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为什么我们的亲人要折磨我们,以及怎么破
序 有一种勒索,要的不是钱,而是你的情感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起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
——《新约•马太福音10:36、34、35》
我这次是要讲一个坏消息:“精神病”住在你家里。他们是我们最亲近和最尊敬的人,是我们所希望的保护者和希望保护的人。他们只伤害信赖他们的人。他们总是威胁我们内心的感受。我们感到很不舒服。
还有一个好消息:我们双方都不知道这件事。知道了就更糟。意识到是他们在施害,真的让我们好为难。我们信赖他们,他们伤害我们,我们感到好痛。于是,我们给自己吃了一片止疼药,麻痹一下自己的神经。
他威胁我要去跳河……我吓坏了,不知道为什么平时温文尔雅的男人突然变成一个恶魔……跟他在一起,真的好累。天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怕一有风吹草动他又发作。最近他丢了工作,脾气更不稳定了。
分手的事搅乱了他的整个计划。是我一手造成的,我好自私。我不能没良心,我要等他,等他好些了再离开他。
——小莎
她送我一本书,她说我们是朋友。我难过。2017年4月26日14:02(外面阳光很好,很暖)
——小智(这是他第八次被同一个人分手了)
我嘶喊着:“妈我真的好爱你,妈我真的好爱你,以后我一定好好听话……”她像从前一样,好像什么都没听见,绷着脸……门关上了。
为什么我这么不值得人爱?也许我生下来就是脏的吧。我恨,我好恨我自己。
——小彤(小彤的母亲要她去打胎,否则这个家不欢迎她)
我只是希望他(父亲)能关心我,可他一直到现在仍然疏远我,瞧不起我。我一辈子都在努力,要让他看得起我、关心我、喜欢我,但他就像一堵墙,把我囚禁在北冰洋的一块浮冰上……
他总是为了否定而否定我,为了贬低而贬低我,为了瞧不起我而扭曲事实、罗织罪名……
我:买好票了吗?
诺斯:买好了。可我不想回去。
我:为什么?
诺斯:一回家就感觉特别压抑。一想起来要回去就感觉很压抑。
我恨我爸。
他有数学家的骄傲。他要我报数学系。我喜欢舞蹈,报了艺校。他几乎气疯了:“你这么做对得起我吗?”他对我很好,那是他第一次向我发那么大火,差点儿犯了心脏病。我很内疚。
他直接去找班主任,给我改了专业。我想哭,又不敢。
我为什么就不能痛痛快快地满足爸爸的要求呢?我太不孝了。我没法克服这种感觉,我一直没有办法原谅我自己。
我太任性了。
——戴安娜
妈妈真的很生气,我一下矮了好几寸。她指着我的头皮大骂,根本停不下来:“这点钱都不给,一点儿都不体谅你妈!白把你养这么大!你让我难过死了!我真是失败……”我知道她又在胡说八道了,但她从来都不会听我解释,所以我也不敢解释,只能低着头挨骂。
我只能承认是我错了,我很内疚。但我心里真的很委屈。
我很难过。我眼泪汪汪地看着她,希望她看到我的难过。她突然大吼一声:“不许哭!”然后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再也不清楚周围到底在发生什么了,我只记得刚流了一半的眼泪慢慢就干了。
她继续发火,我把工资卡交给了她,她还在骂。我是多么无能啊!
