸上空白处有“金粟山藏经纸”印,话说好大一纸啊。
210-1 宋 徽宗 溪山秋色圖 軸
这个展亮点太多,山水画反而很平平,这张就跳出来了。近景树的画法,让我一下子想到了王诜的《烟江叠嶂图》(上博水墨本)。下图左上和左下都从《溪图》截来,右边则取自《烟图》(《宋画全集》)。左上蟹爪树画得还蛮典型的;两者的相似之处好像并不明显,看起来《溪图》倒是画得更好一些?不知道上博什么时候把《烟图》拿出来晒晒呢?

这画的远景和人物亦有可观处(事先我在网上看图的时候都没发现有那么丰富的点景人物。。。)。

上图的中景,整个画面有点氤氲的效果,则让我联想到李嵩的《西湖图》,如果忽略远景的几座圆溜溜的高山,确乎江南水乡气象。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让我连连感叹“还好来看了”的展,有很多看之前想当然觉得不怎么样的画,结果都大大出乎我意料的精彩。当然我对于书法的欣赏能力还很不够,看过宋元画之后,又难免对明清画有所微词。这里仅仅挑选了部分细节,是为我观展之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