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命89:龙蟠虎伏隐真明
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欧洲传教士兼科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化略有影响。当时咱本土最有“科学精神”的,应属炼丹术士、堪舆家之类,官员中还是很罕见科学家。但状元罗洪先大致算得上一个。不过,他并非一个彻底的“自然科学家”。
1529年中状元后,罗洪先以多种文职身份,在朝廷“混”了整整十年。说他“混”,只是就后世的眼光而言,其实当时的罗洪先,一腔热情忠君报国呢!1539年,他与一些大臣联名上《东宫朝贺疏》,意思是想要太子明年接受群臣朝贺。当时,明世宗朱厚熜正以生病为借口,长期不上朝,他非常忌讳人们谈论太子临朝,这等于要赶他下台啊!所以狠狠批了罗洪先等人,撵出朝廷回家当农民。十年来落得这么个可笑下场,能不灰心丧气么?朝中为官没啥建树,如果非得总结,只能得一个“混”字。 但罗洪先是个有抱负的人。十五岁就有志于学习王守仁的“心学”。如今回家没事了,正好深入体悟。据说他三年闭门谢客足不出户默坐一榻——这儒家的学问做起来,也有点佛家和道家的意思,殊途同归吧?从罗洪先写的诸多《醒世诗》中挑一首,可略窥一斑——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这期间,他还加强身体锻炼,骑马拉弓不在话下。天文地理等堪舆方面的学问,也潜心研究。这为他后来外出考察国家地理,创造了条件。为了增补元人朱思本的《舆地图》,罗洪先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分省绘成《广舆图》两卷。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地图绘制方法,同时代只有荷兰的墨卡托能与其媲美。 ——这就是开篇说罗洪先算得上“自然科学家”,但又不彻底的原因。而“不彻底”并非贬义,因为他的知识面,远远超越一般自然科学家。 回到王守仁“心学”。这门深奥的大学问,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中国,忽然大热。各种图书以井喷之势冒出,其中多有“励志味”。不说王守仁了,即便罗洪先在世,肯定也会恼火。在这位状元看来,“心学”对内可以修身养性,对外可以安邦治国,岂能搞成“励志”那一套市井小聪明呢?罗洪先曾与自己的好朋友王畿,就“致良知”发生论争。王畿认为要顺其自然,不用丝毫外力。 似有道家味道。而罗洪先批评说:“世上哪有现成的良知!”他还说,儒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治理国家,而以没有欲望为根本。只有无欲,然后出来治理国家,方能见解精辟、力量巨大。 ——这些论调肯定不符合今天人们急求眼前利益的心态,更谈不上志存高远了。 四十一岁那年,罗洪先带门人王托等人游玩南岳衡山,与名僧楚石结为好友,又在方广寺住了七天。显然他与佛家有缘。时人怀疑罗洪先皈依了仙道,或许与此有关。太原晋祠圣母殿右侧走廊有一块“悬笔碑”,上面的诗正是罗洪先云游天下时到此而作,至今让人难以解读——
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 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