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我们这个最好的时代(读《浪潮之巅》,吴军著)
地球上自有国家建立以来,至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人类平均年生产总值大约在500美元左右,年景的好坏可能会导致一些起伏,但数千年来大致波动不大。我们国家因为历史原因可能更为特殊一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才超过上述水平。而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到了二零一六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仅从GDP或物质条件来看,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科技将带领我们不断向前,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从计算机发明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改变了人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在今天已是“万物互联”。毫无疑问,近几十年来我们向西方国家学习了很多,而相较于那些开创了新时代的企业,那些曾经或现在仍站立在浪潮之巅的公司,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阅读本书,第一印象吴军博士是一个大牛人,不仅是其对整个互联网发展脉络的了解,更是其对行业有深刻的了解,有着自己完整的体系。社会之中有很多人热衷于对未来做出某些预言,我们假设仅考虑事务对或错两个方面,如果他有50%的准确率,那么可知其不过是招摇撞骗之徒。如果其有60%的准确率,那么他的理论就值得一观。更进一步,如果其对未来的预言准确率超过70%,那么其肯定是非凡之人。我看的这一版《浪潮之巅》是2011年的第一版,截至今日又过去了六年,书中有些预言已被验证,有些已初见端倪,可以说很多都是正确的,这正充分展现了吴博士对整个IT行业的洞察之深。
正如作者所言,近一百年技术的发展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的巨浪,一群人、一群公司若站在了浪尖之上,时代的洪流会推着他们不断前进,最后可能造出自己也不曾想到的宏伟帝国。而从另一方面,巨浪可以将你高高抛起,也可以迅速的将你淹没,只有那些最睿智的思想,最伟大的公司才能站在时代之巅。
这本书让自己了解了很多信息技术发展的知识,虽然篇幅较长,但因为是一个又一个独立而又关联的章节,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公司,故事性很强,又与左右相互验证。虽然作者的有些观点不甚认同,但总体来讲阅读体验很好,收获不小。
比如在之前,比尔.盖茨在我眼中是一位纯技术出身的首富、慈善家。而此书给出了另外一些侧面:微软为了巩固市场,也使用了不少流氓招数;盖茨做了很多慈善,其实有很多原因是出于对法规(如遗产税等)的考虑。当然,比尔.盖茨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技术和商业天才之一,也是伟大的慈善家。而我也在想是不是作者故意黑微软,因为当时作者正在谷歌工作,对谷歌却充满了溢美之词。他把微软比作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强盛之时睥睨天下,而衰败时亦如大厦倾颓。
另外关于IT行业生态、风险投资、斯坦福大学、华尔街等作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整本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信息十分丰富。
书中第四章介绍了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详细介绍了IT行业的三个定律。当初我在书中看到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确实有了更深的体会。
摩尔定律,即每过18个月,计算机的IT性能就会翻倍。这虽然是一个经验定量,但几十年来其真的和现实符合的很好。我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的微机室里用的286的主机,还是磁盘读写,每周一次课,虽然只是练习打字,大家还是无比开心。那个时候谁家里要是有一台电脑,无疑是无比幸福的,家长可能要为此花上半年甚至一年的工资。而到了自己大学的时候,四千元的台式组装机功能已经很强大了,那时网吧已经过了最繁华的时代,开始渐渐走下坡路。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潮流。而到了今天,手机的功能已经超过了10年前的台式电脑(当然存储因为介质原因还有差距)。今天一台四千左右的电脑,已是十年前的几十倍。
