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藏小众景点
查看话题 >一篇可能小众的威尼斯旅行指南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个城市,如果罗马是Grand (Large and striking in size, scope, extent, or conception),那么我会用Exquisite (Marked by flawless craftsmanship or by beautiful, ingenious, delicate, or elaborate execution)来形容威尼斯。更为直接的感受是罗马所具有的美是如旭日般充满男性气概的壮美,而威尼斯的美正符合它从水面升起的城市特性一般,是如海面璀璨的星月之光的阴柔美。而我来到威尼斯的第一站是威尼斯的火车站——桑塔露琪亚火车站。桑塔露琪亚同时也是一首意大利民歌,虽然描述的是那不勒斯的风光,露琪亚这女性化的名字和船夫载着爱人在星空下的海面游荡的歌词内容却完美契合了威尼斯的精神内核——“Exquisite”。在威尼斯短暂的一天内,我并没有走遍威尼斯的每一条水街和小巷,没有来到每一个游客云集的旅游点,却是追随者威尼斯气质的现代诠释者——建筑师卡洛·斯卡帕,在威尼斯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中寻找着“Exquisite”。

威尼斯城市漫游/Venezia
大运河(Canale Grande)
情怀归情怀,威尼斯的著(da)名(zhong)景点该去还是要去的。它们几乎都沿着大运河排布,而跟着大运河行船也是对威尼斯大风貌的最佳观赏方式——然而刚从车站到里亚托桥的水上巴士费就让人大为咋舌,更别提一次八十欧的贡多拉行船体验了(反正我是坐不起了)。在水城威尼斯的四百多座桥中,由纯白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里亚托桥(Ponte di Rialto)最为著名,它是莎翁著作《威尼斯商人》的故事背景地,也是威尼斯的象征。而安康圣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则在明信片上出镜率颇高,而在教堂不远处有座桥,是拍教堂的明信片角度的最佳处。





圣马可广场及其周边(Piazza San Marco)
圣马可广场作为经典的西方古典建筑广场案例,周边集合了许多著名的景点:圣马可大教堂、曾经倒塌而后期重建的塔楼、总督府、叹息桥和后面重点介绍的好利获得商店。虽然广场在平面布局上无懈可击,但我个人觉得各个界面都有些过于硬朗,缺少乔木绿植等绿化对空间的柔化作用,导致在广场上被烈日晒被海风吹感觉自己要变成咸鱼。同时,时不时出没的黑大哥还是让我心有余悸(参照前文,可能会在你手里强塞鸽粮然后要钱),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财产安全。由于圣马可大教堂等排队的人太多,我和小伙伴只是在外部参观了一下各个建筑的外立面。其中不得不提威尼斯总督府(Palazzo Ducale),由于威尼斯是一座开放的商业城市,威尼斯建筑的风格也受全世界商人们的影响,总督府便是哥特风与伊斯兰风格的结合——下面两层是纤细的柱子,而上面则是厚重的墙面,这与一般建筑上轻下重的构图顺序是相反的,于是创造出了轻盈的漂浮感。但同时,底层柱廊在阳光下留下了深重的阴影,而由白色和玫瑰色云母拼接的上层墙面却显得轻盈,并在阳光下反射着粼粼闪光,与海面和天空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而著名的叹息桥就在总督府后,从沿海的一座小桥可以看见并到此一游拍照留念。







涨潮书店(Libreria Acqua Alta)
涨潮书店被誉为意大利最美的书店(满满的营销感),我觉得虽然有些过誉了,不过依旧不失为一个有趣的景点。涨潮书店的室内相当杂乱地摆满了各种书,甚至房间的中间还有着盛满书的贡多拉和浴缸,连室外的台阶都是用书堆出来的——美其名曰知识的阶梯。可爱的店主还养着几只喵,平时这些对游客屡见不鲜的喵便在书上走来走去,对前来撸猫的手也不太拒绝。作为一个景点,带着些嬉皮味的涨潮书店的确算是有趣的,不过严肃地说,作为正经书店来说还是不够格的,阅读体验差、找书麻烦、书籍管理不善,甚至让我有一丝亵渎书的不适感。







