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美讲堂”秋季学术月 - 保科丰巳·讲座回顾1107
活动回顾
引言
2017年11月7日,“上美讲堂”秋冬学术月邀请来了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保科丰巳教授就“社会与艺术”的主题为同学们带来系列学术讲座分享。今天保科教授和同学们交流的是他最新的艺术项目,在他家乡和当地政府,不久前完成的天空艺术节。
嘉宾介绍
保科老师首先是一位当代艺术家,他从80年代开始就在国际上为人所知,作品有着非常显著的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他比较喜欢用木质的材料以及水墨,他小时候特别喜欢画水墨,写书法,随着他的艺术发展和工作内容的丰富,他近年来更多地关注于当代艺术和社会环境的结合,也就是我们今天很熟悉的像日本的大地艺术节这样一种方式,用当代艺术的方式来进入社会。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艺术家在国际上有过多次展览:
1982 “第12回巴黎双年展”巴黎市立近代美术馆
1984 “日本当代美术展”瑞士国立博物馆、日内瓦美术馆
1986 “日本当代美术展”国立台北现代美术馆
2003 第二届“大地艺术节”越后妻友三年展
2008 “国际新媒体 双年展” 中国北京
2010 “环境与美术”展 夏威夷大学美术馆 美国
2011 “釜山双年展” 韩国
2014 “青岛中日韩雕塑展” 中国
2014 市原双年展“3D山水画项目” 上野森美术馆获奖展特邀展出
2016 “RAIGHT OF DARKNESS”南京美术馆 中国南京
用艺术的力量改变、社会,改变人的感觉
保科老师从三十六年德国出现的一个把艺术和社会结合起来的艺术活动引入,谈到五年之后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的那位部长作为一位艺术策展人承接了一个在东京附近市区的改造,用公共艺术的力量来改造市区。
随后,保科老师具体分析了这些艺术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选择了日本最贫困的地区来进行,并举出两个地区的例子:有一个地区,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那个面向太平洋的日本,它是靠近日本北部、冬天暴雪成灾的区域,年轻人纷纷离开只有一些老人家还留守在那里;还有这样一个地区,原来是一个内海区域的观光胜地,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那里不仅被忘记,甚至成为工业废品投放的垃圾地,前后形成了严重的反差。试想,在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地区,使用经济手段去复兴是何其艰难?此时,艺术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高科技不断进步,艺术的力量显示出这样一种独到的力量。
根据预测,也许在45年之后,整个社会会发生颠覆性变化——约40%的旧型产业会消失而出现新的产业,这些新的产业就是艺术性的企业。从职业上来看,虽然普通的设计行业现在依然存在,但是人类新的感知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或许在45-50年后就会主导我们的社会。所以东京艺术大学也在根据这样的变化进行调整,有大量的工作都转向了关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今天讲座的主题——社会与艺术,便是讲述社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用艺术的力量去改变社会,改变人的感觉。
“生活就是艺术”
生活是不是艺术呢?换一种思考,艺术是否也是生活呢?实际上日本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些独一无二的艺术,我们应当关注这样一种独特性。
保科老师以一个日本中部东边由两个高低共同构成的一个村落为例,在这样小的一个地方却有着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有400多个人造的小池塘,人们把雪融化的水引到这边来,大概五户人家共有这样一个小池塘,就像私有的蓄水池一样。两边都是山,山上有人家,他们就围绕着小池塘来过他们的生活,水是非常非常干净的,没有污染,用这么干净的水栽培出来的水稻大米也是非常好吃的。