安迪-比尔定律,这和摩尔定律相辅相成。即计算机行业在硬件上不断提升的性能,会被一代又一代新的软件所消耗掉。一般来讲一台电脑可以使用很长时间,虽然计算机的硬件性能每过18个月可以提升一倍,但如果软件没有更新,原来的机器依旧可以使用,这样消费者就没有了更换电脑的动力,因此软件也必须不断更新。一是可控选择的软件越来越多,二时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这其中最关键的当然还是微软的操作系统,每一次软件的升级都会对硬件有更高的要求。当你升级软件之后,发现旧电脑已经“跑不动”了,因此必须更新硬件。这样英特尔和微软都赚得盆满钵满,消费者必须不断买单。关于这一定律自己在生活中也有切实的体会:现在的智能手机行业可以说是一片红海,有那么多的厂商,每个厂商一年之中会推出数款产品,真的有那么大市场么?人们真的需要那么频繁的更新手机么?真的需要,先不谈现在社会的消费观念,单从性能角度也是必须的。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刚拿到的手机运行速度很快,到了一年之后,整体性能已大不如前,这其中很大原因是我们一次次更新软件(包括系统),新的软件要求性能更多,积少成多,运行速度越来越慢,到最后必须要更换了。所以说“王者荣耀”对手机销量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我有一次经历,因为平时不太爱更新软件,手机中很多都是旧版的程序,有天因为整理资料一次性更新了二十多款程序,后果是灾难性的,手机的速度几乎马上慢了几倍。当然是不可能再装回旧版程序了,因此必须更换手机。这里自己也得到了一个经验:如果不是特别必要,尽量不要装一些不必要的软件和频繁更新,这样手机优秀的性能可能保持更久。
反摩尔定律,这个也是和摩尔定律息息相关。即因为硬件性能的提升,一个IT公司如果18个月后卖出和现在同样的、同样多的产品,它的收入将减少一半。这条定律对硬件公司是魔鬼,对消费者却是天使。他迫使芯片制造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前进,不能停留须臾,否则将被对手超过。而这后果便是硬件的价格一降再降,二十多年前还算数奢侈品的计算机(智能手机当然也是计算机的一种),现在已成为生活的必须品了,每个家里甚至不知人均一台。
以上三个定律的核心是摩尔定律,其他两个围绕其展开。从摩尔定律提出已过去五十多年,它也终于要走到尽头,现在摩尔定律已渐渐失效。今天英特尔公司的I8系列、高通的骁龙835已达到10nm工艺,英特尔公司被人们戏称为牙膏工厂,每年高兴挤出来一点,这正是为了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种好日子似乎已经不多了。进入7nm以内,量子的不确定性将变得逐渐明显,这几乎已到了物理定律限制的极限。未来当达到壁垒之时,可能会有一些“低技术”公司进入,行业的利润会越来越薄。但我对于科技的发展还是比较乐观,新的技术正在孕育之中。
书的第十五章介绍了斯坦福大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顶级教育的差距。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一起造就了斯坦福大学,也造就了硅谷。自己之前有幸去斯坦福玩过一天,从小镇去学校的巴士免费,整个大学十分广阔,风景优美,校园建筑平均来讲比国内会矮上许多,有些不躲的历史沉淀。那天里给我映像最深的是在草地上觅食的小松鼠,见到人也完全不害怕;最难忘的是校园里的厕所太隐蔽,当天可是来来回回找了很多地方。
很难讲斯坦福和硅谷谁成就了谁,可以说缺少了一个另一个也不会存在,至少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世界其他地方绝难复制硅谷的成功,硅谷也经过了其辉煌的顶点,所谓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未来的世界会更加的精彩。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不断C2C(copy to china)欧美技术,经济不断发展,分享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红利。今天我们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或许还能做一段时间追随者,但那样的日子不会太长了。未来要想继续繁荣,创新的氛围必须更加浓厚。现在看来,无论是教育、法律、资本、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改变的还有很多,领头羊不是那么好当的。但我还是比较乐观,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这一代比上一代更优秀,下一代会比我们更加优秀。
书中十二章介绍了一些转型失败的公司,包括太阳、网景、诺威尔等;十八章介绍了一些转型成功的公司,包括诺基亚、3M和GE公司。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汹涌的浪潮袭来之时,深处潮流之中往往是难以分辨前路的,向右一步,可能使公司最终站在浪潮之巅,开创商业的新边疆;向左一步,可能万劫不复,使企业成为让人缅怀的历史。
吴军博士认为每个公司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基因,而基因的塑造,和创始团队、公司成立之初的整体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基因确定了各种生物独自的性状,确定了他们处于生态链中的位置,也决定了在环境剧烈的变动之时他们能否继续生存。商业的丛林也是一样,也遵循着进化论原理,公司的基因决定了他是否适应当时的环境,是否能历经风吹日晒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单独公司成立之初,很难确定它的基因是否优秀,但当市场中有千百个企业时,经过时间的洗礼,必有一些会最终胜出。胜者为王,历史再由胜者来装扮。我们可以找出一千个成功的理由,也可以找出一千个失败的理由。有时候失败和成功都显得得莫名其妙,这很多时候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在IT/互联网行业,这一点尤为常见。硅谷的公司是这样,中国的企业也是这样。
