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刘鑫案:刘鑫之后,事件还会反转吗?
江歌刘鑫案,这两天大家肯定不会感觉陌生。
此刻的中国舆论,正围绕这起“闺蜜、血案、家庭”的真实剧情互怼。
在闹分手时被有暴力倾向男友骚扰的刘鑫,因害怕,躲在闺蜜江歌家里住了几个月。在男友找上门来的时候躲进屋里,江歌一个人在门口应付时,却被捅了十几刀,倒在血泊中,这期间,刘鑫一直没有出来查看或者求助。
一年之后,这起案件重新成为焦点,主要源于江歌妈妈被刘鑫一家拉黑后,无法联系他们,于是求助网络,将刘鑫“逼”了出来。
《局面》栏目率先采访了双方,曝光了采访视频,这起一年之前的案件在庭审即将到来之际一时间成为全民话题。
而案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刘鑫到底有没有锁门?有没有听到江歌的呼叫?如果听到了,为什么不出来?这些现在都还是谜团。可所有人都因为已知的一点零碎信息而炸裂了。
《刘鑫,江歌带血的混沌,好不好吃》《刘鑫:良心被狗吃了这种事,原来是真的》《【闺蜜为她挡刀丧命】她却安然无恙发自拍?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江歌遇害一周年:刘鑫你能不能说句实话?》……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媒体上对刘鑫及其家人的声讨几乎要冲破屏幕。舆论一边倒,每个人都在无条件地diss刘鑫以及她的一家,骂刘鑫自私、愚蠢,闺蜜为自己出头而死,而她却烫头发,和朋友聚会摆剪刀手,和江歌妈妈见面都要穿一条颜色鲜艳的裤子,江歌的葬礼也不去参加。甚至不得已答应和江歌妈妈见面,也是出于为自己平静的生活考虑,为了让网友放过她。
评论质疑刘鑫在当时有很多种选择,可她单单选了让闺蜜承担一切风险。在道德上是人渣,在道义上是帮凶。“你可以懦弱,但不可以帮凶。你可以冷漠,但不可以冷血。”在普通人都可以心怀愧疚的时候,刘鑫却可以做到在闺蜜牺牲的阴影里快乐生活,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不去忏悔,却可以要求重生。评论者们在痛惜、同情江歌面前,并不想宽容刘鑫。
舆论还在骂刘鑫的父母,冷酷无情,不仅向江歌妈妈飙脏话,还说出“你闺女叫人家杀了,你去找杀人犯,别找着俺!是她命短!”的经典语录。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就连发三条微博,批评“刘鑫的父母更应该被谴责”。
有人说,为什么人们对刘鑫更愤怒,而不去多关注真正的杀人凶手。很简单,杀人凶手大众很少去接触,而自私冷漠的人,几乎人人都遇到过,都被恶心过。人们本能地以为,杀人凶手自有法律的制裁,而对于法律无法制裁的人性,人们只能寻求道德的谴责。
事态进一步发酵,很明显已经违背了《局面》栏目的采访初衷,《局面》并不想背上“鹬蚌相争”的锅,一度以“多余的话”自辩、解释。试图奉劝那些“感同身受”的围观群众,“不应超越法律去追讨正义”、“舆论介入宜抱持冷静与克制”,“目前双方还是各执一词,其中细节至今依然不够清晰...汹涌的舆论夹杂着太多背离法治轨道的做法。一些大V借此中情绪,煽动仇恨,制造冲突,更是与现代文明和法治精神相去甚远”。
而试图冷静或者说试图挖掘事件新视角的媒体人也开始慢慢摆出一副理解刘鑫的姿态。只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也只能表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媒体人苏更生就发文称“趋利避害,是生而为人的本能,自私就是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方法”,“可你有没有想过,正是刘鑫的自私,让她保住了自己生命,让她的父母不至于像江歌的妈妈一样痛苦——这话说的很残忍,但这是事实”。这一观点立马被底下的评论反驳:自私不是问题,不承认自私才是问题。为刘鑫说话,替自私代言,虽然苏更生的那篇文章在末尾加上了对自私的边界的思考,但其所流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意识似乎被网友们逮了个正着。
稍微理性的网友开始思考刘鑫和江歌母亲见面对案件审理的影响,凤凰网的欧阳晨雨就说:“从法律上分析,这种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近亲属与重要证人之间的私下会面,很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后果。”凶犯嫌疑人陈世峰的辩护律师可能根本不用关注中国媒体就能从日文媒体的转载中拿到原告和重要证人“串供的把柄。
理性派还试图缓解刘鑫和江歌妈妈的对峙局面,试图说服双方放下仇恨与矛盾。可事情进展到这一步,和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失女的伤痛和刘鑫的漠然,很难简单用某种途径去化解。
可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案件审理结果究竟是如何的呢?
