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世界没有波洛
——读《东方快车谋杀案》
这本小说在大学的时候就听过,可惜一直没读。正好电影上映,读了一半,去看电影,发现布克和波洛的形象与我想象的完全相反。看完电影才把剩下的小说读完。
虽然是本侦探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依旧是以侦探解开谜团为主线,但是作者很聪明,选择一辆被雪崩阻挡的列车为故事发生地点,并且将雷切特被谋杀与阿姆斯特朗约翰女儿被绑架以致全家死亡的故事联系起来。电影省略了波洛办案时的推导,所以看电影时一头雾水。读完小说才发现波洛把每个人证词漏洞分析得很透彻,包括以一个长途电话的单词推导出家庭教师玛丽与阿姆斯特朗绑架案的关系。
电影有时候需要夸张的戏剧性,所以波洛就像一切侦探一样睿智理性,而哈巴特太太为了掩盖真相,不惜让上校将刀插入自己的背部,小说只写了在她的洗漱包中发现作案凶器。电影还增加了波洛喜爱看狄更斯小说的情节,他看书时发出的笑声让我觉得他是个可爱的人。小说的情节与语言更缜密,你会发现侦探盘问的细节,以及探寻真相的技巧。而布克的存在完全是去衬托侦探,或着是小说作者安排的读者的同伴,我们总会与布克一样思考,但是完全不是正确的方向。这种人物设置是必要的,比如福尔摩斯身旁的华生,总会让读者有代入感。
作为一个崇尚文字的人,对电影把我们想象空间占满是抱有遗憾的。但是,我发现在结局处理上,电影可能比小说更高妙些。小说在波洛推导出这是一起十二人宣判雷切特死刑的真相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帮助他们,以十二个人竭力勾勒的假象——小个子说话女里女气来黑人杀人后逃脱结案。电影是在枪声中揭露这一切,但是波洛告诉大家,他的职责是找出真相,除非大家让他死亡,才能将真相掩埋。小说波洛问了一句布克就把十二人的复仇行为看做正义行为。看电影你会发现真相和虚假间,波洛在挣扎,火车行了一夜,波洛才宣布自己的决定。我在想,这一夜的必要,波洛的职责与道义间的冲突才应该是真相。看完电影,读完小说,也让我思考:道义上的同情和寻找到的真相间,哪一个更重要?
联系到最近沸沸扬扬的江歌被杀案,江歌母亲呼吁联名将陈世峰判死刑,日本的法律很难判死刑,甚至关押十几年就放出来。江歌母亲不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哈巴特太太么?雷切特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不正是陈世峰有一天也会放出来?刘鑫的哭诉和悔恨,是不是走漏小孩行踪的护士格丽塔的表情?刘鑫、陈世峰、江歌、江歌母亲,网友似乎也是一辆摇摇晃晃列车上的人。正如布洛所说:他们形形色色,不同立场。江歌的不幸与陈世峰的残忍,刘鑫的崩溃与江歌母亲的公布信息,网友的指责和同情,让善良与自私、邪恶与正义,就像激流中的漩涡,谁能轻易分辨,又能轻易挣脱呢?
阿加莎·克里斯蒂当年创造波洛,用他原谅了复仇的犯罪,他对真相了如指掌,我们有时却连真相的触角都没看到。波洛下了火车之后,也许不会有难眠之夜,他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也留给我们永远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在灰色的地带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