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遇见过什么无法忘记的美好小事?
查看话题 >留在德国的100句Danke schön
杜塞尔多夫,不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城市。这个位于莱茵河畔的“欧洲最大村庄”,是德国广告、时尚、通讯业的中心,更是世界性的会展城市。它的名声,更多与商业相关。
朋友Z小姐远嫁到此,给了我一个到访的理由。没想到,这个被当成中转站的地方却成了我最喜欢的城市。不仅因为有物美价廉的各国地道美食可以大快朵颐,因为少了游人的喧嚣而多了一份悠然娴静,因为随处流淌的文艺气息,更是因为,这个城市输出的善意,让我的欧洲之行完成了一次从灰暗到明亮的转折。
Z小姐老公是个典型的德国人,初次接触就能感受到他骨子里的严谨。据Z小姐透露,这种有条有理和照章办事的特质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有人没有按照规矩把纸盒摊平就放在回收箱里,他会把纸盒捡回来放回人家门口,有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把车从公共停车位开走,他会想给警察打电话,诸如此类。
这种办事风格,让我们对德国人产生了“高冷严肃”的刻板印象。因此,当不苟言笑的他坚称,德国人非常友好、非常乐于助人时,我是怀疑的。毕竟,5年前来德国时,并没有发现这一点。
然而,第二天,我就不得不信了他的话。
01
一个人去市中心溜达,在火车站的DB服务中心,想买一张4日通票,柜台美女却好意告诉我,在这里买不划算,去马路对面的游客中心买更便宜。知道我不说德语,还特意写下了服务中心的名字,让我对着去找。感激之余,我被这样的服务打动,没有照章办事的一板一眼,而是不嫌麻烦地提供更多帮助。
在前几篇里提到过,因为种种原因,我的手机在外面就成了一个只能看时间的摆设,出行全靠路标地图和第六感。而在交通错综复杂的地方,就会一头雾水。
打算去KIT(隧道里的艺术馆),在家里查好了路线,下车的时候却发现被google map误导了,出现在一个犄角旮旯里。走出车站,一个地下通道横亘在面前,而两头都通向略显荒僻的地方。因为在汉堡的“哑巴”经历,我还没习惯开口寻求帮助。无法用手机查找路线的我,只能盯着巨幅城市地图努力寻找方向,看了5分钟,还是无头绪。
一个年轻女孩进站,可能是看我仰着脖子,一脸迷茫的样子,边走边看我,并放缓了脚步。我碰运气地开口求助。她迟疑了一下,应该是在脑子里搜寻信息,几秒钟之后说:“这里的路有点复杂,你跟我来。”走出隧道,她带着我到了远处的一个环岛,告诉我路线,并带着歉意说具体的路她记不清了,我可以到前面再问一下别人。谢过她之后,她一个人又走回车站。
沿着莱茵河走了一段,却走岔了,到了老城里。原本打算逛完KIT去老城,既然来了,先后就不再重要,于是随意转悠了一会儿。结果就是,彻底不知道怎么去KIT了。幸亏遇到游客中心,进去要了份地图,按图索骥。
当我站在路口,举着地图对着路标团团转的时候,一个声音在背后响起:“你需要帮助吗?”我一回头,只见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手上捧着几个盒子,一双蓝眼睛跃过高高的盒子看着我。没想到有人会主动提供帮助,我又惊又喜。他艰难地腾出一只手,仔细给我指点迷津,还叮嘱我这里有两个KITcafé,不要找错。
与此同时,太阳终于露出了脸,晒在身上暖洋洋的,一扫过去几天的阴雨,也一扫此前的沉郁,心情雀跃起来。独自一人的游走,变得充满惊喜。
下一个路口,看着眼前六七个方向的纵横车道,又懵了。无奈之下又向路过的年轻人求助,但他似乎对这一片也不太熟,踟蹰了很久也没有说清楚准确的方向。正在我们两个一起迷茫时,一个骑着自行车路过的白胡子大爷,停下来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在给我详细描述了路线之后,大爷又告诉我周一博物馆都不开门,如果想去要等到明天。看我露出懊悔的表情,大爷笑着说,欧洲很多地方都是如此,一定要记住啊,免得又白跑一趟。旁边的年轻人听了,很开心地说他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情况,太有意思了。
虽然没有去成KIT,但因为这些友善的人们,我完全没有被失望的情绪困扰。
02
和Z小姐在一家百年老店Hausbrauerei Zum Schlüssel吃饭。虽然她的德语挺溜,但遇到复杂的德国菜单也是雾里看花,更别提我了。因此两人讨论了半天也不知道点什么。这时,隔壁桌的一对老夫妇主动探身过来,问我们需不需要帮助。不好意思地说出点菜难题之后,老夫妇非常热情地给我们解释,虽然菜单上也有英文,但他们还是仔细地一个一个介绍菜品,老爷爷甚至还打开了手机词典翻译。
我想点旅游手册上介绍的名菜“半只鸡”(halver Hahn),是一种加了黄油、奶酪、芥末、洋葱和酸黄瓜的黑麦面包。waiter是个爽朗的胖爷爷,他告诉我们这种特色菜德国人才吃得惯,很多游客会点,但中国人不一定喜欢它的口感,于是推荐了牛排。事实证明,他的推荐是正确的。
吃饭的时候,老夫妇一直关心我们喜不喜欢。有一种蔬菜我不知道是什么,咬了一口立马被苦得面目狰狞,老奶奶又笑着教我们怎么吃。
即使现在已经忘记了菜品的味道,但就如老夫妇离开前对我们说的“用餐愉快”,我给那顿愉悦的晚餐打满分。


