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龙根工厂的二战杂记簿——关于日本海军的若干小考证
这个月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的“二战杂记簿”归我写,那我就写写日本海军的一些东西吧
1,关于空母大凤的甲板:

航空母舰大凤号(たいほう)是日本海军的一艘重装甲航空母舰,其飞行甲板中段是有95mm装甲保护(75毫米装甲之下还有20毫米厚的特种钢板)。因为大凤服役时间非常短,留下的图片资料很少,很多考证资料是缺失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凤号的甲板被还原为纯钢铁的样子,和舰体一样的颜色(这个也有说法是橡胶的颜色)。

关于大凤号的甲板,近些年的一些考证资料证明大凤是木质的飞行甲板。首先是对一些黑白照片的还原处理。1944年5月中旬,在婆罗洲的塔维塔维锚地(Tawitawi, Borneo),大凤号留下了一些照片,侧面的,侧上方的,正上方的都有。

这张照片中,甲板和舰体的色差被解释为光影。但注意舰桥和烟囱的颜色差别,似乎不能用光影来解释。类似的,甲板和舰体(特别是舰桥)色差明显,用“木头和钢铁的色差”来解释,似乎更为合理。
后来,一些当事人的回忆浮上水面,这些回忆包括了造船技工,大凤号上的水兵和飞行员,他们的证词不约而同地提到大凤号的木质甲板。这些年来,关于大凤号甲板的质地还有各种争议,但大凤号的复原图却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木质甲板的设定。

笔者两周前有幸同一位国内的海军史考证大神闲聊,提到大凤号甲板质地的问题。他说大凤号的这些照片经过多方考证(包括光谱仪的分析),结论的确是木甲板而非暗色的钢铁或者橡胶。另外,据川崎神户造船厂工人的回忆,大凤号的甲板木材是用的最后一批运到本土的台湾桧木和缅甸柚木铺设的。在大凤号之后,南洋和日本本土之间的运输线就开始被美国潜艇切断,这种情况下大凤号之后建造的日本航空母舰,如信浓号和云龙级的几艘航母,都不可能用木头铺设飞行甲板了——比起木材,南洋的橡胶,石油和有色金属拥有运往本土更高的优先权——所以这些航母都是钢铁质地的甲板,不是因为别的,实在是因为木头都没了。
2,泰国皇家海军学院的日本203毫米舰炮:
二战中日本战败,日本帝国海军也随着日本帝国的败亡烟消云散,战后残存的日本海军装备差不多都回炉重铸了——就算有保留下来的二战日本海军装备,也都集中在日本本土(比如战舰陆奥的炮塔),在日本之外遗留的这些装备并非太多。不过位于曼谷的泰国皇家海军学院却保存了日本帝国海军的203毫米(8英寸)舰炮炮塔,这种炮塔是二战中日本重巡洋舰的标准配置,能留存至今也算是弥足珍贵。


这个炮塔的来历也非常有趣。20世纪30年代,泰国皇家海军(HTMS)需要新建船只替代老迈的Rattanakosindra级(这个词中文翻译似乎叫拉特纳科辛城)浅水重炮舰(说是重炮舰,也就两门152mm炮,说是炮艇更恰当些)。泰国虽然贫弱,但好歹也是东亚地区名义上完全独立的三个国家(中国,日本,泰国)之一,自己漫长的海岸线靠着几炮艇级别的军舰去保护又不现实,于是泰国海军要求新造的军舰需要装上重武备——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排水量仅2000吨左右的新军舰(也就是驱逐舰的吨位)被装上了两座日本海军重巡洋舰的标准8英寸炮塔,舰桥也参考了重巡青叶的设计,于是,这种“炮艇”也摇身一变,变成了“史上最小的重巡洋舰”——虽然日本海军标准的重巡洋舰航速30节以上,排水量一般过万吨,不但有五座双联装8英寸炮塔还有鱼雷,比这种航速15节,2000吨,除了两座8英寸炮塔并没有别的进攻武器的袖珍“重巡洋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泰国海军也算是有了自己的“重巡洋舰”吧。
这一级军舰自然不好意思叫“炮舰”(Gunboat)了,那就叫海防舰(Coastal Defense Ship)吧。这一级军舰造了两艘,阿瑜陀耶大城号(Sri-Ayudhya)和吞武里(Tonburi)号。两舰均开工于1936年,建成于1938年。

本来泰国海军准备再从意大利买两艘正经的巡洋舰,结果欧战爆发未果,所以吞武里和阿瑜陀耶大城这两艘船成了泰国海军最强的战舰。饶是如此,1941年1月泰国和维希法国(Vichy-France,法国被德国击败后的傀儡政府)印度支那的留守舰队发生了海战(Ko Chang海战,这个地名中文翻译成阁昌岛,也有翻译成大象岛的)。在这次海战中,面对法国的轻巡,泰国海军被轻易击败,吞武里号重伤搁浅,免遭沉没,后来送到日本修复,而阿育陀耶大城号姗姗来迟,没赶上海战。
再然后,1951年泰国发生了兵变,阿瑜陀耶大城号在兵变中被劫持,遭到攻击沉没。吞武里号一直服役到1959年,无法修复,最终退役。她的前部主炮和舰桥被放置在泰国皇家海军学院中,这就是那座8英寸炮塔的来历。