就是这样的一种区域特征性,除了这些农业之外没有什么更大的产业了。平均年龄67岁,年轻人都到城里去了,把父母亲留在那个村落中。如果像这样一个地方怎么样让年轻人生活的有意思,相对于去办工厂企业,搞这样一种艺术项目可能会有意思。如果在这里搞工厂的话,这400个水池就必将受到污染了,那些年轻人从城里回到这边来看到林立的烟囱,水池都消失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作为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总是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父母亲生活的地方。每个人的身体中都会有一些像DNA一样的、固有的、难以放弃的东西。40年之后,如果让我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的话,艺术生活非常重要。如果随着长辈的去世,年轻人的离开,这样一种DNA会产生断层,我们自己的生命也好还是精神也好也会逐渐消失的。由此可见,如果这里一定是不能建设工厂的,因为让这些池塘成为年轻人或者下一代能够愉快生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大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首先这种构思、作品的包装,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大家生活的地方,或者是基于自己的个人生命经验来进行创作,艺术的感觉和你们出身的家乡是脱不开关系。
社会与艺术创想
在这次的天空艺术节项目中,一位叫丰福亮的艺术家在当地废弃的材料,做了一个巨大的迷宫,里面有一许多陈列品,如同一个画廊。
【植物的声音】
【野生的鸟】
接下来,保科老师介绍了他自己的作品——听雨的声音。首先,他讲起了这个名字的由来:童年的时候,保科老师生活在传统的老房子里面,像茅草房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子也在逐渐逐渐变化,这些茅草房留在他的记忆里面就是睡觉时外面的雨的声音。
怎样来表现这样一种听雨的感觉呢?保科老师为了还原儿时的记忆,亲自上阵,从地基到屋顶,从外墙到内部摆设,都是放照日本式的老式手法,纯手工制作,收集来一些废置的桌子、碗等器具摆放于屋中,在房顶上还种上了清新的花草,甚至为此造了一个水循环系统。用当地的东西构成图像,以引起观众的回忆,将人类最先进的高客观和最传统的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把艺术的创想和未来结合在一起。这便是基于自由的创造性,只有能够创想艺术的艺术家才适合未来的世界。
“我们活在世界上从事各种活动,实际上所有的和我们刚才说过的DNA都是离不开的,只有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创造出来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自己。”讲座最后,保科老师送给在场的同学们这样一句话,希望同学们记住社会与艺术的本质关系并且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与极高的价值。
【精彩Q&A】
学生:天空艺术节举办之后,我看到有些艺术家,也有些当地的人。那最后展览完成的时候,这是艺术还是生活?当地的那些人对这个展览是怎么样的看法?
保科丰巳:在这个过程当中,艺术家和当地的劳动者也是有沟通的,实际上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当地30岁左右的还正在种水稻的年轻人,他们对稻谷栽培的方式也有很多的想法,在艺术家看来这就是艺术。我也不断地在思考到底什么是艺术,实际上艺术发展到今天是一个新的话题,一定要用新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我们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例子,也是艺术介入社会,生活介入乡村,我自己参加过两次这种,我们这边也是有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甘肃的,那也是我去过的地方,艺术在那里的发展,在乡村里的介入会显得比较很唐突,要怎么样更好地去和当地的文化融合,或者说我们如何真正地去影响到他们、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呢?
