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
查看话题 >致缺乏安全感的你:你的“安全基地”安全吗?

孩子常常会注意到父母不希望他们注意到的场景,形成父母不希望他们形成的印象,经历过父母更愿意相信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有时孩子会在父母的压力下,自觉处理他们已注意到但父母希望他们从未注意到的事件的信息。鲍尔比认为,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知道,那里永远对他敞开。当感到痛苦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静;当受到惊吓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抚,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鲍尔比指出,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父母没有扮演好这种角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意识会隔绝某些印象、场景或经历,让个体产生所谓的“遗忘”。当病人谈论到这些“遗忘”的事情时,他们总是会说:“事实上,我一直知道这些事情,只是我从来不去思考它们。”——弗洛伊德,1914年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些现象。首先,这些被隔绝的印象、场景和经历有什么共同特征?第二,我们如何理解这一遗忘的过程?第三,激活隔绝程序的条件是什么?
那些被隔绝的场景和经历——尽管仍然在不断地影响思维、情感和行为——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1)父母不希望孩子知道的场景和经历;(2)父母以孩子无法承受的方式告知了孩子关于这些场景和经历的真相;(3)在这些场景和经历中孩子做过一些或想过一些他们使感到内疚或羞愧的事情。
由于长期以来分析师对第三种类别给予了大量关注,因此在这里我只讨论前两种。我们先从第一种类别开始。
孩子常常会注意到父母不希望他们注意到的场景,形成父母不希望他们形成的印象,经历过父母更愿意相信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有证据表明,许多这样的孩子知道父母对此会做何感受,因此会将这些场景、印象、经历排除在意识之外,从而遵从父母的意愿。这样做了之后,他们便不再意识到他们曾注意到了某种场景,形成了某种印象,或有过某种经历。我认为,这是一个被普遍忽视的认知障碍的起因。
有时孩子会在父母的压力下,自觉处理他们已注意到但父母希望他们从未注意到的事件的信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发现这些证据。也许最生动的例子就是那些一方幸存的父母努力消除孩子对(另一方)父母自杀的信息的加工。

接下来我们用两个案例来说明一下。
案例一:
凯因和法斯特(Cain & Fast,1972)报告了他们对14位年龄在4到14岁之间、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父母一方因自杀而过世的儿童的系列研究。研究者在评估他们的数据时很震惊,因为他们发现了两种致病环境,一种是会产生强烈内疚感的环境(在这里不做探讨),一种是使得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严重扭曲的环境。
在这项研究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孩子目睹了父母一方的死亡,但随后他们被在世的父亲或母亲告知自己的所见所闻是错误的,母亲或父亲的死亡不是自杀引起的而是疾病或意外事故引起的。“一个亲眼看到父亲吞枪自杀的男孩……他的母亲在当晚告诉他父亲死于心脏病;一个在储藏间发现上吊自杀的父亲的尸体的女孩,却被告知父亲死于车祸;两个发现母亲腕部有割痕的兄弟,被告知母亲是在游泳时溺水身亡的”(Cain & Fast,1972)。当孩子们描述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时,在世的父亲或母亲就会极力否认它——不论是嘲笑他们,还是反复强调他们只是因电视上看到的场景或做过的噩梦而感到混乱。由于孩子有时会从不同的人甚至从在世的父亲或母亲那里听到关于父母一方死亡的不同故事,因此他们常常会感到十分混乱。
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似乎可以直接追溯到他们曾暴露于这类场景中。他们的问题包括:无法长期信任他人、抑制自己的好奇、不信任自身的感受以及认为所有事情都不真实。