——保罗
结婚以后,老公让我做全职太太。我有自己的事业,他挣的钱其实还没有我多。每次一提这个问题他就发火。我理解他,所以就辞职在家,但实在无聊,都快憋出病来了,就背着他找了一份兼职。
他知道后脸色超级难看:“反正你从来就没有爱过我。”弄得我心里很乱,只能又辞职了。但我真的不适合做家庭主妇,我感觉这样下去自己会疯的。
我不知道是自己想错了,还是他的要求太过分了。
——艳红
我这辈子好像干点啥都干不成。
前两年单位有个去外地挂职的机会,待两年,回来就能提干,结果媳妇儿特别不开心,说太远,自己怕一个人在家,结果没去成;去年有个调岗,给局长做秘书,结果媳妇儿又哭又闹说怕我学坏,我只好编了个理由力辞,还惹得领导说我不识抬举;今年有个去党校进修的事,又让她给搅黄了,说要是我去就跟我离婚。没办法,只能又拒绝了大家都羡慕的好事。
都是特别好的机会。我以后恐怕是永无出头之日了。一想到这个,我这气就不打一处来,我恨啊,我恨我自己。
——阿广
这就是刁钻的父母和疯狂的恋人。他们为所欲为,无视我们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感受到自恋的程度。他们认为自己对他人的设想就是真理。他们生病了,和我们建立并维持着畸形的关系。我们无计可施。
在心理治疗师的世界里,怪事并不稀奇。我们信赖的人在折磨我们,无休无止地消耗着我们的情感。压抑成了我们世界的一部分。当我们无法保护自己的人格,身体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提醒我们——焦虑、抑郁,强迫、拖延,失眠、健忘,消化不良,排泄不畅,梦多、肌肉僵直,偏头疼……身体是很诚实的,从来不会对我们进行任何隐瞒。
情感勒索,简单说来,就是你明明不愿意却被迫照做。接触的每个案例都疼得让我揪心,因为最可怕的是,最后我们不仅改变了行为,还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想反抗本身就是错的、脏的、可怕的、不应该的、让人失望的……
我们为什么责怪受害者,而不是坏人?
情感勒索是一个人能够想象到的最大灾难。成为一个被勒索者,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承受的痛。受害者都在怀疑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甚至怀疑自己感到的痛苦是假的。小莎要承担男朋友丢工作的责任;萨摩在操纵小智的感情,小智认为是自己错,一个人默默地难过;母亲不接受小彤,让小彤觉得自己是脏的;父亲不懂得爱,却让诺斯觉得自己只配流离失所;戴安娜要喜欢数学;保罗要完全没有私人生活;艳红不能工作;阿广要恨自己……
亲人之间的攻击和控制,是最难觉察的。受害者常常被洗脑,原谅施害者,憎恨自己,充满负罪感、内疚感、恐惧、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他们常会怀疑自己真实的感受,认为自己的痛苦都是假的。在损害自己灵魂的路上,每一个受害者都在百分之百地努力,全力以赴。受害者愿意把所有的责任、恐惧、罪恶感全都放在自己一个人身上——施害者也正有此意。
受害者甚至要把“不痛苦”感觉,在其他亲人身上进行求证,从而成为下一个施害者。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我:嫉妒无处不在,比如母亲对女儿的嫉妒。
拉布:有时候是有一点点了……但都是次要的,我妈很疼我的。
我:那你为什么要当众羞辱你女儿,在幼儿园里?
拉布:她惹老师生气。
我:她不是已经认错了吗?
拉布:你不了解我女儿,你不狠狠地羞辱她,她不会改的。
我:你母亲这样羞辱过你吗?
拉布:……管孩子就应该这么管啊!
最后我们都坚信:折磨就是爱。我们对宣泄更感兴趣,但认为那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维持关系。这里是阳光永远都照不进去的缝隙,我们习以为常,所以不以为意。
有没有谁,需要被改造一下才好?