百年好店不是那么好开,昨天还烈火烹油,明天则可能轰然倒塌。我们这一带都经历过2008年的经济危机,这其中有太多案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好今天,憧憬未来,大家都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作者在最后一章谈了对未来的展望。没记错的话,吴博士并不十分看好新能源前景,给出的主要论据是现在太阳能的材料其实是高污染、高耗能的,很多工厂主要靠政府的补贴才能生存;而实际上在今天,和火电、太阳能等相比,核电站(核裂变发电的技术已十分成熟,核聚变发电站也发展得很快,假设有一天我们能很好掌握可控核聚变,某种程度上讲能源将变得无穷无尽)的成本其实是最低的,对环境也更为友好。一些大的核电事故使民众对其产生了很大恐惧,比如切诺贝利和福岛事件,可实际上这些都是由人祸引起。技术发展到今天,核电的各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风险已基本完全可控。欧洲的一些国家90%以上的电力已是有核电供给。当燃料能源逐渐消耗,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时,而核电越来越便宜时,我想核电的知识会进一步普及,民众会逐渐接受,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和转基因特别相似。
另一方面,作者对生物和制药技术的发展十分乐观,我和其观点完全一致。在2000年时,对一个人完整的基因测序需要数个国家共同协作,一共要花费超过10亿美金;而在不到二十年后的今天,一个科技公司数天便可以完成对你的基因测序,价格不过数百美金。从这方面来看生物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摩尔定律。不说纳米机器人,单说疾病的检测和治疗,今天比过去十年前进了多少,即使不考虑技术的加速发展,未来数十年生物医疗技术的发展也将变得极为可观。基因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在源头控制。未来的食物不仅美味,而且将更为健康。疾病也将得到更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某次我给朋友谈起,现在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已到了86岁,我们这代人的平均寿命达到100岁不成问题,他觉得我太过乐观,我说大家都可以见证,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的最后,作者简单讲述了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商业模式,当时作者正担任腾讯的副总裁,不知道写那段的文字是在之前还是之后,对腾讯的商业模式非常看好。
当时腾讯还没有上市,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也基本印证了作者的一些预言。最早的QICQ是借鉴西方的,到微信之时,已经有了很多原创的东西。吴博士认为腾讯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于虚拟化商品价值的挖掘。记得我上中学是时候,QQ空间非常火爆,通过虚拟货币(Q币)可以购买一些特别的东西,对自己的空间进行装扮,QQ的皮肤也是一样,花钱就可以变得与众不同。当时的人们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有很高的价值,网上虚拟的物品只是一串数字。那时可能很难想象几年之后会有比特币这种东西,本质可看成是一个独特算法的网游,但人们却乐此不疲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挖矿”。当世界走到今天,虚拟和现实已很深的结合,而未来无疑将变得更为紧密。
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你的东西我拿到后,我用我庞大的资源比你做得更好,腾讯发展中地方被人们诟病,这一点腾讯和微软有些相似。但有一点不同,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远不如欧美,腾讯抄的虽多,付出的代价却比微软小得多。腾讯在它的果园里不断种下一颗一颗果树,很快形成一片广阔的森林,到今天已经是超过3.7万亿港币市值的庞大帝国。腾讯游戏的口号是“用心创造游戏”,而人们戏称是“充值你才能变得更强”。无论喜欢与否,现在的我们是离不开它了。
作者对阿里巴巴的模式也非常推崇,虽然B2C、C2C都是借鉴的ebay或亚马逊,而B2B算是马云对这个世界巨大的贡献,当然这和我国独特的商业环境有很大关系。阿里经过短短十八年的发展,已经深深改变了中国的整体商业环境,帝国的建立已基本可以算是奇迹或者神话,这就是历史的洪流。刚刚结束的双十一,从开始到现在不到10年,今天已经成为了中国一个独特的购物狂欢节日。
这几天播出了《攻守道》,人们纷纷感慨“金钱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大家见识到了马师傅的独门绝技----乾坤一掷(一门源于《仙剑奇侠传》中的神奇武功)。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分钟,网上确有很多解读:什么从一开始的多方混战,接着战胜内心的欲望,然后改变金融业的生态环境,十八年走到无人去过的高峰。至少有一点寓意我觉得还是挺明确的,马师傅虽然自认为是“中国首父”,但到了警察面前还是要叫“警察叔叔”。企业在变,大的环境也在变。
毫无疑问这是个最好的时代,在可预见的未来科学的力量将更深刻的改变世界。甚至有可能我们这一代能可能跨越“某个黑洞的视界”,靠近奇点之前,在一瞬间或许可以看见全宇宙的光辉铺展在我们眼前,而人类的命运将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