案例二:
罗森(Rosen,1955)描述了一名27岁的成年男性病人,这名男性的未婚妻因为他过于喜怒无常和不可预测而抛弃了他,由此引发了他的急性症状。病人感到自己的世界开始破碎,所有的事情都不再真实。他变得抑郁并产生了自杀倾向,体验到一系列奇怪的身体感觉,例如窒息感。他说,他的思维就像棉絮。在接受治疗的第二年,有时治疗师会对他所说的一系列联想以及牢记在心的生活事件感到震惊。治疗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患者在童年时目睹了母亲的一次自杀行为。在治疗师说出了自己的这一猜测后不久,患者开始哭泣。这次治疗是一个转折点。随后,患者描述到,当分析师说出自己的猜测后,他感到,那一刻与其说自己恢复了记忆,不如说是自己被允许道出一直都知道的事情。
病人恢复的记忆的真实性得到了病人父亲的证实:在病人小时候,他的母亲几次试图自杀。病人3岁时曾目睹了母亲的一次自杀行为。病人的保姆听到浴室里传来的声音后,及时阻止了病人母亲想勒死自己的行为。尽管不清楚病人当时看到了多少,但是事后无论病人什么时候提及这件事,病人的父亲和保姆都会告诉他,这一定是他想象出来的或仅仅是他的一个噩梦。现在,这位父亲承认,关于这件事的记忆会给儿子造成伤害。他也承认,因为不希望朋友和邻居知道这件事,所以决定对儿子避而不谈。大概一年以后,这位保姆被辞退了,因为病人的母亲发现她的存在会让自己回想起关于那件事的痛苦记忆。
在这次关键的治疗前的某次治疗中,病人回忆起他深爱的保姆被辞退的事情,他一直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她离开的。在联想中,病人会反复提及他在童年时期曾目睹了某些改变了他的生活的事情,尽管他不知道是什么。他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他的保姆代表他成为见证者之一。因此,尽管这些回忆在意识中被隔离起来,但仍然持续地影响着他的想法和感受。

我在其他文章(Bowlby,1973)中曾指出,父母的自杀行为或者自杀威胁并不少见。我也注意到,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研究并没有给予自杀行为和自杀威胁足够的关注。情况和罗森报告的案例相似的案例并不少见,只是没有受到重视。
性生活也是一种父母不希望孩子看到的场景。如果孩子不小心看到了,他们会强迫他忘掉。一位分析师曾告诉我一个案例,案例中的小女孩受到了严重困扰,她几乎不能说话。然而,在一些戏剧性的场景中,她可以说得很好。她会把泰迪熊放在一边的椅子上,然后仔细检查一遍,用食指指着它,十分严厉地责骂它:“你是一只淘气的泰迪!我告诉你,你没有看到,你什么也没有看到!”她不断地重复着,并且变得越来越激烈。我们不难猜测,泰迪得到了它从来没有看到过什么事情的指令。事实上,小女孩的母亲曾是位卖淫的未成年人。
显而易见,父母对孩子施加压力、让他们忘掉一些事情的目的就是确保孩子可以形成并维持关于他们的令人喜爱的形象。我们可以从目前所给出的案例看到,他们施加压力的形式是非常粗暴的。也许在一些案例中,施加压力的形式更不易被察觉,却更为频繁以及同样具有破坏性。
文章内容选自《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世图心理”
“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致缺乏安全感的你,
心理学家施琪嘉、易春丽联合作序推荐!
更多约翰·鲍尔比作品推荐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
“世图心理”
“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致曾经心碎的你,
心理学家施琪嘉、易春丽联合作序推荐!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
“世图心理”
了解依恋理论,做好孩子最依恋的人;
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尔比经典之作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
“世图心理”
帮助你理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尔比经典之作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世图心理”
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尔比经典之作
即将上架

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有助于为人父母者了解孩子的情感发展,了解依恋关系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父母应给予孩子积极、充分的关注,让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约翰·鲍尔比(1907.2.26—1990.9.2),依恋理论之父,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因对儿童发展的兴趣和就依恋理论作出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于世。在一项于2002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调查报告中,鲍尔比在“20世纪最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中排第49位。此外,在一项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组织的调查中,约翰·鲍尔比被公认为三大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著有《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世图北京公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书单|纪念尼尔斯·玻尔,这些书一定要看 (3人喜欢)
- 爱情的进化理论:繁衍,不择手段地繁衍? (2人喜欢)
- 人物|惠斯通:光学领域自学成才的“爽文”男主 (3人喜欢)
- 治身疗心!陪你走过2023春夏秋冬的25种世图心理经典
- 人物 | More Is Different!凝聚态物理一代宗师安德森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