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最难承受的情理》
在中文的字典里“情理”这个词有不同的释义,就像在日本的认知中情理有两种解释一样。而在这里想要主要谈谈中日两者之间关于“情理”的一些共通性以及我对这些“情理”共通性的一些简单的看法。
一、中日“情理”释义及其比较
首先,在中文里,“情理”可以被分开组词成为“人情和道理”。也表一个人的情绪及思虑。其次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应表案情和事理。进一步我们可以看到“人情”在中文里又可以解释为“人与人的情分”、“情面”、“交情”、“馈赠”、“礼物”、“应酬”和“交际往来”等等。把以上这些解释综合来看我们应该可以把“人情”理解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情感”。而日本的“情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社会的情理”,又可以解释为“报答情理”,是指一个人报答其同伴的义务。另一种是“对名誉的情理”,它是保持某人对名誉不受玷污的责任。对社会的情理大体可以描述为契约关系的履行。与“义务”相比,义务感觉更像履行个人与生俱来的责任。因此情理包括一个人应对她的婚姻亲属所承担的所有义务;而“义务”只是对自己的直系亲属所应承担的责任。从上面中日两者对“情理”的释义来看,我觉得中国的“人情”和日本的“对社会的情理”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的。不仅仅指两者的意思相近,更多的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带给人们的束缚。即我们将要谈到的“最难承受的情理”。
二、何为“最难承受的情理”
为什么是“最难承受的情理”?这里的“最难承受”或许可以替换成为“最不愿意”,既然是不愿意那就是违背了我们内心的意愿。“最难承受的情理”就是违背我们内心的意愿去做一些符合社会、符合大众的口味和符合情理的事情。在这里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社会舆论压力”和“道德捆绑”这两个词。在日本,婚姻理所当然的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契约关系,终身对配偶的家庭履行这种契约义务就是“为情理付出”。于是人们都谨小慎微地对他们的姻亲关系履行所有的义务,因为不论花多大的代价,他都必须避免这种可怕的谴责:“一个不懂情理的人”,为了不被叫做一个“不懂情理的人”,为了不被指责这样做你就是不道德的。所以为了情理为了道德理所应当要去做一些可能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这不就是一种来自舆论压力和道德捆绑的表现吗?在中国的社会人际交往关系中有时候也不都是这样的吗?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都是双方的义务与责任。于是就衍生出了一种来自独生子女的“道德悲哀”,父母只有我一个,以后我不回到他们身边,谁来照顾他们?可能基于这样的“父母在,不远游”的道德思想而会放弃外面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这样的结果或许是大众愿意看到的一种结果,这时候觉得你是一个为父母考虑孝顺的子女。反之,如果你没有回到父母身边你很可能成为大众口中的那个“野孩子”。所以很大一部分独生子女面对这种舆论的压力而做出了违背自己意愿的一些选择。再比如最近很热的江歌事件,当事情过去几个月之后,闺蜜刘鑫在公共场合站出来道歉,但是江母并不接受其道歉,认为这是一种出于舆论压力而站出来的不真诚的道歉。我们尚且不知道刘鑫是不是真诚的。但是透过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局外人对刘鑫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你自己的闺蜜,你怎么能见死不救,太没有人性,太不道德,太不符合情理了。确实在我们的认知里朋友有难我们就要应该出手相救。但是如果刘鑫是真的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那么她所承受的一切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最难承受的情理呢”(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并不代表我的舆论偏向)。而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这中国还很多很多。
三、结语
这个世界固然需要“情理”的存在,如果“情理”的存在,我想会有很多真正不合情理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大众所认为的“情理”去混淆我们的想法,去违背我们的意愿。如果我们的私人领域完全被公共领域的舆论和情理所占有,这将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I
一、中日“情理”释义及其比较
首先,在中文里,“情理”可以被分开组词成为“人情和道理”。也表一个人的情绪及思虑。其次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应表案情和事理。进一步我们可以看到“人情”在中文里又可以解释为“人与人的情分”、“情面”、“交情”、“馈赠”、“礼物”、“应酬”和“交际往来”等等。把以上这些解释综合来看我们应该可以把“人情”理解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情感”。而日本的“情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社会的情理”,又可以解释为“报答情理”,是指一个人报答其同伴的义务。另一种是“对名誉的情理”,它是保持某人对名誉不受玷污的责任。对社会的情理大体可以描述为契约关系的履行。与“义务”相比,义务感觉更像履行个人与生俱来的责任。因此情理包括一个人应对她的婚姻亲属所承担的所有义务;而“义务”只是对自己的直系亲属所应承担的责任。从上面中日两者对“情理”的释义来看,我觉得中国的“人情”和日本的“对社会的情理”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的。不仅仅指两者的意思相近,更多的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带给人们的束缚。即我们将要谈到的“最难承受的情理”。
二、何为“最难承受的情理”
为什么是“最难承受的情理”?这里的“最难承受”或许可以替换成为“最不愿意”,既然是不愿意那就是违背了我们内心的意愿。“最难承受的情理”就是违背我们内心的意愿去做一些符合社会、符合大众的口味和符合情理的事情。在这里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社会舆论压力”和“道德捆绑”这两个词。在日本,婚姻理所当然的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契约关系,终身对配偶的家庭履行这种契约义务就是“为情理付出”。于是人们都谨小慎微地对他们的姻亲关系履行所有的义务,因为不论花多大的代价,他都必须避免这种可怕的谴责:“一个不懂情理的人”,为了不被叫做一个“不懂情理的人”,为了不被指责这样做你就是不道德的。所以为了情理为了道德理所应当要去做一些可能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这不就是一种来自舆论压力和道德捆绑的表现吗?在中国的社会人际交往关系中有时候也不都是这样的吗?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都是双方的义务与责任。于是就衍生出了一种来自独生子女的“道德悲哀”,父母只有我一个,以后我不回到他们身边,谁来照顾他们?可能基于这样的“父母在,不远游”的道德思想而会放弃外面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这样的结果或许是大众愿意看到的一种结果,这时候觉得你是一个为父母考虑孝顺的子女。反之,如果你没有回到父母身边你很可能成为大众口中的那个“野孩子”。所以很大一部分独生子女面对这种舆论的压力而做出了违背自己意愿的一些选择。再比如最近很热的江歌事件,当事情过去几个月之后,闺蜜刘鑫在公共场合站出来道歉,但是江母并不接受其道歉,认为这是一种出于舆论压力而站出来的不真诚的道歉。我们尚且不知道刘鑫是不是真诚的。但是透过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局外人对刘鑫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你自己的闺蜜,你怎么能见死不救,太没有人性,太不道德,太不符合情理了。确实在我们的认知里朋友有难我们就要应该出手相救。但是如果刘鑫是真的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那么她所承受的一切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最难承受的情理呢”(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并不代表我的舆论偏向)。而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这中国还很多很多。
三、结语
这个世界固然需要“情理”的存在,如果“情理”的存在,我想会有很多真正不合情理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大众所认为的“情理”去混淆我们的想法,去违背我们的意愿。如果我们的私人领域完全被公共领域的舆论和情理所占有,这将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I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