保科丰巳:像这样一种艺术进入乡村的活动,一定不能是基于自己的想法,首先要基于当地的需求,最重要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怎么样来营造更加有亲和力的生活环境,那这生活环境和他们有切身利益的。考虑这些贫困地区无非两个层面,一个是老年人,一个是怎么样留住年轻人,从这方面去摸索,也许是一个借鉴。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让人家能够感受到未来的希望,让当地落后的村民看到未来社会的希望,给他们一些新的高科技的元素让他们体验。还有使人有教养,没有一个人说我愿意成为没有教养的人,就比较讲究礼节的,有文化品位的,营造这样一种空间让当地人去体验,这也是给他们向上的空间。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要当地独特的,要让外来的人体验到这个东西只有这里有,外面是没有的。在中国也一样,是要去挖掘这些东西。还有就是说把当地独特的元素挖掘出来,怎么样和未来来建立联系,创新的一种思维,用一种有品位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一种创造,就形成艺术。
你有这样一种艺术的品位,希望你最大能量去发挥自己的努力。如果你要做一定要有信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任何事情哪怕你一个人也能实现,不能够去害怕。
引言
2017年11月7日,“上美讲堂”秋冬学术月邀请来了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保科丰巳教授就“社会与艺术”的主题为同学们带来系列学术讲座分享。今天保科教授和同学们交流的是他最新的艺术项目,在他家乡和当地政府,不久前完成的天空艺术节。
嘉宾介绍
![]() |
保科老师首先是一位当代艺术家,他从80年代开始就在国际上为人所知,作品有着非常显著的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他比较喜欢用木质的材料以及水墨,他小时候特别喜欢画水墨,写书法,随着他的艺术发展和工作内容的丰富,他近年来更多地关注于当代艺术和社会环境的结合,也就是我们今天很熟悉的像日本的大地艺术节这样一种方式,用当代艺术的方式来进入社会。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艺术家在国际上有过多次展览:
1982 “第12回巴黎双年展”巴黎市立近代美术馆
1984 “日本当代美术展”瑞士国立博物馆、日内瓦美术馆
1986 “日本当代美术展”国立台北现代美术馆
2003 第二届“大地艺术节”越后妻友三年展
2008 “国际新媒体 双年展” 中国北京
2010 “环境与美术”展 夏威夷大学美术馆 美国
2011 “釜山双年展” 韩国
2014 “青岛中日韩雕塑展” 中国
2014 市原双年展“3D山水画项目” 上野森美术馆获奖展特邀展出
2016 “RAIGHT OF DARKNESS”南京美术馆 中国南京
用艺术的力量改变、社会,改变人的感觉
![]() |
保科老师从三十六年德国出现的一个把艺术和社会结合起来的艺术活动引入,谈到五年之后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的那位部长作为一位艺术策展人承接了一个在东京附近市区的改造,用公共艺术的力量来改造市区。
![]() |
随后,保科老师具体分析了这些艺术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选择了日本最贫困的地区来进行,并举出两个地区的例子:有一个地区,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那个面向太平洋的日本,它是靠近日本北部、冬天暴雪成灾的区域,年轻人纷纷离开只有一些老人家还留守在那里;还有这样一个地区,原来是一个内海区域的观光胜地,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那里不仅被忘记,甚至成为工业废品投放的垃圾地,前后形成了严重的反差。试想,在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地区,使用经济手段去复兴是何其艰难?此时,艺术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高科技不断进步,艺术的力量显示出这样一种独到的力量。
![]() |
根据预测,也许在45年之后,整个社会会发生颠覆性变化——约40%的旧型产业会消失而出现新的产业,这些新的产业就是艺术性的企业。从职业上来看,虽然普通的设计行业现在依然存在,但是人类新的感知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或许在45-50年后就会主导我们的社会。所以东京艺术大学也在根据这样的变化进行调整,有大量的工作都转向了关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今天讲座的主题——社会与艺术,便是讲述社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用艺术的力量去改变社会,改变人的感觉。
“生活就是艺术”
生活是不是艺术呢?换一种思考,艺术是否也是生活呢?实际上日本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些独一无二的艺术,我们应当关注这样一种独特性。
![]() |
保科老师以一个日本中部东边由两个高低共同构成的一个村落为例,在这样小的一个地方却有着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有400多个人造的小池塘,人们把雪融化的水引到这边来,大概五户人家共有这样一个小池塘,就像私有的蓄水池一样。两边都是山,山上有人家,他们就围绕着小池塘来过他们的生活,水是非常非常干净的,没有污染,用这么干净的水栽培出来的水稻大米也是非常好吃的。
![]() |
