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乐队》我就觉得蛮好滴嘛
聊一聊中国的商业电影
中国的商业大片,一直走在争议中。有人说,中国的商业片只是为了圈钱、赚票房。和其他国家的商业电影比起来,真的是相形见绌。这些说法都过于片面,可肯定的是中国商业电影仍需要进步,但是不代表中国的商业电影就是烂片的代言词。
最近颇受争议的一个商业片《缝纫机乐队》,受到争议的点多数是批评导演大鹏不懂摇滚或者只会一味的打情怀牌。一部好的商业片需要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选材和吸引人的情节来支撑。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缝纫机乐队》可以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了。从人物选择和设置上来看也有自己的特色,组成乐队的人有老有少,各有各的故事和组成乐队的原因,性格也十分鲜明。选题是很少有人涉及的摇滚主题,虽说有打情怀牌的嫌疑,但正是情怀让这个作品有了艺术气息,也正是因为情怀吸引到了更多的观众和票房。用票房说事其实并不可耻,票房不仅意味着钱还意味着观影人次和观影人群的范围,更意味着创作者可以把自己的创作情感和思考传递给更多的人。再从情节设置上来看,导演设置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情节点,从帮助小女孩和老医生继续走摇滚这条路到穿貂绒的黑帮组织乐队演出的那场打斗场面,无疑不掀起了观众一波又一波的高潮。观众们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些国产商业电影的进步和优点呢?
观众们质疑的关注点在大棚导演懂不懂摇滚,但这不是一个衡量影片好坏的标准,每个人对懂与不懂界定是不一样的。商业片是为了迎合观众,性格市场,捕捉这个时代最细微的娱乐心理,导演捕捉到了并且把小众的娱乐——摇滚带进了电影屏幕,让更多的人看到它。这或许比那些“懂摇滚”的音乐人更加的伟大。《荣誉》一书指出商业片无法摆脱商业原则,在艺术形式上,不要做有碍商业价值的“探索”、不要追求“深刻”。观众们用拍文艺片的标准来要求商业片,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中国的商业片不追求文艺片的深度,但要追求文艺片的质量。靠着“流量明星”赚取票房的商业电影比比皆是,商业片也需要内涵,不要让那些毫无内涵的片子抹黑了商业片的名头,让商业片成为了烂片的代言词。希望中国的商业片的创作者不要原地踏步,只是为了票房而制作。更希望中国的观众不要喊着“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的旗号一味的打击中国商业电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