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朵桔梗花 - 花样推理
早就听说了一朵桔梗花这本小说了,这段时间有了闲暇的功夫,就静下来好好的翻一翻。
这的确是一本需要静下来读的书。连城的语句之细腻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大部分的推理作家,注重的是情节,套路,和构思。连城三纪彦首先吸引我的却是他惨淡的带着大正时期黑暗面的悲凉的笔法。几乎每一个故事里都少不了下些笔墨来描绘大正时期的空虚、苍凉的气氛,甚至于读起来,我就不禁觉得眼前是一条漆黑,潮湿的青石板巷子,两边的霓虹灯黑里透红,耳边还能听到男人的醉酒和歌妓的娇笑的声音。而那条青石板的路上则是在不同的故事中沾落着不同的花瓣,菖蒲花也好,桔梗花也罢,颜色纵然洁白,但枯萎凋落后的东西,总是没有什么生机的,更多传递的定是死亡的讯息罢了。
如果只是语句的描写令人身临其境,这本书是断然不会穿线在推理小说的排行榜中的。连城令人佩服的是他不禁有歌人般的文字,写作的技巧,悬念的设计上面也是绝不输给那些个推理大家的。书中的五个短篇,并不入推理小说的传统俗套,按照事件-线索-推理的方式展开,小说的叙述技巧可谓独特。
白藤花中,以“我”出发,追寻案件真相,悬念的设置更多的是在杀人动机之上。最后则连续出现两次反转,扣人心弦。最后当得知代书以假信引来家人替花女们复仇时,整个故事达到了气氛的高潮,回过头再来看整个事件,不禁令人无言,女孩们出卖的肉体,代书悲怆地骗局,烘托出时代的悲剧。
白菊花的故事叙述则是更加独特,连城以小弟的视角带读者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大哥和阿际的不同寻常,当读者急迫的想要知道为什么的时候,凶案袭来,而随之又立刻画下句号。实际上,作者的这般写作方式不过是将传统的凶案-线索的行文结构导致了,读起来倒也是新颖。而案中案的设置,和大哥要“我”杀老板的动机也叫人拍案叫绝,比起白藤花,这个故事我更觉惊奇。
桔梗花的故事,故事的行文如传统推理小说,而“我”做为刑警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作者的技巧或许是借用了罗杰疑案,到了最后“我”虽不是凶手,但却是动机,让人不得连连拍了拍大腿。而这种为了见到心爱的人,不惜再策划一场凶杀案的动机,和以前为了在葬礼上见情人再策划一起凶杀案的动机很是类似,只不过在连城用文字编织出来的虚妄,无助的时代大背景下面,似乎又显得合情合理。
第四个睡莲花的故事,我以为是最精彩的,读到结尾处时,我睡意全无,整个人从床上惊坐起。故事以“我”回忆中的凶案开始,想揭开“我”心中的诸多疑团,线索也在一步一步的搜索着,而到最后当得知真想是我根本不是“我”,“我”的回忆只是因为母亲为了让“我”觉得“我”是“我”而犯下的罪孽时,不得不惊呼连城真是叙述性诡计的大师。
之后的菖蒲之舟以歌者的情爱故事展开,结尾的双重反转令人叫绝。即使到了最后,歌者最爱的不是任何一个女人而是他的诗歌,所有事件的安排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诗歌更充满真实感受而设置的。
连城的诡计多以叙述为主,而故事大多不易凶案起手,造成悬念四散,却不存在着凶手这一主线。而最大的悬念均是动机,动机则多并不是真正“凶案”的动机。为了毁了棺木而杀人,为了见到情人而制造新的命案,为了改变孩子的记忆犯下罪孽,为了符合诗歌的意境而自戕,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理由,放在一个作者烘托出来的虚无荒谬的黑暗时代,倒也显得合情合理了罢。在连城开来死亡和花的凋落一样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