就是这样的一种区域特征性,除了这些农业之外没有什么更大的产业了。平均年龄67岁,年轻人都到城里去了,把父母亲留在那个村落中。如果像这样一个地方怎么样让年轻人生活的有意思,相对于去办工厂企业,搞这样一种艺术项目可能会有意思。如果在这里搞工厂的话,这400个水池就必将受到污染了,那些年轻人从城里回到这边来看到林立的烟囱,水池都消失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作为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总是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父母亲生活的地方。每个人的身体中都会有一些像DNA一样的、固有的、难以放弃的东西。40年之后,如果让我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的话,艺术生活非常重要。如果随着长辈的去世,年轻人的离开,这样一种DNA会产生断层,我们自己的生命也好还是精神也好也会逐渐消失的。由此可见,如果这里一定是不能建设工厂的,因为让这些池塘成为年轻人或者下一代能够愉快生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大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首先这种构思、作品的包装,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大家生活的地方,或者是基于自己的个人生命经验来进行创作,艺术的感觉和你们出身的家乡是脱不开关系。
社会与艺术创想
在这次的天空艺术节项目中,一位叫丰福亮的艺术家在当地废弃的材料,做了一个巨大的迷宫,里面有一许多陈列品,如同一个画廊。
![]() |
![]() |
【植物的声音】
![]() |
【野生的鸟】
接下来,保科老师介绍了他自己的作品——听雨的声音。首先,他讲起了这个名字的由来:童年的时候,保科老师生活在传统的老房子里面,像茅草房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子也在逐渐逐渐变化,这些茅草房留在他的记忆里面就是睡觉时外面的雨的声音。
![]() |
![]() |
![]() |
![]() |
怎样来表现这样一种听雨的感觉呢?保科老师为了还原儿时的记忆,亲自上阵,从地基到屋顶,从外墙到内部摆设,都是放照日本式的老式手法,纯手工制作,收集来一些废置的桌子、碗等器具摆放于屋中,在房顶上还种上了清新的花草,甚至为此造了一个水循环系统。用当地的东西构成图像,以引起观众的回忆,将人类最先进的高客观和最传统的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把艺术的创想和未来结合在一起。这便是基于自由的创造性,只有能够创想艺术的艺术家才适合未来的世界。
![]() |
“我们活在世界上从事各种活动,实际上所有的和我们刚才说过的DNA都是离不开的,只有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创造出来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自己。”讲座最后,保科老师送给在场的同学们这样一句话,希望同学们记住社会与艺术的本质关系并且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与极高的价值。
【精彩Q&A】
![]() |
学生:天空艺术节举办之后,我看到有些艺术家,也有些当地的人。那最后展览完成的时候,这是艺术还是生活?当地的那些人对这个展览是怎么样的看法?
保科丰巳:在这个过程当中,艺术家和当地的劳动者也是有沟通的,实际上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当地30岁左右的还正在种水稻的年轻人,他们对稻谷栽培的方式也有很多的想法,在艺术家看来这就是艺术。我也不断地在思考到底什么是艺术,实际上艺术发展到今天是一个新的话题,一定要用新的角度去思考。
![]() |
学生:我们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例子,也是艺术介入社会,生活介入乡村,我自己参加过两次这种,我们这边也是有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甘肃的,那也是我去过的地方,艺术在那里的发展,在乡村里的介入会显得比较很唐突,要怎么样更好地去和当地的文化融合,或者说我们如何真正地去影响到他们、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呢?
保科丰巳:像这样一种艺术进入乡村的活动,一定不能是基于自己的想法,首先要基于当地的需求,最重要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怎么样来营造更加有亲和力的生活环境,那这生活环境和他们有切身利益的。考虑这些贫困地区无非两个层面,一个是老年人,一个是怎么样留住年轻人,从这方面去摸索,也许是一个借鉴。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让人家能够感受到未来的希望,让当地落后的村民看到未来社会的希望,给他们一些新的高科技的元素让他们体验。还有使人有教养,没有一个人说我愿意成为没有教养的人,就比较讲究礼节的,有文化品位的,营造这样一种空间让当地人去体验,这也是给他们向上的空间。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要当地独特的,要让外来的人体验到这个东西只有这里有,外面是没有的。在中国也一样,是要去挖掘这些东西。还有就是说把当地独特的元素挖掘出来,怎么样和未来来建立联系,创新的一种思维,用一种有品位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一种创造,就形成艺术。
你有这样一种艺术的品位,希望你最大能量去发挥自己的努力。如果你要做一定要有信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任何事情哪怕你一个人也能实现,不能够去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