刘鑫是不是帮凶?她会不会受到法律的追责?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呼之欲出却又始终没有明确的定论。
我们在零碎的信息面前上演了一场盛大的舆论狂欢!
我们是否想过,当新的信息出来,事情惊现巨大反转,我们会不会为自己曾经的义正言辞而目瞪口呆?是否会为自己昨夜的偏激与愤怒感到愚蠢与不值?
当下的新闻语境,出现反转的剧情实在太多了。正在你在为仗剑走天涯,怀揣巨款寻找旧友儿子的老人感动不已时,第二天新闻马上反转原来老人是精神紊乱者,那份战友情谊与一诺千金的精神都只是一出闹剧与吃瓜群众的臆测。
在电影《看不见的客人》里,观众不停地猜测杀死死者的真凶是谁,怀疑原告是否清白,争论律师与原告谁更胜一筹,可谁能想到,那位能言善辩、气场强大的老年女律师,竟是伪装的死者的母亲?从头至尾她都没想过帮原告,只是利用自己律师的身份引出对方说出杀人经过而已。
再回到江歌事件本身,可能当时的争执现场,江歌被陈世峰挟持了,可能刘鑫亲眼目睹凶手杀人,见死不救。也可能江歌的母亲在高人指点下,阴谋地策划了这一出网络暴力的盛宴,目的就是发泄心中的不衡与痛苦,让所有涉事者都不好过。不可思议的反转与真相,可能就在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此时此刻发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往期精彩内容微信公众号搜索“老朱铛铛铛PG”获取
作 者丨于火锅
排 版丨秦 溦
编 辑丨大 孟
此刻的中国舆论,正围绕这起“闺蜜、血案、家庭”的真实剧情互怼。
在闹分手时被有暴力倾向男友骚扰的刘鑫,因害怕,躲在闺蜜江歌家里住了几个月。在男友找上门来的时候躲进屋里,江歌一个人在门口应付时,却被捅了十几刀,倒在血泊中,这期间,刘鑫一直没有出来查看或者求助。
一年之后,这起案件重新成为焦点,主要源于江歌妈妈被刘鑫一家拉黑后,无法联系他们,于是求助网络,将刘鑫“逼”了出来。
《局面》栏目率先采访了双方,曝光了采访视频,这起一年之前的案件在庭审即将到来之际一时间成为全民话题。
![]() |
而案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刘鑫到底有没有锁门?有没有听到江歌的呼叫?如果听到了,为什么不出来?这些现在都还是谜团。可所有人都因为已知的一点零碎信息而炸裂了。
《刘鑫,江歌带血的混沌,好不好吃》《刘鑫:良心被狗吃了这种事,原来是真的》《【闺蜜为她挡刀丧命】她却安然无恙发自拍?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江歌遇害一周年:刘鑫你能不能说句实话?》……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媒体上对刘鑫及其家人的声讨几乎要冲破屏幕。舆论一边倒,每个人都在无条件地diss刘鑫以及她的一家,骂刘鑫自私、愚蠢,闺蜜为自己出头而死,而她却烫头发,和朋友聚会摆剪刀手,和江歌妈妈见面都要穿一条颜色鲜艳的裤子,江歌的葬礼也不去参加。甚至不得已答应和江歌妈妈见面,也是出于为自己平静的生活考虑,为了让网友放过她。
评论质疑刘鑫在当时有很多种选择,可她单单选了让闺蜜承担一切风险。在道德上是人渣,在道义上是帮凶。“你可以懦弱,但不可以帮凶。你可以冷漠,但不可以冷血。”在普通人都可以心怀愧疚的时候,刘鑫却可以做到在闺蜜牺牲的阴影里快乐生活,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不去忏悔,却可以要求重生。评论者们在痛惜、同情江歌面前,并不想宽容刘鑫。
![]() |
舆论还在骂刘鑫的父母,冷酷无情,不仅向江歌妈妈飙脏话,还说出“你闺女叫人家杀了,你去找杀人犯,别找着俺!是她命短!”的经典语录。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就连发三条微博,批评“刘鑫的父母更应该被谴责”。
有人说,为什么人们对刘鑫更愤怒,而不去多关注真正的杀人凶手。很简单,杀人凶手大众很少去接触,而自私冷漠的人,几乎人人都遇到过,都被恶心过。人们本能地以为,杀人凶手自有法律的制裁,而对于法律无法制裁的人性,人们只能寻求道德的谴责。
