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徒陌路之郪江
你在图书馆看到这个名字——郪江古镇,虽然蜀国的柳江古镇、平乐古镇、上里古镇,更有名气,而且名称和你从前熟知的地方如此相似,不知为什么,你对这个“郪江”名字有特别的印象,因为凄的感觉?还是因为妻的温柔?你在手机地图上找到了这个地点,并加星收藏,准备有朝一日去探寻一番。
这一天各种计划都不合适,远的太耗时,近的都去过;直到早上8点出门前,才用手机APP买了火车票;你的同伴以为要到了车站才决定去哪儿,磨蹭了一阵子才到集合点,迟到了,只好一路小跑,跑进地铁、奔去打票、冲进火车最近的一个门,开车前两分钟上了车,否则很可能没了这一天的故事。
出门的时候有隐隐约约能感觉得到的毛毛雨,气温17度,多数人穿两件衣服了, 正适合走路。你没做任何攻略,凭着一点点直觉,看地图那里离大英不远,因此买了到大英县城的动车票,这里到郪江古镇的直线距离似乎只有二十公里,但地图上没有标出大路的地方总让人心里有些不踏实;大英高铁站在高高的山上,出了车站,面对拉客的各种司机,你问了一个开三轮的女人,“到郪江古镇好多钱?”,她愣了一下,“郪江古镇?在哪儿哟?”,你的心咯噔一下,跑客运的人都不知道;女人回头大声问后面的那些男司机,终于有见多识广的人回答了,“在三台县,有五、六十公里”,他们没有前往的意思,你也明白,要他们去一个没有回程客人的地方,除非付双倍的车费。
只能到汽车站碰碰运气,坐了两站公交车才发现新建的大英客运站就在高铁站的坡下,本可以走路下去的;车站里面冷冷清清,你先观察了一阵子墙上的时刻表,上没有“郪江古镇”,你小心翼翼问售票厅里唯一的售票员,女的,她一脸疑惑,表示不知道这个地方;你试着跟她解释,就在不远的地方,她大声叫唤侧后方的男人,也许是个领导,然后从售票窗口的洞里传出他隐隐的声音,他知道郪江镇在哪个方向,但没有车去。你只好走到一旁,拿出手机研究地图,东边是涪江,这是大江,还瞄到了一个叫“沱牌镇”的地方;西北,郪江镇的方向,地图上是一条细细的江,有个象山镇,这个名称似乎有某种暗示,强化了你前往的兴趣;再一打听,车站等会儿就有车发往那里,于是决定了,去象山镇。
中巴车有点旧,乡下的车大都这样;车从县城内经过,在快出城的地方,一个名叫“太吉桥售票点”的站点上客;上来一个哭哭啼啼要回娘家的女人,大约是因为男方的家人没有善待她家的来客,委屈了,年轻的男人不太懂事,这时候还在责备她,但最终还是被男方家的两个女人连哄带劝拉下了车;一对小两口,带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孩,好久没见这么小的娃娃了,司机没让他们坐在车门旁的座位,现在安全意识都提高了,后来他们和一个40岁左右的女人,轻声谈论着家里打官司的事情,,听着听着,你想起电台有方言节目介绍过遂宁话,和千里之外的桂林话竟然有些相似的发音,2念成e,6念陆,热水叫lai水,这应该是湖广填四川的痕迹;不过,你对巴蜀人津津乐道的“湖广填四川”,总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因为语言变化的规律从来是“寡不敌众”,人数少的语言一定被人数多的同化,四川话显然不是湖广话,如果四川人都来自湖广,为什么不说湖广话?
