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说|忆前尘往事
小时候总是喜欢听阿婆说
那些很久远很久远的故事,
久远到可能阿婆也记不清了,
我却还是听得津津有味。
阿婆心里有个结,
虽然她不曾说出。
但遵义是阿婆出生的地方,
她是想去看看的。
只是身子骨弱,不便于折腾。
且家里也是不同意她去的。
阿婆说她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
曾经也是个为爱豁出去的主。
为了和我外曾祖父在一起,
硬是在有孕的情况下,
一路跟着中央红军血战湘江走到遵义。
自然阿婆也就出生在了遵义。
但是,外曾祖父却转战北上了。
外曾祖母因生产完身体虚弱留在了这里。
直到1937年夏,
才辗转回到瑞金与外曾祖父团聚。
此时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
已经过去了两年半时间。
因此阿婆对遵义总有些特殊的情怀。
我总想着让阿婆看看她出生的地方,
却也担心她的身子弱。
更不想让她有遗憾。
所以,我决定自己去。
这样我可以做阿婆的眼睛,
帮她看看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地方。
而且我也可以通过视频给她看,
然后拍好多好多图片。
弥补阿婆这个缺憾,
抱着这个初衷,我出发了。
来到遵义,浓浓的红色文化扑面而来。
我想那些年的历史,
不止我阿婆,很多人都没有忘记。
那些痕迹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上,
永久留存。
现在的遵义会议旧址已经翻新过了。
和阿婆告诉我的有很大的变化 ,
门口的老榕树已经不在了。
现在是两个高高的棕榈树,
像是两个站的笔直的军人。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遵义会议这件事。
也只是单纯的停留在课本上,
还有阿婆带给我的独有情怀。
如今,看到了实物这才变得鲜活起来。
才终于明白了,阿婆对遵义的执念。
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她出生的地方,
更是因为这里的红色记忆与革命精神。
而遵义的改变也不只是一点两点,
新修的博物馆大气,
与那著名的两层楼风格统一。
给阿婆看了她有些惊讶,
惊讶于遵义的变化之快,
以及时光的稍纵即逝。
阿婆说她有些想外曾祖母了,
在那个大环境下还有这么个勇敢去爱的人。
我是真的很想见见的,
遗憾的是并没有留下什么照片。
著名的“两层小楼”,由于年代久远,
现在二楼已经不让游客参观了。
所以我只拍了外面的照片给阿婆看,
她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
我是不能体会的,
因为对于两岁时候的记忆我是没有的。
我也无法想象一个两岁的孩子,
能对周围的环境印象有多深。
但,阿婆开心就好。
会址旁的一些建筑里,
除了可以看到当年与会代表的住所,
还有苏维埃银行的货币兑换点。
秉着做阿婆的眼睛的理念,
接受了半天爱国主义的教育。
作为当代人,幸福的一代,
更是不能忘记先人前辈流的血和泪。
出来之后,我给阿婆讲她听的可认真了。
俨然像个小学生。
不知道为什么,
突然间我感觉有些心酸。
作为孙女,我是不称职的。
我们不是忙于工作,就是忙于学习。
已经太久没有陪陪家里的老人了。
以前是说家里有留守儿童,
现在是说家里有留守老人。
如果我能早一点发现阿婆心里的结,
就能在她身体还算硬朗的时候,
带她回到遵义,回去看看。
还好现在也不晚,
起码我让阿婆看到了今天的遵义。
即使是透过我的眼睛,
但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小小心愿。
唯一的小确幸。
你
有多久没有回家了?
又有多久没有和家里的老人谈心了?
知道他们有想要去的地方吗?
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疏远。
那些很久远很久远的故事,
久远到可能阿婆也记不清了,
我却还是听得津津有味。
阿婆心里有个结,
虽然她不曾说出。
但遵义是阿婆出生的地方,
她是想去看看的。
只是身子骨弱,不便于折腾。
且家里也是不同意她去的。
阿婆说她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
曾经也是个为爱豁出去的主。
为了和我外曾祖父在一起,
硬是在有孕的情况下,
一路跟着中央红军血战湘江走到遵义。
自然阿婆也就出生在了遵义。
但是,外曾祖父却转战北上了。
外曾祖母因生产完身体虚弱留在了这里。
直到1937年夏,
才辗转回到瑞金与外曾祖父团聚。
此时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
已经过去了两年半时间。
因此阿婆对遵义总有些特殊的情怀。
我总想着让阿婆看看她出生的地方,
却也担心她的身子弱。
更不想让她有遗憾。
所以,我决定自己去。
这样我可以做阿婆的眼睛,
帮她看看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地方。
而且我也可以通过视频给她看,
然后拍好多好多图片。
弥补阿婆这个缺憾,
抱着这个初衷,我出发了。
来到遵义,浓浓的红色文化扑面而来。
我想那些年的历史,
不止我阿婆,很多人都没有忘记。
那些痕迹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上,
永久留存。
现在的遵义会议旧址已经翻新过了。
和阿婆告诉我的有很大的变化 ,
门口的老榕树已经不在了。
现在是两个高高的棕榈树,
像是两个站的笔直的军人。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遵义会议这件事。
也只是单纯的停留在课本上,
还有阿婆带给我的独有情怀。
如今,看到了实物这才变得鲜活起来。
才终于明白了,阿婆对遵义的执念。
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她出生的地方,
更是因为这里的红色记忆与革命精神。
而遵义的改变也不只是一点两点,
新修的博物馆大气,
与那著名的两层楼风格统一。
给阿婆看了她有些惊讶,
惊讶于遵义的变化之快,
以及时光的稍纵即逝。
阿婆说她有些想外曾祖母了,
在那个大环境下还有这么个勇敢去爱的人。
我是真的很想见见的,
遗憾的是并没有留下什么照片。
著名的“两层小楼”,由于年代久远,
现在二楼已经不让游客参观了。
所以我只拍了外面的照片给阿婆看,
她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
我是不能体会的,
因为对于两岁时候的记忆我是没有的。
我也无法想象一个两岁的孩子,
能对周围的环境印象有多深。
但,阿婆开心就好。
会址旁的一些建筑里,
除了可以看到当年与会代表的住所,
还有苏维埃银行的货币兑换点。
秉着做阿婆的眼睛的理念,
接受了半天爱国主义的教育。
作为当代人,幸福的一代,
更是不能忘记先人前辈流的血和泪。
出来之后,我给阿婆讲她听的可认真了。
俨然像个小学生。
不知道为什么,
突然间我感觉有些心酸。
作为孙女,我是不称职的。
我们不是忙于工作,就是忙于学习。
已经太久没有陪陪家里的老人了。
以前是说家里有留守儿童,
现在是说家里有留守老人。
如果我能早一点发现阿婆心里的结,
就能在她身体还算硬朗的时候,
带她回到遵义,回去看看。
还好现在也不晚,
起码我让阿婆看到了今天的遵义。
即使是透过我的眼睛,
但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小小心愿。
唯一的小确幸。
你
有多久没有回家了?
又有多久没有和家里的老人谈心了?
知道他们有想要去的地方吗?
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疏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