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纪伯伦散文集》当我的悲哀诞生时
摘自《纪伯伦散文集》中的一篇,作者是黎巴嫩诗人哈里利·纪伯伦,译者林志豪。以下为正文。
当我的悲哀诞生时,我精心地呵护,细心地照料。我的悲哀像所有生物一样成长,变得强壮而美丽,充满令人惊奇的喜悦。
我和我的悲哀互相爱护,热爱周围的世界。悲哀有颗和善的心,我的心因悲哀而和善。
我和我的悲哀互相交谈,白天过得飞快,夜晚被梦想围绕。悲哀巧舌如簧,我因悲哀而巧舌如簧。
我和我的悲哀一起歌唱,邻居们都坐在窗口聆听。因为我们的歌深如大海,悦耳的旋律充满了古怪的记忆。
我和我的悲哀同行,人们温和地注视着我们,用极甜的语句耳语。
有人嫉妒地看着我们,因为悲哀是高尚的,我因悲哀而骄傲。
但是,我的悲哀像所有生物一样死去,留下我独自在世上沉思。现在,当我开口时,我的话语重重地砸在我的耳朵上。当我歌唱时,邻居们都不来听我的歌了。当我走在大街上时,没有任何人看我。只有睡梦中,我听到一个同情的声音:“瞧,在那里躺着的人,他的悲哀已经死掉。”
作者简介(摘自维基百科)
哈里利·纪伯伦(英语:Khalil Gibran,阿拉米语:ܓ̰ܒܪܢ ܚܠܝܠ ܓ̰ܒܪܢ,阿拉伯语: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本名是Gibran Khalil 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哈里利·吉布兰是旧译。另外“Kahlil Gibran”也是另一个他被人所知的名字,黎巴嫩诗人,代表作:《泪与笑》、《沙与沫》、《先知》。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当时属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一个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Kahlil"的产生就是因为在美国学校的记录错误。1908年赴巴黎师从罗丹学习艺术。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基督教色彩。1931年逝世于美国纽约,遗体葬于黎巴嫩。