前往象山镇的水泥路面有些破旧了,坑坑洼洼略有颠簸,二十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在桥头的路口停下,郪江的水平静而浑浊,小镇并无特色,杂乱的民房中,靠着郪江边的一个新楼盘让你有点好奇,和大城市一样的现代楼房,原来是集市和住宅合一的商住楼,“现房出售,五证齐全,即买即用”,横幅广告如是说;从这个楼盘旁边绕上来,正是小镇的核心,十字街,终于看到一家不是面馆,而是以炒菜为主的饭店,老板娘热情招呼,穿过大厨旁边的走道,里面还比较开阔,已经有两桌人在吃了,其中一桌是说普通话的,外地来做生意的吧,没有人高谈阔论,让你觉得这里的人似乎比一般的农村更有涵养;你看见了脚板薯,也看见人家点的豆腐,很好吃的样子,但最终你在门口摆着的几样蔬菜中挑选了茭笋来炒肉片,一块猪头肉,炒豌豆尖;等几个菜上来,还送了个一盆白菜汤,你真的有点惊奇了,竟然完全没有花椒的麻味儿,也几乎没有辣味,且不说卤猪头肉,茭笋肉片只用了少量豆瓣做调料,炒豌豆尖甚至没有放红辣椒,这口味的川菜算得上是另类了,让你不由又想起了“湖广填四川”。
既然来寻幽,你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走小路,出门前向老板娘确认一下,沿着郪江东岸能否走到大英,老板娘脱口而出“你好凶哟”,你一怔,然后大家都哈哈笑起来了,你说明了来意,是要远足,老板娘说能走得到,要走3个小时,出去有段路不好走。
刚出镇子,道路变得有点泥泞,在路上踮着脚蹑行,你不禁疑虑,这样走何时能到?后面走上来个老太太和穿拖鞋的少年,你打探前面是否还是这样的烂路,老太太说前面木得好远就是好路;果然,两百米后,看到小坡后面的路,好得让人不敢相信,尚未完工的水泥路,没有车,更显得宽敞,沿着郪江弯弯曲曲,在阴霾的天空下通向模糊不清的远方;这时节的草木多数依旧青翠,芦苇正抽穗开花,玉米已经变成枯褐色,但零零星星的种植未能改变绿色的大背景,现在种水稻的地也少见了,大家吃什么?;只有大豆的叶子成了鲜艳的黄色,给田地带了一小片秋色和亮丽;路边的眉豆和嫩叶是紫红色,茄子是紫色的,常见的还有红薯苗,四川人叫红苕;四川的山岩是紫褐色的,据说这是侏罗纪紫色砂岩,风化成的土壤也是紫褐色,显得要比华南的黄壤肥沃,那从外地入川的老人总喜欢说四川的青菜好吃,这和少施化肥是有关系的。
农家似乎喜欢种植几根甘蔗点辍门前,屋子旁边常有高大的芭蕉伴随,附近有数只斑鸠盘旋,远处有白鹭单飞;老的泥巴房子的大都废弃了,留下石磨、箩筐、簸箕、等等旧时的用具,凌乱而萧条;新房子也有人去楼空的,房产泡沫不仅仅出现在城市;新房子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外墙砖也都一模一样,远看以为是传统的蝙蝠纹饰,近看似乎是一对横向摆放的叶子;一路走来,见到的多是老头老太,老一点的坐在门口发呆,60多岁的还得下地干活,能见到些孩子,一般没到打工的年龄,偶尔见到像刚刚学打鸣的小公鸡那种年纪的半大小子,骑着摩托车带着小伙伴呼啸而过,女娃娃骑电瓶车,也一样飞快,似乎都是没人管教的结果。
你不免想到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工厂把农村人口抽空,乡村变得如此寂静,史学家都不得不花些篇幅描述这个现象;当下的中国同样在经历一场前无古人的工业革命,但和英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城市是个嫌贫爱富的主儿,打着共同富裕的旗号用户籍拒绝接纳农村的老人和孩子,除非有钱买一套不知暗含了多少税费的商品房。
走了大约一半的路程,大路毫无征兆地在山坡前中断了,怪不得这条路没车走,是条断头路;赶紧张嘴问一个推两轮车的老太太,六十岁左右的她正推着一车红薯藤往村里返回,点拨说,从村里有小路,上坡后有个庙子,然后倒左手边走;跟着老太太走了仅仅百米左右就到了小路的入口,这是条老的水泥村道,两三米宽,走摩托车没问题,两边树木繁茂,走到坡上视野才开阔起来,远处在云遮雾罩中,郪江平静如镜,河边的耕地,农舍,钓鱼者,,郪江风景尽收眼底。
坡顶拐弯处,大榕树后面更高处,果然有个小庙,你怀着好奇心上去探究,红色的瓦顶是新式大瓦,说明至少近期翻新过;大门锁着,你本无意进去,里面有收音机的响声,隔着门瞄了一眼,里面有点杂乱,中间一尊塑像,两边各贴着一张印着“毛泽东同志”的大头像,你后悔没有问一声老太太这个庙子叫什么,因为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小庙的牌匾或碑刻;古人说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和这里的青山秀水一样有特别的灵性,据考证,道教发源于大邑的鹤鸣山,创立者张道陵,沛国人,本是太学生,博通五经,得黄帝九鼎丹法,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道书廿四篇,创五斗米教;后来传至青城山,成都亦有青羊宫,只是如今本土的张天师和太上老君,被西土来的佛陀或马克思打得落花流水,日渐式微,小庙宁可贴一张杀人如麻的同志像,也不会弄一尊张三丰;你想去郪江镇探幽的一个原因是,旁有云台山、云台观,号称四川第二大道教名胜,中国四大著名道观之一,那里也许有真正传统的文化遗产;和广东人痴迷于关公和财神不一样,巴山蜀水自古以来盛产奇思妙想,造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不论是江油的李白,还是眉山的苏轼,及至千年之后,打动着那位高姓的作家去探访心中的灵山。