我们活得不痛快。我们和某个家人的关系不正常。明明问题在他们身上,但我们觉得也许是自己有问题。把人逼疯是“精神病”的特异功能,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勒索者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他们就住在你家里,那个“神经病”需要被改造,不管你知道不知道。
我:世界上的人分两种,一种人和他呆在一起觉得舒服没压力,能滋养人。另一种人总是让你不舒服,让你烦躁,慢慢就被他弄疯了。
戴安娜:我妈就属于第二种。她光在乎自己舒服。除了当皇上,别的啥都不会……
有些标志可以表明你周围有个勒索者——“精神病”。第一个标志就是,你觉得自己“就像个孩子”。“就像一个大男孩”“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在心理治疗师面前,这可不是用来夸自己的好话。这说明灵魂的成长没有跟上身体的步伐。孩子嘛,“憋着一口气没出来”。憋的这口气可以是:“干啥啥不顺”“怕啥啥就来”“对象找不到”“老也不发财”……你总是焦虑、略带抑郁,有自卑情绪,总想超越什么人或者曾经的自己,总想顺利但总会遭遇障碍或者瓶颈,莫名其妙。你还想找个可以依靠的港湾,但建立不了亲密关系,结了婚也感觉空虚。——勒索者从不会感到空虚,他们很充实,因为他们有很多人垫底。
对心理学感兴趣是另一个标志,说明有人长期勒索过你。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问题但不确定,所以对心理学书籍很感冒,有共鸣,看了觉得爽。爽,往往是因为痒,痒是因为有伤,有伤就会感到无力。精神上的伤都是勒索者造成的。
挠伤口很爽,我们下意识地在挠,知识倒在其次。所以我们读不了专业书籍,因为科胡特、弗洛伊德、阿德勒、弗洛姆这些大叔大婶的理论,虽然有营养,但不爽。被勒索者伤害过,就会喜欢心理学。
有宗教好奇是第三个标志。我们没感觉生活有问题,或不能承认它有问题,但老感觉哪儿不对劲。心里空,所以常常渴望通过什么东西来填充。空是因为有痛需要化解。但我们有个悖论解决不了:受过伤害又无可奈何,就会希望认同因果;但如果真的有佛,为什么他会允许自己受到伤害呢?所以我们常常对宗教保持一定的距离,无法真正皈依,只能止于表面的兴趣——或高谈阔论、或评头品足、或心驰神往。
我相信这本书会很解气,它揭开那些自认为正常的勒索者的面纱,就像在气球上扎了一个洞。
疼痛感: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读这本书
这本书记录了我和很多受害者的讨论。讨论就像一个容器,两个人或一堆人聚在一起,谈天论地。它也许是一个透镜,能让你照见自己;也许是一个投影仪,你能通过它看到自己的后脑勺,或者五脏六腑的脉络,甚至像全息影像一样逼真。不过我们都不愿意去看。
我们被“精神病”伤害过但不敢面对这个事实。所谓梁子这种东西,只有跟亲近的家人(包括走过心的恋人)结下的,才是真梁子,因为它让我们假装忘记,所以绝不放过自己。有些伤痕是我们不愿去正视的,那是我们连自己都不愿去触摸的秘密。那些伤口都没有弥合。压抑它们带来了我们所有的身心问题。
被自己信任的人伤害,是真正的伤。谁愿意相信:我们被自己信赖的人伤害过,并不可能赢回来?我们宁肯私下让人扇大嘴巴子,也不肯让人知道自己被家人压制过、控制过、疏远过、陷害过、吓怕过、羞辱过、伤害过……这是无法原谅的。而且都过去那么多年了,自己是大人了,还去翻旧账似乎不是个成年人,不厚道也不应该,我们更不肯承认自己曾经弱小过。
这种梁子,要么不存在,要么无法改变,没有中间状态。所以我们选择认为那都过去了,不去正视灵魂上的淤青,且把它虚构成一种美好的东西,比如“温柔”而非“懦弱”(小瞳),比如“善良”而非“没有自我”(拉布),比如“坚持”而非“执念”(诺斯),比如“热爱自由”而非“躁动”(诺斯、苏珊、萨摩),比如“孝顺”而非“被控制”(戴安娜),比如“婚姻是人类错误的存在状态”而非“情感无能”(郝小壮),比如“独一无二的个性”而非“得瑟”(红梅),比如“我老瞎操心”而不是“干涉”(惜弱)……并忍受身体或精神上的症状,比如抑郁(小瞳),比如焦虑(拉布),比如滥交(苏珊、萨摩),比如强迫(戴安娜),比如外向抑郁(郝小壮),比如癌症(红梅)……所以我们不喜欢读这本书,因为它真的能照见那份伤痛,撕掉我们给自己描的眉画的眼。
