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复兴时代的生活与展望
一个认知欲望、追求欲望、刺激欲望的时代。
若将当下的科技时代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做类比,会发现二者具有相同的发展史、价值观。
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口腹之欲被满足。人生的乐趣,开始上升到精神的高度。有志之士提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以人为中心,倡导个性解放。
也因此,我将其称为“新文艺复兴时代”。
如何将时间效益最大化,多快好省地活着,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从蒸汽到电力,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人类社会通过创造工具提高生活水平来获得进步。那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更好、更多、更快。
以商业为例,跨界成为新趋势,搞音乐的售卖情趣用品,饮料瓶上写歌词,书店混搭咖啡店,咖啡店混搭会议室。精明的商人,早已洞察人类情感诉求的缺口,试图在满足肉体需求之外,还要与客户建立深层的情感系联。情感需求被精准定位全面覆盖,需要被满足的不是某一项生活需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类的诉求已经从基本的吃饱穿暖上升到满足自己内心,意味着,现代人追求的世俗人生乐趣变得更加细致全面、难以满足。
历史由人组成,那不妨把人类历史看做一个“人”,发展过程看做“人生阅历”。那会发现,这个度过青春期的“小孩”,正走向壮年。他吃饱喝足艹够了,已经能正确区分自己的欲望了。现在,他要深入探索内心,找一些精神高潮了。
而对精神高潮的渴求,成为新文艺复兴时代的生活诉求。
托科技时代的福,较之过去,我们有心有力有钱有闲,以及更多生存与被尊重的空间。我们也有了更多途径思考内心,释放天性,寄托诉求,实现精神高潮。
报刊杂志手机电脑,一块又一块的屏幕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广阔,从而更清晰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微博微信网络平台,一个又一个的通道让我们的情绪有了发泄口,承载我们无处安放的孤独或思索。
而四通八达的网络与云数据,制造了一张张“个性标签”,文艺青年、摇滚青年、蹦迪选手、职业玩家.....网络平台进一步演变成同类之间的“交友通道”。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数据的分析推荐,添加标签,寻找同类,抱团取暖。
如果驱除孤独,获得认同,是第一重高潮。那么清晰认知,自在生活,成为了第二重高潮。
科技社会,人的竞争已从体力比拼上升到脑力比拼。如何快速战胜时代、战胜对手?学习,只有学习!成功学、管理学、营销学、两性学......我们如饥似渴学习着一切唾手可及的知识,好像学习之后我们也会成为佼佼者。所有的欲望都在被贩卖,最后都变成学习欲的兜售。
旺盛的学习欲之后,是对现状的焦虑,也是对未来的恐惧。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更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恐惧。且不说人工智能对服务行业造成的冲击,就看阿尔法狗战胜围棋高手一事,就昭示了AI程序拥有了更接近人的思维,甚至能够全面地超越人类的逻辑性思维极限。更让无数人惊呼,人工智能终结人类。
从电影《异形:契约》到《银翼杀手》,人类对所造之物反噬造物者的恐惧可见一斑。但这些恐惧是否成型,尚待考证。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迄今仍然没有任何人造物接近具有自我意识。一台最先进的笔记本电脑只能模拟1~2个人类大脑神经元,而人类大脑有上百亿神经元。人工智能从计算、演算、学习,到最后意识到自我存在,还有极大的空间存在。机器人都只是机器,无法获得自我意识,也无法拥有情绪,因而无法感知与创造。而人类思维的创造力正来自于人类的情感意识,那从一定程度来说,人工智能仍被视为一项人类工具。
但抛开这个长远未来,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取代简单重复劳作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为人类制造机器就是为了超越人类某些特质极限,行走速度有限,那就制造出车辆;感官交流通讯有限,那就制造汽车;身体劳作有极限,那就创造生产机器。
速度比不过机器,智力比不过同类,我们变得敏捷好学却焦虑。怕时代太快我们追不上,怕别人太快把我们甩太远。但这样过度膨胀的学习欲,对人类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是否,在学习中,看清了自己?
而一旦因为恐惧与焦虑,陷入当下海量盲目的学习,反而进入一个新的认知误区。我们拥有的自我意识,代表自我的判断能力。判断自己该学习、能学习的知识,并努力将其价值创造实现最大化,才是一种对于学习、未来的最好回应。
解放天性,是因为我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承载天性。重视人的价值,是因为人的欲望促进了社会发展。口腹之欲、情欲、求知欲、探索欲……一切创造来源于欲望,一切欲望来自于人,人本身是一团欲望,社会本身是一团团欲望。
感知欲望,满足欲望,刺激欲望。欲望的生灭,促进了社会进步,也创造了价值。
至于未来,那是又一次欲望满足的轮回。
题外话:
越来越觉得,ET的外星人形象其实是未来人类的形象,因为科技发展,人类已不需要劳作,创造力成为主宰,脑力劳动成为价值输出方式。我们的四肢不断退化,大脑不断运作,于是真“头大如斗”,四肢纤细。而双眼为了搜集更多信息,变成了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