山间小路弯曲而幽静,路过了农舍、种蘑菇的大棚、喷水的鱼塘、废弃的小学,见到过鸡鸭鹅狗猫,遇着生人的鹅比狗还凶,呱呱的叫声反衬出村庄的寂静;在经过一座房子旁的水田,看到了久违的茭笋,午餐之后一直惦记着这种长相介于水稻和甘蔗之间的大草;徒步快要结束的时候,见到了山崖上的野菊花,小红果,这是秋的象征。
最后沿着郪江的一段又是烂路,比之前那段更甚,全是烂泥,前面隐隐可见有工地,施工把泥土翻到了路上,这时候恨不得给过往的摩托车十块钱,带过这段泥泞的烂路;幸好还是没走多远,到了拐弯的小坡顶,豁然开朗,下面是四车道,有高大路灯的大路,到城市边缘了;你的腿有点乏力了,感叹今日的旅途仿佛是对人生的感悟——开始一段有点艰难,然后风景逐渐展开,到达顶点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接着是曲径通幽,最后一段旅途是痛苦的,但最终看到了海市蜃楼般的城市和楼房,那是天堂;看到这普通的县城都把楼房建到了荒郊僻野,你心中有个小小的希望,天堂不要有那么多烂尾楼。
天色开始变暗,手机显示四万步在望,虽然你没有寻访到郪江古镇,但一路的景色已经给了你回报;你的凶猛、行走的步数、都创了自己的记录。
-------------------------------------------
向第一个以中文写作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先生行健致敬,感谢孩子的同学的妈妈推荐《灵山》。
这一天各种计划都不合适,远的太耗时,近的都去过;直到早上8点出门前,才用手机APP买了火车票;你的同伴以为要到了车站才决定去哪儿,磨蹭了一阵子才到集合点,迟到了,只好一路小跑,跑进地铁、奔去打票、冲进火车最近的一个门,开车前两分钟上了车,否则很可能没了这一天的故事。
![]() |
出门的时候有隐隐约约能感觉得到的毛毛雨,气温17度,多数人穿两件衣服了, 正适合走路。你没做任何攻略,凭着一点点直觉,看地图那里离大英不远,因此买了到大英县城的动车票,这里到郪江古镇的直线距离似乎只有二十公里,但地图上没有标出大路的地方总让人心里有些不踏实;大英高铁站在高高的山上,出了车站,面对拉客的各种司机,你问了一个开三轮的女人,“到郪江古镇好多钱?”,她愣了一下,“郪江古镇?在哪儿哟?”,你的心咯噔一下,跑客运的人都不知道;女人回头大声问后面的那些男司机,终于有见多识广的人回答了,“在三台县,有五、六十公里”,他们没有前往的意思,你也明白,要他们去一个没有回程客人的地方,除非付双倍的车费。
只能到汽车站碰碰运气,坐了两站公交车才发现新建的大英客运站就在高铁站的坡下,本可以走路下去的;车站里面冷冷清清,你先观察了一阵子墙上的时刻表,上没有“郪江古镇”,你小心翼翼问售票厅里唯一的售票员,女的,她一脸疑惑,表示不知道这个地方;你试着跟她解释,就在不远的地方,她大声叫唤侧后方的男人,也许是个领导,然后从售票窗口的洞里传出他隐隐的声音,他知道郪江镇在哪个方向,但没有车去。你只好走到一旁,拿出手机研究地图,东边是涪江,这是大江,还瞄到了一个叫“沱牌镇”的地方;西北,郪江镇的方向,地图上是一条细细的江,有个象山镇,这个名称似乎有某种暗示,强化了你前往的兴趣;再一打听,车站等会儿就有车发往那里,于是决定了,去象山镇。
中巴车有点旧,乡下的车大都这样;车从县城内经过,在快出城的地方,一个名叫“太吉桥售票点”的站点上客;上来一个哭哭啼啼要回娘家的女人,大约是因为男方的家人没有善待她家的来客,委屈了,年轻的男人不太懂事,这时候还在责备她,但最终还是被男方家的两个女人连哄带劝拉下了车;一对小两口,带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孩,好久没见这么小的娃娃了,司机没让他们坐在车门旁的座位,现在安全意识都提高了,后来他们和一个40岁左右的女人,轻声谈论着家里打官司的事情,,听着听着,你想起电台有方言节目介绍过遂宁话,和千里之外的桂林话竟然有些相似的发音,2念成e,6念陆,热水叫lai水,这应该是湖广填四川的痕迹;不过,你对巴蜀人津津乐道的“湖广填四川”,总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因为语言变化的规律从来是“寡不敌众”,人数少的语言一定被人数多的同化,四川话显然不是湖广话,如果四川人都来自湖广,为什么不说湖广话?