好利获得商店/Negozio Olivetti
说到威尼斯,就不得不说卡洛·斯卡帕(Carlo Alberto Scarpa),他是一位活跃于上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建筑师、玻璃工艺和家具设计师,于威尼斯建筑大学教授建筑制图与室内装潢。他深受材料、景观、威尼斯历史文化与日本的影响。出于对材料美感的想象,他的建筑深刻敏感于短如季节、长至历史的时间递变。 (摘自维基百科)


好利获得商店位于圣马可广场101号,是一个面向广场的店面房。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展览时间仅限于一周中几日的某个具体时段,需要提前在Tripadvisor猫途鹰上确定。好利获得(Olivetti)是意大利的一家电子产品企业,主要生产打印机、打字机等办公用品,而位于圣马可广场的这间店早年曾是废弃之地,在1957年由阿德里亚诺·奥利维迪(Adriano Olivetti)出资、斯卡帕重新设计,使之作为对好利获得公司产品展览空间而焕然一新。店内的优雅装潢非常具有斯卡帕的特点,深刻体现了他对于材料、造型和质感的追求——柚木、铜和白色墙面和铺地的和谐搭配,横向散射的架空台阶,金属编织的卷帘门,红黄蓝三原色与白色的地面马赛克拼贴铺地,巧妙架在走廊边上的纯玻璃展柜…二层还放有一把由现代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并赠送给斯卡帕的“密斯椅”——我绰号“表妹”的朋友几年前来此处参观时没注意到这是文物,直接坐在了这件文物上,被我们笑了好久——如今这把椅子上明确标牌:Please Do Not Sit Down。








奎利尼·斯坦帕里亚基金会/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
1869年,威尼斯奎利尼·斯坦帕里亚基金会由奎利尼·斯坦帕里亚家族的最后一位继承人乔瓦尼(Giovanni)伯爵创立。该基金会是威尼斯全城唯一涵盖全部威尼斯历史并记录奎利尼家族名流生活的机构。奎利尼·斯坦帕里亚基金会包含了图书馆,博物馆和临时展览的场地,它坐落在奎里尼家族世代居住的奎利尼·斯坦帕里亚宫中,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斯卡帕对其一楼进行整修,使其成为了意大利二十世纪最讲究、最为富有贵族气质的建筑。(摘自维基百科)


我和小伙伴最初是冲着斯卡帕来这里的,由于奎利尼·斯坦帕里亚宫的外立面与威尼斯整体的城市风貌非常一致,导致我们在城里转了一大圈才发现其实它就在我们住的酒店的隔壁…在入口处的礼品商店兼售票处,和好利获得商店一样,门票是一回事,而在内部拍照则要多收两欧元——威尼斯人真是天生的黑心奸商啊!而且其实由斯卡帕改造设计的一楼其实并不需要门票,只有三楼的博物馆是有人检查门票的。不过三楼的博物馆精致典雅,展现了奎利尼家族的旧日生活,颇具威尼斯的旧日风情,因此强烈建议参观一下。
斯卡帕改造的一楼部分主要包含了进入基金会的桥,和运河相连的室内小码头平台,内部的小庭院,庭院入口和位于两者之间的大厅。内部的装饰可以说是非常斯卡帕了,有一种威尼斯这个城市本身所独有的精致、纤细而奢华的手工艺品的气质——玻璃和描着金边的大理石拼接的电梯,种着蕨类的不规则踏步平台,镶嵌着反射花园绿意的白色和金色云母的混凝土墙,甚至连花园的输水道和散水都经过精细设计。












