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梅洛-庞蒂的先验现象学概念》小结
1、梅洛庞蒂先验现象学概念中所包含的基本要素
意向性——一方面将我们与世界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反思在不脱离这个与世界的紧密联系的同时却要松弛联系。所以,我们的理性与世界超越性之间的悖论性关系,就基于反思或自我意识与关联世界的意识之间的悖论性关系。
为了揭示这种超越性,梅洛庞蒂拒绝了基于意识统一性之上的观念论。但是,也不能够退回经验论之中,因为后者和前者一样,都预设了独立存在的世界。——认识论基础主义的拒绝
但是,需要极端反思 radical reflection——即对未反思经验的反思 。自我意识作为现象学的现象学,似乎有着基础性意义。
2、对于自然态度和认识论基础主义的批评中 解释他对世界之超越性的强调
经验论和观念论都有着共同的基础性假设——承认一个绝对真理的概念,这就意味着我们对象性意识的固定性和确定性。而梅洛庞蒂提出的“超越性”则意味着对真理概念新含义的赋予,使得它得以包含更正和改进的可能。
3、对于观念论的拒斥中,对笛卡尔式的“我思”的批评
观念论中,意识活动是关于某物的,对象是我们的意义赋予结构的构造活动下的产物。这无疑是对原初知觉的否定。对于康德主义来说,人类理性在它的对象性知识中同时构造它自身。——人类理性进入意识的统一统一中,并由此将自身对象化。而正是由于这一对象化,人类理性得以意识到它自身。
在康德主义这里,为了保证绝对的真理,因此也就是意识的绝对统一,理性主体必须能够限于任何特定的意识构造活动而意识到它自身。这一先天的确定性被称为“我思”。
作为意识统一性以及绝对真理观念的先天基础,笛卡尔式的我思必须彻底克服反思着的我和被反思的我之间的距离。由此,它必须包含着理性主体的绝对自我意识。
梅洛庞蒂拒绝了这一点,即拒绝了绝对的自我对象化与理性主体自我意识之间的相互等同。
4、自我意识概念—这使得我们的意识朝向世界的原初开放得以可能
分析知觉的我与知觉着的我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但是在具体的反思活动中,我跨越了这一距离。——通过对反思实践性的强调,梅洛庞蒂用持续的进程试图克服这一差别。所以,意识的自我同一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建立,而是经历这一个不断构成的过程。
前对象性的自我意识无法被自我对象化,其所把握的内容也不是固定的。这种“沉默的我思”通过超越性的进入意识。这既是与我存在的接触,也是我与世界的存在的接触。
5、自我意识概念的含混性
世界的超越性不及仅仅是具体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而且应该是它额尊重基础。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是我们原初意识(知觉)与超越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自我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