前往象山镇的水泥路面有些破旧了,坑坑洼洼略有颠簸,二十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在桥头的路口停下,郪江的水平静而浑浊,小镇并无特色,杂乱的民房中,靠着郪江边的一个新楼盘让你有点好奇,和大城市一样的现代楼房,原来是集市和住宅合一的商住楼,“现房出售,五证齐全,即买即用”,横幅广告如是说;从这个楼盘旁边绕上来,正是小镇的核心,十字街,终于看到一家不是面馆,而是以炒菜为主的饭店,老板娘热情招呼,穿过大厨旁边的走道,里面还比较开阔,已经有两桌人在吃了,其中一桌是说普通话的,外地来做生意的吧,没有人高谈阔论,让你觉得这里的人似乎比一般的农村更有涵养;你看见了脚板薯,也看见人家点的豆腐,很好吃的样子,但最终你在门口摆着的几样蔬菜中挑选了茭笋来炒肉片,一块猪头肉,炒豌豆尖;等几个菜上来,还送了个一盆白菜汤,你真的有点惊奇了,竟然完全没有花椒的麻味儿,也几乎没有辣味,且不说卤猪头肉,茭笋肉片只用了少量豆瓣做调料,炒豌豆尖甚至没有放红辣椒,这口味的川菜算得上是另类了,让你不由又想起了“湖广填四川”。
![]() |
既然来寻幽,你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走小路,出门前向老板娘确认一下,沿着郪江东岸能否走到大英,老板娘脱口而出“你好凶哟”,你一怔,然后大家都哈哈笑起来了,你说明了来意,是要远足,老板娘说能走得到,要走3个小时,出去有段路不好走。
刚出镇子,道路变得有点泥泞,在路上踮着脚蹑行,你不禁疑虑,这样走何时能到?后面走上来个老太太和穿拖鞋的少年,你打探前面是否还是这样的烂路,老太太说前面木得好远就是好路;果然,两百米后,看到小坡后面的路,好得让人不敢相信,尚未完工的水泥路,没有车,更显得宽敞,沿着郪江弯弯曲曲,在阴霾的天空下通向模糊不清的远方;这时节的草木多数依旧青翠,芦苇正抽穗开花,玉米已经变成枯褐色,但零零星星的种植未能改变绿色的大背景,现在种水稻的地也少见了,大家吃什么?;只有大豆的叶子成了鲜艳的黄色,给田地带了一小片秋色和亮丽;路边的眉豆和嫩叶是紫红色,茄子是紫色的,常见的还有红薯苗,四川人叫红苕;四川的山岩是紫褐色的,据说这是侏罗纪紫色砂岩,风化成的土壤也是紫褐色,显得要比华南的黄壤肥沃,那从外地入川的老人总喜欢说四川的青菜好吃,这和少施化肥是有关系的。
农家似乎喜欢种植几根甘蔗点辍门前,屋子旁边常有高大的芭蕉伴随,附近有数只斑鸠盘旋,远处有白鹭单飞;老的泥巴房子的大都废弃了,留下石磨、箩筐、簸箕、等等旧时的用具,凌乱而萧条;新房子也有人去楼空的,房产泡沫不仅仅出现在城市;新房子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外墙砖也都一模一样,远看以为是传统的蝙蝠纹饰,近看似乎是一对横向摆放的叶子;一路走来,见到的多是老头老太,老一点的坐在门口发呆,60多岁的还得下地干活,能见到些孩子,一般没到打工的年龄,偶尔见到像刚刚学打鸣的小公鸡那种年纪的半大小子,骑着摩托车带着小伙伴呼啸而过,女娃娃骑电瓶车,也一样飞快,似乎都是没人管教的结果。
你不免想到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工厂把农村人口抽空,乡村变得如此寂静,史学家都不得不花些篇幅描述这个现象;当下的中国同样在经历一场前无古人的工业革命,但和英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城市是个嫌贫爱富的主儿,打着共同富裕的旗号用户籍拒绝接纳农村的老人和孩子,除非有钱买一套不知暗含了多少税费的商品房。
