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一下之前在书店的工作
大家所谓的小确幸只是一种偶尔自发的生活状态,而工作就是工作,不论是在哪。
书店有5个员工,店长1个,策划1个,店员2-3个。我在实体书店负责策划工作,因人手有限,所以日常工作还是会一起做,只是分工的侧重不同。 许多人都认为在书店工作,可以天天看书喝咖啡,度过小确幸的每一天。 事实上,大家所谓的小确幸只是一种偶尔自发的生活状态,而工作就是工作,不论是在哪。 网络购书方便便宜,实体书店的经营尤为困难,没有国字号背景的独立书店更是步履维艰。 咨询答疑、推荐图书、商品收银、陈列管理、活动执行,是书店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做的事情,包括店长和策划。此外店长负责书籍及其他商品的渠道以及销售方案,策划主导书店品牌活动的发展与筹备,话虽如此,关于书店的进货以及活动安排,还是会全员一起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
在给顾客找到他想要的书时,他们会惊讶道“你每本书都记得吗?”是的,其实这并不难,每天打交道的人你不会忘记,每天都在眼皮地下扫来扫去的书自然也知道方位。不过盘存就很痛苦了,需要把库存数据和实体书进行一一核对,我们通常会借助这个时候来个书籍陈列的大调整,增添一点新鲜感。
经营贯穿开店的始终,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决定也是从一开始的被动等人指导,到主动琢磨然后一拍大腿说干就干。但尽管营业额起来了,人气也旺了,还是会常常感到做得不够好,因为遭遇瓶颈带来的撕扯感总是存在。
在书店的一年多,我主导策划并统筹了将近76场大大小小的落地活动,包括签售会/见面会/分享会/室内音乐会/摄影展/发布会等等等等。人手永远缺,每个人在一场活动的立项到完成中都是身兼多项职能,都是某种程度上多面手。没有谁在接受了活动任务后会推脱,每个人都态度认真,力求完成整体呈现。很累,但是每天都有很多想法,也愿意不断地尝试与付出。和大家都有着如同在校学生那般单纯的情谊。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于书店和线下实体交流,都有了更多一手的感触和经验,但反射到实践中,就力不从心了,经济层面的限制,领导层面的保守,都让后期的每天成了一种消耗。如果不能有所变化,那本身就是一种退步。风格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通过不断地变化,将同一个理念一次又一次地推到受众的眼前与心里。
我比较年轻,还不太懂的蛰伏的魅力,主要是没法判断这是蛰伏还是就此消亡。迎难而上的指数也是没法像刚毕业那两年一样高。所以遇到困难又感到无解时,离开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可以理解成逃避,也可以理解成三心二意,我都接受。现在依然还是会把自己当作一个书店人去关注与书店相关的人/市场/业态。或许未来的某一天,还是会以一个书店从业者的身份而存在,希望那会是新的冒险,能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