关于吞武里保存至今的主炮塔,有说法认为这个炮塔是从空母赤城或者加贺号上拆下来的。这个说法并不成立。8英寸炮塔日本海军总共开发了五款(A,B,C,D,E),A,B,C三款主炮塔搭载的是7.9英寸(200mm)炮,D和E两款主炮塔搭载的是8英寸炮。除此之外,这几款炮塔在仰角,射程上都有很大区别。航空母舰赤城号和加贺号在改造之前装备的是B型炮塔,而吞武里号装备的是D型炮塔,D型炮塔除了吞武里号之外,也是重巡洋舰妙高级的标准炮塔配置。



3:关于战舰武藏最后的涂装和一些小细节

据多方资料证实(感谢豆瓣友邻Österarm和两周前聊天的那个海军考证大神),武藏号最后一次出港的时候,舰体的颜色是非常浅的灰色(有点类似于英国皇家海军舰体的浅灰色),相对地,栗田舰队其他舰只都是比较深的灰色。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第一防空轮型阵中的武藏并非位于正中央位置(那是大和)但却非常显眼,所以美军的空袭差不多就是冲着她去了。


可怜的武藏在那天的空袭中被命中20枚鱼雷,17枚炸弹,终于在傍晚时分沉入海底。宇垣缠的回忆中,武藏号战列舰在那次海战中妥妥地就是被害舰担当了——事实上整个锡布扬海的空袭,日本海军的确也就沉了武藏这一艘船。


2015年,微软公司当年的二当家保罗艾伦(Paul Allen)发现了武藏号战列舰的残骸。武藏号躺在1000米深的海底,在一个海底断崖的山脊处。

保罗艾伦的发现也证实了武藏号幸存者关于防空武器的证言——武藏号在吴港改造的时候在烟囱两侧各安装了一个28连装的120mm对空火箭弹发射器,类似的装置也出现在空母瑞鹤号上。据幸存者回忆,防空火箭打出的弹幕“像章鱼触手一样到处伸展”,看起来似乎能击落任何来犯的敌机。饶是如此,这种对空火箭并没有拯救武藏和瑞鹤。
4:关于日本海军的一号海防舰
2012年8月,福建漳浦附近打捞出一些二战日本军舰的残骸。这些残骸包括了很多东西,比如军舰的动力曲轴,子弹,炮弹,一些水兵的私人物品等等。台湾海峡是二战期间日本本土和南洋联系的重要通道,有些著名的日本军舰,比如驱逐舰天津风和战舰金刚,都沉没在这个海峡附近。现场发现的一些物品中,有一个写着水兵姓名的木牌—— 脇田武男 。上周我和友邻谢里登大道一起查了查这个人的服役经历,发现在日本帝国海军的第一号海防舰的服役人员名单里出现过这个名字,虽然这人的籍贯和木牌上有些许出入(木牌上写着这人是兵库县的,而我们查到的结果, 脇田武男是爱知县人),不过这也基本可以证实这个沉船的残骸很可能就是日本帝国海军的第一号海防舰。


我们做出判断的依据有如下几个,首先,大量的弹药说明这是军舰不是运输船。其次,在台湾海峡靠近福建一侧沉没,可以排除战舰金刚(她是在台湾近海沉没的,何况这军舰残骸的动力系统对于战舰太小),至于在福建一侧沉没的军舰,驱逐舰天津风和一号海防舰都是在一次任务中被击沉的,两艘军舰上有重名者,且都同时出现在一个战场上的概率,似乎低了点。综上所述,这个沉船残骸很可能是日本帝国海军的一号海防舰。
一号海防舰于1945年4月6日在护送南洋船团回九州门司的途中,在台湾海峡遭遇美军B25轰炸机,于空袭中沉没。这艘舰上有175人,有155人当场死亡,剩下的20人遭遇美军扫射,后来都死在了医院里。一号海防舰被攻击和沉没的过程被美军拍了下来,流传后世。




5,“喷气式”樱花自杀火箭
拜某些动漫作品所赐,“樱花”自杀火箭大概是日本海军末日的自杀兵器中名气最大的一种了。这种人操炸弹靠着固体火箭发动机能够达到极快的撞击速度,理论上是无法拦截的。二战末期,投入实战的樱花11型给美国舰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缺陷,樱花必须在距离目标37公里之内由载机(一般是笨重的一式陆攻)投放,大部分情况下带着樱花的一式陆攻还没有接近这个距离就会遭到击落。


有鉴于此,日本海军开发了装备喷射发动机(比喷气式发动机更原始的设计)的樱花22型,希望延长樱花的射程。这种樱花22型计划由更灵活的银河轰炸机搭载,考虑到载机的尺寸,以及樱花22型有自主飞行能力的事实,樱花22型的翼展比11型短了不少,而且机体后部有给喷射发动机预留的进气口。22型樱花造了50枚,并未来得及投入实战。

不过22型樱花还是有实物留存。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NASM)馆藏的樱花就是一枚典型的22型,可以很明显看到它和挂在靖国神社的11型樱花的差别。

既然是杂记簿,先写到这里好了,嗷!
-
KingGoergeV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5 00: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