走了大约一半的路程,大路毫无征兆地在山坡前中断了,怪不得这条路没车走,是条断头路;赶紧张嘴问一个推两轮车的老太太,六十岁左右的她正推着一车红薯藤往村里返回,点拨说,从村里有小路,上坡后有个庙子,然后倒左手边走;跟着老太太走了仅仅百米左右就到了小路的入口,这是条老的水泥村道,两三米宽,走摩托车没问题,两边树木繁茂,走到坡上视野才开阔起来,远处在云遮雾罩中,郪江平静如镜,河边的耕地,农舍,钓鱼者,,郪江风景尽收眼底。
![]() |
坡顶拐弯处,大榕树后面更高处,果然有个小庙,你怀着好奇心上去探究,红色的瓦顶是新式大瓦,说明至少近期翻新过;大门锁着,你本无意进去,里面有收音机的响声,隔着门瞄了一眼,里面有点杂乱,中间一尊塑像,两边各贴着一张印着“毛泽东同志”的大头像,你后悔没有问一声老太太这个庙子叫什么,因为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小庙的牌匾或碑刻;古人说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和这里的青山秀水一样有特别的灵性,据考证,道教发源于大邑的鹤鸣山,创立者张道陵,沛国人,本是太学生,博通五经,得黄帝九鼎丹法,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道书廿四篇,创五斗米教;后来传至青城山,成都亦有青羊宫,只是如今本土的张天师和太上老君,被西土来的佛陀或马克思打得落花流水,日渐式微,小庙宁可贴一张杀人如麻的同志像,也不会弄一尊张三丰;你想去郪江镇探幽的一个原因是,旁有云台山、云台观,号称四川第二大道教名胜,中国四大著名道观之一,那里也许有真正传统的文化遗产;和广东人痴迷于关公和财神不一样,巴山蜀水自古以来盛产奇思妙想,造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不论是江油的李白,还是眉山的苏轼,及至千年之后,打动着那位高姓的作家去探访心中的灵山。
山间小路弯曲而幽静,路过了农舍、种蘑菇的大棚、喷水的鱼塘、废弃的小学,见到过鸡鸭鹅狗猫,遇着生人的鹅比狗还凶,呱呱的叫声反衬出村庄的寂静;在经过一座房子旁的水田,看到了久违的茭笋,午餐之后一直惦记着这种长相介于水稻和甘蔗之间的大草;徒步快要结束的时候,见到了山崖上的野菊花,小红果,这是秋的象征。
最后沿着郪江的一段又是烂路,比之前那段更甚,全是烂泥,前面隐隐可见有工地,施工把泥土翻到了路上,这时候恨不得给过往的摩托车十块钱,带过这段泥泞的烂路;幸好还是没走多远,到了拐弯的小坡顶,豁然开朗,下面是四车道,有高大路灯的大路,到城市边缘了;你的腿有点乏力了,感叹今日的旅途仿佛是对人生的感悟——开始一段有点艰难,然后风景逐渐展开,到达顶点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接着是曲径通幽,最后一段旅途是痛苦的,但最终看到了海市蜃楼般的城市和楼房,那是天堂;看到这普通的县城都把楼房建到了荒郊僻野,你心中有个小小的希望,天堂不要有那么多烂尾楼。
天色开始变暗,手机显示四万步在望,虽然你没有寻访到郪江古镇,但一路的景色已经给了你回报;你的凶猛、行走的步数、都创了自己的记录。
-------------------------------------------
向第一个以中文写作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先生行健致敬,感谢孩子的同学的妈妈推荐《灵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