事态进一步发酵,很明显已经违背了《局面》栏目的采访初衷,《局面》并不想背上“鹬蚌相争”的锅,一度以“多余的话”自辩、解释。试图奉劝那些“感同身受”的围观群众,“不应超越法律去追讨正义”、“舆论介入宜抱持冷静与克制”,“目前双方还是各执一词,其中细节至今依然不够清晰...汹涌的舆论夹杂着太多背离法治轨道的做法。一些大V借此中情绪,煽动仇恨,制造冲突,更是与现代文明和法治精神相去甚远”。
![]() |
而试图冷静或者说试图挖掘事件新视角的媒体人也开始慢慢摆出一副理解刘鑫的姿态。只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也只能表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媒体人苏更生就发文称“趋利避害,是生而为人的本能,自私就是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方法”,“可你有没有想过,正是刘鑫的自私,让她保住了自己生命,让她的父母不至于像江歌的妈妈一样痛苦——这话说的很残忍,但这是事实”。这一观点立马被底下的评论反驳:自私不是问题,不承认自私才是问题。为刘鑫说话,替自私代言,虽然苏更生的那篇文章在末尾加上了对自私的边界的思考,但其所流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意识似乎被网友们逮了个正着。
稍微理性的网友开始思考刘鑫和江歌母亲见面对案件审理的影响,凤凰网的欧阳晨雨就说:“从法律上分析,这种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近亲属与重要证人之间的私下会面,很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后果。”凶犯嫌疑人陈世峰的辩护律师可能根本不用关注中国媒体就能从日文媒体的转载中拿到原告和重要证人“串供的把柄。
理性派还试图缓解刘鑫和江歌妈妈的对峙局面,试图说服双方放下仇恨与矛盾。可事情进展到这一步,和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失女的伤痛和刘鑫的漠然,很难简单用某种途径去化解。
![]() |
可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案件审理结果究竟是如何的呢?
刘鑫是不是帮凶?她会不会受到法律的追责?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呼之欲出却又始终没有明确的定论。
我们在零碎的信息面前上演了一场盛大的舆论狂欢!
我们是否想过,当新的信息出来,事情惊现巨大反转,我们会不会为自己曾经的义正言辞而目瞪口呆?是否会为自己昨夜的偏激与愤怒感到愚蠢与不值?
当下的新闻语境,出现反转的剧情实在太多了。正在你在为仗剑走天涯,怀揣巨款寻找旧友儿子的老人感动不已时,第二天新闻马上反转原来老人是精神紊乱者,那份战友情谊与一诺千金的精神都只是一出闹剧与吃瓜群众的臆测。
![]() |
在电影《看不见的客人》里,观众不停地猜测杀死死者的真凶是谁,怀疑原告是否清白,争论律师与原告谁更胜一筹,可谁能想到,那位能言善辩、气场强大的老年女律师,竟是伪装的死者的母亲?从头至尾她都没想过帮原告,只是利用自己律师的身份引出对方说出杀人经过而已。
再回到江歌事件本身,可能当时的争执现场,江歌被陈世峰挟持了,可能刘鑫亲眼目睹凶手杀人,见死不救。也可能江歌的母亲在高人指点下,阴谋地策划了这一出网络暴力的盛宴,目的就是发泄心中的不衡与痛苦,让所有涉事者都不好过。不可思议的反转与真相,可能就在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此时此刻发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往期精彩内容微信公众号搜索“老朱铛铛铛PG”获取
作 者丨于火锅
排 版丨秦 溦
编 辑丨大 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