三楼的博物馆则是对奎利尼家族生活场景的还原,风格是威尼斯巴洛克和洛可可。在进入大厅后,我惊讶地发现竟然有室外的植物直接长进了房间,使得颇为精致的室内多了一丝时光侵蚀的沧桑气息。而走进观察后,我依然分不清这植物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半枯的藤蔓植物的叶片上还有许多似乎不是人工剪切的小口,更加让人分不清它的真假。随着展览的深入,竟然还出现了植物叶片的手稿和介绍,原来这是一位叫做Elisabetta Di Maggio的艺术家在第五十七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在基金会的展览,虽然我们错过了双年展的时间,却因为这个展览的时间跨度比双年展要长,因此有缘相逢(展览截止11月26日,看到这里的各位大概都只能错过了)。这个展览名叫近乎透明的自然(Almost Transparent Nature),我所看到的艺术品实际上是用手术刀手工切割的常春藤的枝蔓,它侵入了空间并由此与过去和现在产生关联,并将观者置于视觉的陌生感中——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算是很成功了!






博物馆内部还包含了旧日生活的一系列空间,大多数都是一个个装修精致、摆满绘画作品的房间,但是餐厅和女主人的闺房则令我印象深刻。餐厅只允许人们在门口向内看,内部则还原了当时的摆设,唯独不见当时的人影(能见到就literally见鬼了),展览方却还原了一场觥筹交错的宴会应有的声音——背景的奏乐,杯盘的碰撞声,人们的交谈声起起伏伏,交织成了协奏曲,这种感觉还是蛮奇特的。而闺房则摆设精致,内部的大镜子尤其是整个房间的亮点——对威尼斯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威尼斯在古代是玻璃制造的中心,而整面镜子的镜框则是由玻璃制成,能把玻璃这种材料做成如此奇特的形状,真是要赞叹威尼斯巧夺天工的玻璃制作技巧。在闺房的内部,还有着秘密的房间——房间本身是黑暗的,只有你靠近才会有灯打开,而此时房间内柜中的摆设则像闹鬼般(或者说被施了魔法一样)跳出来展现在你的眼前:原来是一些植物的手稿和标本。由于参观者不多,此时的你的确像是在老宅中穿梭的鬼魂,我还是有点被吓了一跳,但是随后却又会心一笑——我的这份心境大概也是在艺术家的剧本上的吧?











其他/Grom, Nero di Seppia
Grom是意大利最为网红的一个Gelato连锁品牌(我查了一下,在国内没有店,所以看到这里不要怀疑到了软文时间!现在是自带安利时间!),在我来之前好友就和我各种安利,但因为这个名字实在是不好记以及普及度不高就被我一路错过,直到最后和小伙伴疯狂赶路中实在想来个“甜品时间”,而Grom又正好出现——真是有缘千里来相逢!虽然我是吃不出好坏,但的确在湿热的威尼斯艳阳下来一份我最爱的柠檬蔓越莓Gelato就是十分痛快(在小气的意大利,Grom店家还有冷气!)!但据推荐,他们家最著名的是La Crema di Grom,由来自皮埃蒙特地区的meliga饼干、鸡蛋和巧克力屑制作而成的。

墨鱼面(Nero di Seppia)是威尼斯一道著名的(黑暗)料理,但是威尼斯的餐馆普遍非常贵,幸好我和小伙伴在小巷内挖到了一家价廉物美的好店,因此推荐给各位。这家店叫Pasta&Pasta,在圣马可广场附近的小巷内,我们进去后对着看着是亚裔的老板娘艰难地读着墨鱼面的意大利文Niro...Nero di Seppia,没想到老板娘直接地说:“墨鱼面是吧?”开心得我立即在面里加了一份虾。这家店比较小,店员基本只有帅气的小哥大厨和中国阿姨老板娘,座位也只有靠墙的一排小台子,但是风味和价格都令人十分满意(一个宁可饿死也不会花20欧+吃饭的我)。



/Prédiction
看到这里的朋友谢谢你,不求打赏但求推荐和关注ᶘ ᵒᴥᵒᶅ
之前写的一些游记,希望你喜欢:
后续内容:
一篇画风迥异的上山下乡建造节记录
一篇名字还没想好的柏林-斯图加特游记
一篇名字还没想好的日本赏樱攻略
一篇名字还没想好的濑户内海艺术岛攻略
多篇还没细分的北欧各城游记
…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