有些痛压在最深的心底,都化了脓。鼓囊囊的一大坨,我们还以为那就是“我”,实际上那里面全是脓。放出来,就好了,就能成长了,各种身心问题就都消失了。但剜开自己的心脏,放出里面的脓,控制不好就会发生灾难。长期压抑的情感会像刚打穿的油井,早就蓄势待发的脓会喷薄而出。你想象一下,内心的脓奔流而出是个什么感觉?可不只是酸爽那么简单。我的感觉是:“真他妈爽。疼死我了。疼过劲了。”忍住的痛从不流淌,只会喷涌,我们怕自己受不了。我们知道哪个地方痒,挠会很爽;哪些地方脓水聚集,不能碰。不过我们宁肯相信那个地方根本就不疼,相信那个地方藏着我们所有自认为的“好东西”。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拒绝接受治疗,免费的也不肯。再多的爱心,也唤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何况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装睡。
了解其他人的观点,不一定对自己有用(或者参考价这),但看别人的悲惨经历和疗愈过程,就能看到自己的幸与不幸——虽然我们不愿意去看。悲剧有净化人心的效果。亚里士多德说,悲剧能“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我希望你能同情这里的每一个主人公,我希望你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来看待他们,并最终能够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看待自己和勒索者。我还希望你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和化解自己遇到的任何问题,不管是赚不到钱,找不到对象,还是抑郁、焦虑、偏头疼等。
正经作家,个人的东西会弱化,下笔写私事似乎并不合适。但我觉得没必要老去说别人那几本成功学,我就是情感勒索的活历史。作为一个全方位的受害者(偶尔也会变成施害者),我可能比较有发言权。我知道什么是痛苦。我爬上来了。我想做个表率。但正因为自己的痛苦,面对咨客,甚至生活中的人,都让我忍不住揪心地疼。
心里有伤,就爱喝鸡汤。这就像摸着自己的痛处,告诉自己不疼。慢慢地,疼就变成了痒;哪里痒,哪里就有伤。鸡汤只补身,不对症,所以不治病。鸡汤是香的,药都是苦的。药不是宣传品,不可能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我并不擅长讨好读者,我不是什么正经作家。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起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
——《新约•马太福音10:36、34、35》
我这次是要讲一个坏消息:“精神病”住在你家里。他们是我们最亲近和最尊敬的人,是我们所希望的保护者和希望保护的人。他们只伤害信赖他们的人。他们总是威胁我们内心的感受。我们感到很不舒服。
还有一个好消息:我们双方都不知道这件事。知道了就更糟。意识到是他们在施害,真的让我们好为难。我们信赖他们,他们伤害我们,我们感到好痛。于是,我们给自己吃了一片止疼药,麻痹一下自己的神经。
他威胁我要去跳河……我吓坏了,不知道为什么平时温文尔雅的男人突然变成一个恶魔……跟他在一起,真的好累。天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怕一有风吹草动他又发作。最近他丢了工作,脾气更不稳定了。
分手的事搅乱了他的整个计划。是我一手造成的,我好自私。我不能没良心,我要等他,等他好些了再离开他。
——小莎
她送我一本书,她说我们是朋友。我难过。2017年4月26日14:02(外面阳光很好,很暖)
——小智(这是他第八次被同一个人分手了)
我嘶喊着:“妈我真的好爱你,妈我真的好爱你,以后我一定好好听话……”她像从前一样,好像什么都没听见,绷着脸……门关上了。
为什么我这么不值得人爱?也许我生下来就是脏的吧。我恨,我好恨我自己。
——小彤(小彤的母亲要她去打胎,否则这个家不欢迎她)
我只是希望他(父亲)能关心我,可他一直到现在仍然疏远我,瞧不起我。我一辈子都在努力,要让他看得起我、关心我、喜欢我,但他就像一堵墙,把我囚禁在北冰洋的一块浮冰上……
他总是为了否定而否定我,为了贬低而贬低我,为了瞧不起我而扭曲事实、罗织罪名……
我:买好票了吗?
诺斯:买好了。可我不想回去。
我:为什么?