03
逛公园时偶遇一个展览。当时偌大的展厅里只有一个中年男子,和一条狗。刚开始以为他是工作人员,后来一交流,才知道他就是艺术家本人,叫Matyas。他的作品很有意思,一部分是抽象实验画,一部分是木雕。作为当时仅有的访客,我们看得很认真,有一些作品不太懂便去请教他,他热情又耐心地给我们解释。我不懂德语,靠Z小姐翻译,也算能互相理解。
聊了一会儿,Z小姐告诉我,他戴着助听器呢,难怪说得轻了他听不清,我这才知道,原来他是听障人士。Matyas却丝毫没有受此影响,一直热情地说如果我们想知道每一件作品的内涵,他可以带领我们参观。他告诉我们,创作之前,他会跟每块木头交流,倾听它们的声音,直到确认要把它们塑造成什么样。我相信他所说的一切。
离开前,他邀请我在留言本上用中文写下感言,之后又送给我们一幅亲笔画,在背后认真地写上赠言。从头到尾,他一直在表达对我们的感谢,也许是我们的意外闯入,给了他鼓励。而我也要感谢他,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对人的真诚,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努力。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希望他在艺术里和生活中都能获得幸福。



在杜塞时,正值深秋,一片暖黄。这种暖色调如影随形,从眼到心。在这里遇到的一切,让它在我记忆里成为唯一一座拥有温暖底色的城市。














04 从黑森林的Schiltach(希尔塔赫)到Triberg(特里贝格),中间需要在一个小镇转车,停留一个小时。到达的时候是晚上6点多,天几乎全黑了,人影也没几个。欧洲的小镇火车站都很小,甚至都没有门,只有几个孤零零的站台,周围也没什么餐馆和商店。想在附近找家餐馆吃饭,却不知道往哪里走,因为小镇的店关门都特别早。这时马路对面有一个大叔,一边说话一边向我们招手。等他走过来,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时,才知道他是特意跑过来的。他热心地给我们指方向,告诉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餐馆。在我们连声道谢之后,他又回到马路对面,消失在黑暗里。
虽然走了一段路之后还是没找到可以吃快餐的地方,只能回车站干等,但陌生人的关心让我觉得偏僻小镇的夜色也很美。


05
到Triberg时,是晚上7点多,马路上几乎没有人,连狗叫声都没有。镇上的信号又奇差,无法导航,两个人拖着行李箱走了一段路,发现不太对,停在路边想问人,但周围除了疾驰而过的车辆没有一个行人。正发愁,看到对面的停车场上有个中年男人,正在开车门,我赶紧对着他打招呼,并挥了一下手。他看到之后便穿过马路走到我们身边。他是意大利人,有很浓的口音,Z小姐与他德语沟通还是有些困难,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解释之后,终于明白了我们要往反方向走1.7公里。他提出可以开车送我们去,但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
经历了之前的善意,这番拒绝,我不愿意把它理解成一个理智的人规避危险的自我保护,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次不给友善之人添麻烦的回应。
06
到Titisee(蒂蒂湖)时,又是晚上6点多,一如往常,小镇没什么人。我们又被出错的google map绕晕。站在街头研究导航时,旁边过来一对老夫妇,赶紧上前询问。两个老人讲得很慢,很长。听不懂德语的我不禁担忧,这么复杂,应该要走很久吧。道谢之后,往前走,背后还传来他们的声音,回过头看到老爷爷一直在努力用手势比划着什么。我问Z小姐,这么复杂的路,你知道怎么走吗?她说,其实很简单,转几个弯,不远。我又问那怎么他们说了好久。她笑了,因为老爷爷一直在说“往前走,往前走,往前走……”哑然失笑的同时,只觉得可爱。
快到酒店时,竟然又遇到了这对老人。看到我们,还很开心地打招呼。看着两人手牵手的背影,嘴角止不住地往上翘,当时脑子里只出现了一个词,岁月静好。
在德国的三个星期,Danke schön(非常感谢)是我学会的第一句德语,也是说得最多的一句。一路上遇到的善意,不一而足。
德国人很友好,迎面相逢,进出餐厅,大家会很自然地跟陌生人打招呼,甚至主动交谈几句。我们总说美国人热情奔放,而德国人严肃古板,短短的十几天,让我彻底打破了这种偏见。在我看来,他们掩藏在“高冷”外表下的真诚和友善,更加动人。
留在德国的100句Danke schön,绝非夸张,因为,我在那里说的感谢,远远比100句多。如果你在这里呆得足够久,你会跟我一样,更能体会到Danke schön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