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读书交流—有书同城线下活动
一,背景
我其实并不是有书APP的用户,各种机缘巧合,加入了SZ有书的大群。很早就知道今天有一个线下交流活动,但是书目并不是很感兴趣,也就没上心。
线下活动报名截至时间是上周日晚上,在周五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虽然我对这本书不怎么感兴趣,但是我对这群有趣的年轻人很好奇呀,于是临时决定,我要去参加这个读书会。
二,仓促的准备
上周末正好是“欢乐三人行”的小聚,两个小伙伴从另外的城市赶过来,周六完全没时间,周日下午也要出去逛,但是周日晚上报名就截至了,必须要在当天看完,并且有一点自己的认知,时间很紧张,看书还不能潦草。于是趁着要出门前,赶紧打开电脑开始看书友分享的PDF(注意,此行为侵犯版权!),双屏显示,随手还在纸上写下感兴趣的点,可谓全神贯注。临出门把文件导入手机,同步位置,在地铁上面继续奋战。晚上回到家,奋战完最后的部分,终于赶在截至时间前看完了书,报上了名。
三,倾听的过程
在有书PMA的组织下,分享分为两大块:自我介绍和问题讨论。
做为一个脸盲症患者,在自我介绍环节,必须一手对照着书友曾在群里经发过的自我介绍,一手瞎记着现场的介绍,按照坐序,尽可能去分清楚谁是谁。
问题讨论环节很精彩,大家轮流发言,桌子很大,分享的小伙伴有十几人,我必须专心的盯着每个发言人,尽可能去听懂每一句话,然后随手记下大家的分享要点,同时还要随机记录自己想要分享的内容。
最后发散性的分享更是一种思想火花的碰撞,从一个维度讨论到另一个维度,从一件事情引申到另一件事情。有好奇的新内容冒出,也有有效的总结陈词。
四,筛选性分享
早上一个小伙伴问我今天干嘛,我说要去参加一个分享会,她说,那你参加完和我说说吧。后面她又告诉我,她今天下午准备卤鸭爪。我想,择日不如撞日,为了鸭爪,我干脆结束就去她家分享。
在和她交流的过程中,我的表达会更主观,对某一些观点很赞赏,对某一些观点不怎么认同,这就像一个筛选的过程,无意识的在形成自己的观点,也是对当时大家分享内容的二度总结。
五,总结
那么,我从这次活动中,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呢?结识一群有趣的人,对分享书籍的进一步认识,思想的火花碰撞,好方法的抛砖引玉,等等,可是在这些常规的收获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收获呢?
有,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我已经太久太久没有特别专心的去做一件事了,无论是专心的看一本书还是专心的去倾听别人的讲话。
有太多嘈杂的声音,有太多太多的资讯,有太多主观表达的欲望,有太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但是这次的经历,因为各种各样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让我拥有了两次特别专注的经历,专注的阅读和专注的倾听,这感觉太棒了,何谓惊喜,这就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