诺斯:一回家就感觉特别压抑。一想起来要回去就感觉很压抑。
我恨我爸。
他有数学家的骄傲。他要我报数学系。我喜欢舞蹈,报了艺校。他几乎气疯了:“你这么做对得起我吗?”他对我很好,那是他第一次向我发那么大火,差点儿犯了心脏病。我很内疚。
他直接去找班主任,给我改了专业。我想哭,又不敢。
我为什么就不能痛痛快快地满足爸爸的要求呢?我太不孝了。我没法克服这种感觉,我一直没有办法原谅我自己。
我太任性了。
——戴安娜
妈妈真的很生气,我一下矮了好几寸。她指着我的头皮大骂,根本停不下来:“这点钱都不给,一点儿都不体谅你妈!白把你养这么大!你让我难过死了!我真是失败……”我知道她又在胡说八道了,但她从来都不会听我解释,所以我也不敢解释,只能低着头挨骂。
我只能承认是我错了,我很内疚。但我心里真的很委屈。
我很难过。我眼泪汪汪地看着她,希望她看到我的难过。她突然大吼一声:“不许哭!”然后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再也不清楚周围到底在发生什么了,我只记得刚流了一半的眼泪慢慢就干了。
她继续发火,我把工资卡交给了她,她还在骂。我是多么无能啊!
——保罗
结婚以后,老公让我做全职太太。我有自己的事业,他挣的钱其实还没有我多。每次一提这个问题他就发火。我理解他,所以就辞职在家,但实在无聊,都快憋出病来了,就背着他找了一份兼职。
他知道后脸色超级难看:“反正你从来就没有爱过我。”弄得我心里很乱,只能又辞职了。但我真的不适合做家庭主妇,我感觉这样下去自己会疯的。
我不知道是自己想错了,还是他的要求太过分了。
——艳红
我这辈子好像干点啥都干不成。
前两年单位有个去外地挂职的机会,待两年,回来就能提干,结果媳妇儿特别不开心,说太远,自己怕一个人在家,结果没去成;去年有个调岗,给局长做秘书,结果媳妇儿又哭又闹说怕我学坏,我只好编了个理由力辞,还惹得领导说我不识抬举;今年有个去党校进修的事,又让她给搅黄了,说要是我去就跟我离婚。没办法,只能又拒绝了大家都羡慕的好事。
都是特别好的机会。我以后恐怕是永无出头之日了。一想到这个,我这气就不打一处来,我恨啊,我恨我自己。
——阿广
这就是刁钻的父母和疯狂的恋人。他们为所欲为,无视我们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感受到自恋的程度。他们认为自己对他人的设想就是真理。他们生病了,和我们建立并维持着畸形的关系。我们无计可施。
在心理治疗师的世界里,怪事并不稀奇。我们信赖的人在折磨我们,无休无止地消耗着我们的情感。压抑成了我们世界的一部分。当我们无法保护自己的人格,身体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提醒我们——焦虑、抑郁,强迫、拖延,失眠、健忘,消化不良,排泄不畅,梦多、肌肉僵直,偏头疼……身体是很诚实的,从来不会对我们进行任何隐瞒。
情感勒索,简单说来,就是你明明不愿意却被迫照做。接触的每个案例都疼得让我揪心,因为最可怕的是,最后我们不仅改变了行为,还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想反抗本身就是错的、脏的、可怕的、不应该的、让人失望的……
我们为什么责怪受害者,而不是坏人?
