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 4 非洲雕塑艺术、各大洲面具艺术
国家博物馆的两个展厅,做一对比,雕刻艺术是赤裸的精神表象,面具艺术则是隐匿的精神意向。
所以我更加认同了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若脱离文化背景,人们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来评价艺术作品之美。

周日午抵京,晚上有公务,下午来得及去国博。 出地铁,天安门广场上燥热翻腾,坐地歇脚的大人、晃动乱跑的小孩、丢弃的垃圾、叫卖的冰棍,到处乱哄哄! 只有武警战士纹丝不动笔挺伫立,此刻方显国家形象呵! 哦,我撞上了学生暑期和旅游旺季,国博大厅熙熙攘攘似超市!

(一)非洲雕塑艺术 国博馆藏,非洲雕塑展。一对龇牙咧嘴的蹲姿花豹,威严地把守着展厅。



只有几件铜材质,妇女、武士、盔甲。




整个展厅简直就是木头的堆砌!奇形怪状、密密麻麻、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诡诡异异。 六百件作品,来自马里、加纳、多哥、喀麦隆、安哥拉、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等。

祖先、巫师、王子、骑士、民众,生命或卑微似草芥、或高贵似圣灵, 任意夸大的比例、任意堆摞的姿态,反应出原始崇拜、人与天地关系。 我粗略地分类,头像类:





妇女、孩童类:










酋长、贵族类:



巫师、面具类:











战士、骑士类:





说不清楚哪类?




装饰类:


动物类:






这件,好似远古的方舟、好似当今的难民!


而这样的青年,才是非洲生机勃勃的希望所在呀。






一方水土养一方民生呀,雕塑艺术反映了精神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二)面具-灵魂的艺术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面具展,各大洲背景太费解,好在配有专家的文字解读! 角色国王、巫师、警察、法官等,阐释了(尤为农业社会)人类与自然力量的联系,我觉得每个面具背后都表达着神祗和灵魂的诉求。

想起读过的芬利《颜色的故事》,澳大利亚的锗红、吃了芒果叶的母牛尿制作的印度黄、南美洲霸王树寄生的胭脂虫、烹调的藏红花等等,这些物产都是彩绘的天然原料呵!


























































































东帝汶面具


尼泊尔面具




越南女性面具



中国19世纪李世民、庞德、判官面具

















国别不清?


感叹,因为地理之绝对性,令人类文化结果如此之迥异! 正如卡普拉《地理大报复》所写——地理历史文化的遗产,为能够做什么设定了限制。高山和部落比理论思考更重要。地图是解释过去和现在的开始。 急急离开博物馆,天安门广场地面,热气裹着双脚。 记于2013年7月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今古一相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