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8】虹远楼的楼梯间
20171118 虹远楼的楼梯间
我大学的女生宿舍楼这两天又火了,刷微博刷到了关于它的推送。虽然这么多年来,它火的由头基本也只有一个——“亚洲最大单体宿舍楼。”这座回字形的高楼,拥有2000多个房间,容纳了约一万名女学生。我大一刚到学校的第一天,就在宿舍楼里迷了路。而直到大四毕业的时候,找别人寝室门找到晕头转向的情况也依旧时常发生。
哦对了,它的名字叫做虹远楼,听起来就像是个适合女孩子们做美梦的地方。
三个女人一台戏,一万名女生住在一起,平常听到最多的新闻便是“寝室不合”。时常有人对你吐槽奇葩室友,吐槽寝室斗争。但这本质上不完全是女孩子们的过错,90后的这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又成长在一个国家与家庭都向上发展、条件逐渐变好的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是小公主,一下子过上了4、5人共处一室的集体生活,谁愿意迁就谁呢。
在这种集体生活的背景下,个人空间就显得愈发重要。
而虹远楼的楼梯间,便是我,以及许多女生的秘密据点。
有人会质疑,“秘密”这个字眼,本身就代表着小范围知悉。“秘密据点”又怎么会是很多人共享的呢?
……那看来你还是没有意识到我们有多少楼梯间。让我们回到第一段,划重点:2000多个房间,一万名女生。在虹远楼的楼道里每走一小段便能遇到楼梯间,有人来人往的主通道,自然也有冷僻的小通道。
而现在回想起大学,最怀念的不是宣传片里经常提到的那些景点,却是那个狭小封闭的楼梯间。
***
DM是我大学时的好友,外表乖巧,但心里野得很。我喜欢和她呆在一起时不时闪现的文青氛围,且不论文青这个词现在究竟是褒是贬,而我们又是否只是伪文青。她酷爱去live house听小现场,对声音保持有天赋的敏感,常常在不同的讲座、话剧、音乐演出现场录音,日后翻出来回味。
我和她的第一次朗读是在她的寝室,那天我读到一首顾城的诗,觉得很妙,兴冲冲去找她。本来只想把诗集留给她,恰好她室友都不在,索性趁着兴头,两个人一个靠着椅子,一个坐上桌子,我给她读起了诗。读到一半她室友回来了,朗读戛然而止,我俩相视一笑,像突然保有了一个小秘密。
之后我们开始在楼梯间朗读,我读,她录音,时不时打断我,俩人就刚刚读到的内容展开幼稚的讨论——而这讨论也被记录了下来。读的内容很杂,有我近期的周记,也有读书笔记。
我工作后要被派去国外,临走前DM送我了个小U盘。几个月后,在异国他乡我打开U盘,里面是按照日期排列的楼梯间里的录音。
后来国内一档叫做《朗读者》的综艺节目火了,上节目朗读的人多是著名演员、学者之类,技巧高超,感情充沛,阅读的内容常常令人潸然泪下。我看着节目,赞叹着,感动着,却也总是想起我和DM在楼梯间自娱自乐的朗读。我们俩穿着宽大的睡衣,坐在冰凉的台阶上,交谈时而高昂,时而带着困意。那个时候我们和现在一样,不确定未来都会发生什么。
***
小宛和很多女大学生都不一样。起码是和我见过的、我们大学大部分的女生都不一样。
她罕见的真诚而坦率。我们是去四川支教时认识的,团队里的其他人,多多少少对那次支教抱有“刷志愿学分、丰富日后简历、去换种方式旅游”的心态,但她去就是单纯想为那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她带去了一把非洲鼓,教孩子们音乐,她的鼓确实打得很好。支教结束后,她明明白白地说,日后隔几年就会回来看看小朋友。
回学校后我们又见过几次面。在女生比例逼近80%、人人争奇斗艳互相比美的大学里,她可以坦然地穿着宽松肥大的短袖短裤,趿拉着拖鞋穿过学校的主干道——不是人字拖,是大红色的浴室拖鞋。我们吃饭的时候谈起对未来的打算,我按照常规套路设想了一下自己找工作或出国的未来,而她说未来想在北京加个地下乐队,积累点经验——她也打架子鼓。她对学业也不像其他人那样唯成绩论,认真地问我知不知道谁可以帮忙刷听力课学分。
小宛和我一位室友是同属吉他社团的朋友,有时她们会去楼梯间弹吉他,而我这个不会弹吉他的人很爱凑热闹去听。她们弹吉他的时候,我便会忘记,自己住在狭小逼仄的集体宿舍里,也会忘记这栋楼上有一万名女生,而自己只不过是其中的泯然众人。
***
除了朗读、弹吉他,楼梯间里还可以做很多事情。语言专业的我,在这里背过课文,讨论过小组作业,也在考试前为鸡肋的辅修专业临时抱过佛脚。我在这里跳过绳、铺过瑜伽垫。聆听过朋友的感情问题,在找工作迷茫期和朋友互相安慰过,兴高采烈聊过八卦。听过别人打电话时的争吵,听过别人的崩溃大哭,也自己崩溃大哭过。
它填补了我在这栋集体宿舍里,个人空间的空白。
而因为楼梯间从一楼到十楼都是相通的,声音相闻,但却不见其人。我得以在这里更真实地认识到了女生们的情绪——不愿展示在人前的情绪:嫉妒、诟病、自卑、任性、倔强、野心。女孩子们把这些情绪留在这里,推开楼梯间的门出去,又是那个大方得体的姑娘。
随着发展,以后中国的大学或许会慢慢取消集体宿舍,可以像国外的大学一样提供单间或双人间。而00后也已经开始上大学,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新一代的大学生们也渐渐不再是独生子女,早已习惯在集体空间中隔离出自我的世界。那个时候,或许就不会有人再需要楼梯间作为自己的私人空间了吧。
但无论怎样,虹远楼的楼梯间,我还是想说一句感谢,谢谢你曾经收留过那个跌跌撞撞一直迷路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