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2017版 观后
☆1974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看完2017版才来看1974版,这版才能说是抽丝剥茧。 波洛圆溜溜油光可鉴的脑袋很有喜感,略显聒噪却也讨人喜欢。 每个人出场、被询问、杀人、最后与Mrs.Armstrong的妹妹和母亲干杯……都很有特点,一人一刀犹如一场肃穆的仪式。电影强调12的特殊含义:12人陪审团,12刀,12是圆满、13不吉利。他们计划精密,布置了很多障眼法,但唯一的意外是波洛的出现。 1974,时间久远,但细节都很真实,在车站,人物出场、小贩叫嚷、各种语言的混合,让跨亚欧的伊斯坦布尔显得很有味道。 电影有浓浓的英式古典味,深得我心,不是高雅到高不可攀,相反,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细节精细、人物略显聒噪的感觉。 另外,没有强行升华主题:) ☆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很喜欢这版波洛的个性(没看过原著),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一眼看到墙上的裂缝,完美主义、直截了当、正义,当然也有脆弱柔软的一面--好几次看爱人凯特琳的照片,喃喃自语,寻找支持。 然后是其他人:家庭教师和伯爵夫人的恐惧流露太明显了,直接指向Armstrong案;波洛在不同地方审问不同的人有点意思,不过没明白为什么要这样。 结尾把主题从复仇拔高到人性破碎,有些勉强生硬,可能少了一些铺垫吧(?),也许原著确有体现对人性的失望,而导演也想通过波洛信念动摇体现出来。和老版各有特色,更喜欢英式风格,美式和英式的感觉大不相同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