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和“向下”
昨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和范师在微信上聊了一些治学的体会。他告诫我,在做一个题目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做这个题目的意义,搞清楚为什么别人要关心你的这个工作。把这个问题想到底,想清楚,眼界格局自然也就开阔了,之后再具体的论证上,方能谈出新意。最后他很说到,“向上和向下的路,都是同一条路”。最后这句看上去很神秘的话,我最近倒是很有感受。
前一段时间给Z的著作撰写书评,为了写这篇书评,除了认真阅读他的这本著作,还跑去相隔很远的他所在的学校和他交流。花费了很多时间之后,写出了一篇自我感觉还不错的书评。但没过多久,我就开始觉得不安。这篇书评非常有针对性,但却也显得非常局限。如果一个读者没有读过这本书,那么他很有可能对这篇书评不感兴趣。如果哲学工作只是这种点对点的工作,那么我觉得它就会变得很琐碎。论证可以做的非常精致,但它到底是琐碎的,甚至是技术化的,没有多少人关心这些东西。这个担忧被几天前去南京的一次参会经历所强化。从我的观感看,包括我在内,会上的很多学者都是在谈论只是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些话题非常具体,可是听者搞不清楚为什么要讨论这些话题,于是纷纷犯困开小差。这令我感到非常挫败,如果我所做的工作,到底只是为了娱乐自己,那么这项工作的意义就非常可疑了
于是我开始考虑究竟哪里出错了。最近在华师大参加的无聊培训,提供了大量思索的时间。我意识到,自己之前可能只是进行了一半的哲学研究,而对另一半的工作置之不理。以这篇书评为例,看过Z的书,我意识到自己可以用A的观点攻击他论证上的某个具体环节,并从这一点出发,发展出新的具体论证。但我几乎没有考虑,A的观点为何会和Z的看法不同?Z和A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套用前面范师神秘的话来说,就是我只关心“向下”的讨论,越来越具体和琐碎,但对“向上”的问题几乎没什么考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只是凑巧看了A的著作,发现他的看法可以用来批评Z而已。
现在看来,真正重要的批评,应该建立在对Z基本概念的分析基础上。Z著作所讨论的基本概念是法律权威的“正当性”。好的批评应该是建立在对正当性概念的分析上。这就是说,我必须从我们对正当性的基本理解和直觉出发,去揭示这些基本理解背后的结构。我必须比Z所揭示的更深入,发现某些他没有发现的内容N,然后以N为基础,逐渐下降到具体的论证上,指出正因为他忽视了N,所以在很多具体的说明上,他陷入了混乱。而要做到比Z看到更多的东西,我就必须“向上”考虑问题,考虑正当性这个概念如何与理性行动者某些更深入的基本属性和事实关联在一起。形象地说,就是要去考虑,一般的理性行动者为什么要关心正当性这个概念?我们在生活中引入这个概念,其意义在哪里?只有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向下的讨论才可能清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人性的某些基本事实和属性有充分的体会。某种哲学理论呈现出这种样子、而不是那种样子,在根本上说,依赖于哲学家对普遍人性的一些基本看法和判断。而批评一个理论,说到底是要上升到普遍人性的高度上,指出之前的理论对“我们”的自我理解上存在问题,导致他在特定的议题上,忽视了某些重要的事实。归根结底,哲学是一种“认识你自己”的事业。既然这种工作能够从一些具体的问题出发,揭示普遍人性的某些基本事实或属性,这就至少给予了别人一个关注我们研究的理由。
这几年跟着范师学习,我越发觉得,他在“向上”的根本层面上持有一种非常丰富的人性观,这种丰富性是和每个具体的人(就是你就是我)的个人史关联在一起的。你不能把一个人还原成某种中立于行动者的一般性的事实。正确对待别人也不能被简化为向别人具体提供了某种物品,或者根据一般性的规则做出了某种决定,这些都是用某种中立于特定行动者的事实去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别人,总包含了一个相对于特定行动者的态度问题,即「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我」的问题。这是一个副词性的问题,涉及到态度的表达。上述这些看法,使得他的理论相较于其他分析理论家的理论而言,会有某种历史感。我觉得这可能来自于他早年阅读黑格尔以及前些年读威廉斯的经历。
正因如此,他在一年前撰写的法治论文中,一方面会承认,法律之治中我们还是要让官员做决定,因此会有赢家输家之分,但另一方面他会讲,法治的好处就是,它会让输家感到体面,感到获得了尊重,他没有感到,输掉一个官司就等于人格遭到了降等、遭到了侮辱。法治的“好”应该从这个方面来理解。这些看法是那些形式法治理论家很难看到的。他们往往将人和遵循规则的行动者挂钩,认为会认为一般性的规则已经足以表达对人们的尊重,因此人们也应该遵循规则,但对范师来说,人的丰富性显然不是遵循规则所能概括的,一般性的规则也不足以表达对人的尊重,更遑论让人服从规则的指令。从这种看法出发,他在具体的论证上就指出法治不仅要求规则满足诸如一般性、清晰性等条件,还应当包含某种相互负责和相互回应的结构等等,谈出了很多新意。前一段时间他指导研习会的一个师妹做关于正义方面的研究,也是指导师妹从这个方面考虑比较性正义的独立意义。总之,我现在发觉,这几年范师已经有了一个一以贯之的原则,所以在“向下”的很多具体问题上都能谈出新东西,这些具体的东西又丰富了一以贯之的原则。
睡前作一篇总结,日后的科研需要尽快作出调整。
-
簌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0 22:43:0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7 15:36:10
-
芥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1 23:52:26
-
差点没头的女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28 19:55:40
-
祝福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04 18:14:12
-
查内姆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01 18:38:42
-
Hansteing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31 16:51:26
-
啦啦啦啦啦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30 16:41:1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30 12:06:47
-
virtuema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25 09:47:38
-
园田海未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25 04:04:1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23 21:21:22
-
张言丰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3 15:14:00
-
随遇而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3 14:39:05
-
塵世小雜工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3 12:06:49
-
三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05 15:21:45
-
𓆝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6 09:20:30
-
白松香皂感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5 23:04:25
-
anniesi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1 21:08:18
-
Eurek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1 00:38:01
-
南雪北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4 06:12:30
-
温柔一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22:27:04
-
悠小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15:21:18
-
D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12:34:5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12:21:06
-
网兜妮妮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10:22:1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08:32:3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07:27:34
-
东流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07:24:25
-
极地雪糕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02:47:27
-
幽怨的向日葵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02:14:56
-
Way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02:12:43
-
德里德哒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01:31:32
-
Lincredible#0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3 01:19:20
新月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于「概念分析」 (17人喜欢)
- 【张美露】比较主义:理性选择的依据 (13人喜欢)
- 「论排他性」 (7人喜欢)
- 张美露&理查德·马歇尔:艰难抉择中的存在主义者 (12人喜欢)
- 围绕陈景辉教授文章所涉实质议题的一些讨论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