情感勒索是一个人能够想象到的最大灾难。成为一个被勒索者,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承受的痛。受害者都在怀疑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甚至怀疑自己感到的痛苦是假的。小莎要承担男朋友丢工作的责任;萨摩在操纵小智的感情,小智认为是自己错,一个人默默地难过;母亲不接受小彤,让小彤觉得自己是脏的;父亲不懂得爱,却让诺斯觉得自己只配流离失所;戴安娜要喜欢数学;保罗要完全没有私人生活;艳红不能工作;阿广要恨自己……
亲人之间的攻击和控制,是最难觉察的。受害者常常被洗脑,原谅施害者,憎恨自己,充满负罪感、内疚感、恐惧、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他们常会怀疑自己真实的感受,认为自己的痛苦都是假的。在损害自己灵魂的路上,每一个受害者都在百分之百地努力,全力以赴。受害者愿意把所有的责任、恐惧、罪恶感全都放在自己一个人身上——施害者也正有此意。
受害者甚至要把“不痛苦”感觉,在其他亲人身上进行求证,从而成为下一个施害者。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我:嫉妒无处不在,比如母亲对女儿的嫉妒。
拉布:有时候是有一点点了……但都是次要的,我妈很疼我的。
我:那你为什么要当众羞辱你女儿,在幼儿园里?
拉布:她惹老师生气。
我:她不是已经认错了吗?
拉布:你不了解我女儿,你不狠狠地羞辱她,她不会改的。
我:你母亲这样羞辱过你吗?
拉布:……管孩子就应该这么管啊!
最后我们都坚信:折磨就是爱。我们对宣泄更感兴趣,但认为那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维持关系。这里是阳光永远都照不进去的缝隙,我们习以为常,所以不以为意。
有没有谁,需要被改造一下才好?
我们活得不痛快。我们和某个家人的关系不正常。明明问题在他们身上,但我们觉得也许是自己有问题。把人逼疯是“精神病”的特异功能,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勒索者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他们就住在你家里,那个“神经病”需要被改造,不管你知道不知道。
我:世界上的人分两种,一种人和他呆在一起觉得舒服没压力,能滋养人。另一种人总是让你不舒服,让你烦躁,慢慢就被他弄疯了。
戴安娜:我妈就属于第二种。她光在乎自己舒服。除了当皇上,别的啥都不会……
有些标志可以表明你周围有个勒索者——“精神病”。第一个标志就是,你觉得自己“就像个孩子”。“就像一个大男孩”“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在心理治疗师面前,这可不是用来夸自己的好话。这说明灵魂的成长没有跟上身体的步伐。孩子嘛,“憋着一口气没出来”。憋的这口气可以是:“干啥啥不顺”“怕啥啥就来”“对象找不到”“老也不发财”……你总是焦虑、略带抑郁,有自卑情绪,总想超越什么人或者曾经的自己,总想顺利但总会遭遇障碍或者瓶颈,莫名其妙。你还想找个可以依靠的港湾,但建立不了亲密关系,结了婚也感觉空虚。——勒索者从不会感到空虚,他们很充实,因为他们有很多人垫底。
对心理学感兴趣是另一个标志,说明有人长期勒索过你。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问题但不确定,所以对心理学书籍很感冒,有共鸣,看了觉得爽。爽,往往是因为痒,痒是因为有伤,有伤就会感到无力。精神上的伤都是勒索者造成的。
挠伤口很爽,我们下意识地在挠,知识倒在其次。所以我们读不了专业书籍,因为科胡特、弗洛伊德、阿德勒、弗洛姆这些大叔大婶的理论,虽然有营养,但不爽。被勒索者伤害过,就会喜欢心理学。
有宗教好奇是第三个标志。我们没感觉生活有问题,或不能承认它有问题,但老感觉哪儿不对劲。心里空,所以常常渴望通过什么东西来填充。空是因为有痛需要化解。但我们有个悖论解决不了:受过伤害又无可奈何,就会希望认同因果;但如果真的有佛,为什么他会允许自己受到伤害呢?所以我们常常对宗教保持一定的距离,无法真正皈依,只能止于表面的兴趣——或高谈阔论、或评头品足、或心驰神往。
我相信这本书会很解气,它揭开那些自认为正常的勒索者的面纱,就像在气球上扎了一个洞。
疼痛感: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读这本书
这本书记录了我和很多受害者的讨论。讨论就像一个容器,两个人或一堆人聚在一起,谈天论地。它也许是一个透镜,能让你照见自己;也许是一个投影仪,你能通过它看到自己的后脑勺,或者五脏六腑的脉络,甚至像全息影像一样逼真。不过我们都不愿意去看。
我们被“精神病”伤害过但不敢面对这个事实。所谓梁子这种东西,只有跟亲近的家人(包括走过心的恋人)结下的,才是真梁子,因为它让我们假装忘记,所以绝不放过自己。有些伤痕是我们不愿去正视的,那是我们连自己都不愿去触摸的秘密。那些伤口都没有弥合。压抑它们带来了我们所有的身心问题。
被自己信任的人伤害,是真正的伤。谁愿意相信:我们被自己信赖的人伤害过,并不可能赢回来?我们宁肯私下让人扇大嘴巴子,也不肯让人知道自己被家人压制过、控制过、疏远过、陷害过、吓怕过、羞辱过、伤害过……这是无法原谅的。而且都过去那么多年了,自己是大人了,还去翻旧账似乎不是个成年人,不厚道也不应该,我们更不肯承认自己曾经弱小过。
这种梁子,要么不存在,要么无法改变,没有中间状态。所以我们选择认为那都过去了,不去正视灵魂上的淤青,且把它虚构成一种美好的东西,比如“温柔”而非“懦弱”(小瞳),比如“善良”而非“没有自我”(拉布),比如“坚持”而非“执念”(诺斯),比如“热爱自由”而非“躁动”(诺斯、苏珊、萨摩),比如“孝顺”而非“被控制”(戴安娜),比如“婚姻是人类错误的存在状态”而非“情感无能”(郝小壮),比如“独一无二的个性”而非“得瑟”(红梅),比如“我老瞎操心”而不是“干涉”(惜弱)……并忍受身体或精神上的症状,比如抑郁(小瞳),比如焦虑(拉布),比如滥交(苏珊、萨摩),比如强迫(戴安娜),比如外向抑郁(郝小壮),比如癌症(红梅)……所以我们不喜欢读这本书,因为它真的能照见那份伤痛,撕掉我们给自己描的眉画的眼。
有些痛压在最深的心底,都化了脓。鼓囊囊的一大坨,我们还以为那就是“我”,实际上那里面全是脓。放出来,就好了,就能成长了,各种身心问题就都消失了。但剜开自己的心脏,放出里面的脓,控制不好就会发生灾难。长期压抑的情感会像刚打穿的油井,早就蓄势待发的脓会喷薄而出。你想象一下,内心的脓奔流而出是个什么感觉?可不只是酸爽那么简单。我的感觉是:“真他妈爽。疼死我了。疼过劲了。”忍住的痛从不流淌,只会喷涌,我们怕自己受不了。我们知道哪个地方痒,挠会很爽;哪些地方脓水聚集,不能碰。不过我们宁肯相信那个地方根本就不疼,相信那个地方藏着我们所有自认为的“好东西”。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拒绝接受治疗,免费的也不肯。再多的爱心,也唤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何况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装睡。
了解其他人的观点,不一定对自己有用(或者参考价这),但看别人的悲惨经历和疗愈过程,就能看到自己的幸与不幸——虽然我们不愿意去看。悲剧有净化人心的效果。亚里士多德说,悲剧能“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我希望你能同情这里的每一个主人公,我希望你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来看待他们,并最终能够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看待自己和勒索者。我还希望你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和化解自己遇到的任何问题,不管是赚不到钱,找不到对象,还是抑郁、焦虑、偏头疼等。
正经作家,个人的东西会弱化,下笔写私事似乎并不合适。但我觉得没必要老去说别人那几本成功学,我就是情感勒索的活历史。作为一个全方位的受害者(偶尔也会变成施害者),我可能比较有发言权。我知道什么是痛苦。我爬上来了。我想做个表率。但正因为自己的痛苦,面对咨客,甚至生活中的人,都让我忍不住揪心地疼。
心里有伤,就爱喝鸡汤。这就像摸着自己的痛处,告诉自己不疼。慢慢地,疼就变成了痒;哪里痒,哪里就有伤。鸡汤只补身,不对症,所以不治病。鸡汤是香的,药都是苦的。药不是宣传品,不可能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我并不擅长讨好读者,我不是什么正经作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